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井冈山之游

火烧 2011-05-16 00:00:00 文艺新生 1033
本文记录了作者参加井冈山红色之旅的经历,介绍了井冈山的自然风光与革命历史,重点参观了毛泽东旧居、感情树和读书石,展现了井冈山作为革命圣地与风景名胜的独特魅力。
   井冈山之游

                                                                                          

   在七月流火的日子,我作为仙桃市工商局赴“井冈山红色之旅”的一员,参观了既是革命圣地、又是风景名胜的井冈山。全天旅程,在武汉、黄石、九江三过长江,与避暑胜地庐山擦身而过,夜宿吉安后,次日一小时行程即达目的地,大巴沿着盘山公路盘旋而上到了满目青翠的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与湖南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方园五百多里,岭高崖陡,林深树密,地势十分险要。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武装进入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星星燎原之火。

   我们首先参观了大井毛泽东旧居,这是一栋江西民居风格的平房,两头青砖砌就的墙壁上有一个阶梯式的造型,房内有天井,隔室内简陋的陈列物历历在目。房后有一对感情树,其中有一棵是红豆杉,树叶并不十分繁茂,树干斑驳沧桑。听导游介绍,一九三五年红军被迫退出井冈山时被白匪军烧死,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时复活,一九七六年毛主席逝世这一年又忽然死去,一九九三年又意外复活长出了翠绿的新叶。这树是对毛主席的感情,还是对谁的什么感情,我想对一位真正受人民爱戴的领袖来说,这树凝聚着人民大众的感情,应该是永生不灭的。房前一棵树叶茂盛的树下,有一块读书石,那是当年毛主席抽空读书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的络绎不绝的游客纷纷坐在读书石上摄影留念。

  我们一行人跨过一座由混凝土做成的旁边一块立起的大石头标明的“碧连桥”,走入了一条山间小道,一边是陡峭的由各种草木植被覆盖的山壁,一边是在怪石嶙峋的山谷里潺潺流淌的清澈见底的溪水,从山的密林中传出一阵阵知了的轰呜。我们置身在清凉恰人的浓荫里,轻松如意,不时慢慢让开返回的游人。这是一条并不短的山间小道,步行用去了三十多分钟的时间,它足以展开并缩小我们思维的空间,忘掉山外的一切,忘掉世间的喧嚣、纷争及个人的私心杂念。

  小道尽头,我们沿着石阶下到了百米多深的谷底,只见刚才山间小道旁的溪水落差一百多米掉进老龙潭,形成了两道壮观的银白色的瀑布,瀑布迸散的水汽飘在脸上如落下毛毛细雨的感觉,瀑布的轰鸣并不震耳欲聋,声音是那么响亮而又柔和,似乎是怕惊扰了前来观光的游客。被瀑布冲刷的山崖,并非光秃秃一片,而是顽强生长着绿色的植物。我久久仰视着瀑布,仰视着瀑布里绿色的生命,心生几丝敬意。我并不争先恐后地去摄影留念,瀑布可以从容不迫地自由落差,又成为溪流缓缓淌去,我何必匆匆地抢那木然的一刻呢!大自然能昭示什么,人的悟性能得到什么升华,此刻我感觉自己讷于思却敏于行了。

   观光瀑布者众多,不少是大专院校学生,也许是初次出游吧,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知他们在参观革命文物时是什么感受。我最终在瀑布前摄下了几张留影,留影里不经意间留有两名女大学生的倩影。

   山庄里的午餐有红米饭、南瓜汤,当年红军吃的就是这些,到井冈山参观不尝尝说不过去,南瓜汤自然好喝,红色的米饭就好看不好吃了,有点象我们这里过去的麦米,只不过颜色是红的,吃到口里是硬的,吞到肚子里不容易消化。我胃功能不好,将红米饭倒了一点同伴的碗中,多吃了几口钟情的竹笋炒肉。

   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海拨一千三百四十三米,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常年云雾弥漫,象汪洋大海,故称“汪洋界”。在爬向“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时,一位同向的陌生的游客大声咏吟着毛主席的著名诗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成,黄洋界上炮声隆,报到敌军宵遁。”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我也会背,只不过未出声。

   在黄洋界口立有一门迫击炮,簇拥的游客听导游介绍了黄洋界保卫战的大致经过: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敌军的一个师向黄洋界发起进攻。黄洋界除哨口一条路,四周都是悬崖悄壁,在崎岖小路上摆不开阵势的敌军,只能一个个长蛇阵似地向上爬,红军战士就把准备好的大石头滚下山去砸死砸伤敌人。敌人发起进攻时,到了有效射程,红军战士才开枪射击。敌军的机枪不能发挥作用,瞄高了无效果,瞄低了怕伤着前进的士兵。红军凭险击退了敌军三次进攻。下午敌军发起密集猛攻,守卫红军抬来了一门主力红军留下修理的迫击炮,向敌出其不意地射击,一发炮弹正中疲惫不堪的敌群,遭此突然打击,敌军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来了,惊慌全面溃退。

  站在黄洋界口远眺,苍翠的群峰巍峨绵延,笼罩着淡淡薄薄的的白雾,蓝天上的白云悄然不动,使百里井冈显得既庄重大气,又仪态妩媚。俯看山下,道路模糊成一条细线。当年奋战的红军战士末想到他们的经历己朔立成历史的丰碑,而被后人津津乐道。我仔细观察了黄洋界的绿,它和井冈山其它地方的绿一样,是由松柏和翠竹组成的,是一种常年的绿,千年的绿。我不信什么仙光灵气,但我喜欢绿,绿使人不疲惫,绿使人不气馁,绿是盎然生机,绿是一片希望。井冈山的燎原之火,来自于井冈山的这片绿。

  下了黄洋界,参观了“百竹园”,因为是人文景然,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住宿茨萍镇的井冈山宾馆,入夜出去闲逛,古玩文物一条街,土特产品超市商店,在五彩闪烁的霓虹灯、音乐喷泉的辉映伴奏下显得热闹非凡,众多游客穿梭不息地购物,浓厚了小镇的商业气息。

次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这里己是人山人海。在依山势而建的高且宽的石阶上,早整齐排列起几百人的队伍,队伍前牵着一条长长的红色的横幅“欢迎西门子同仁会师井冈”。西门子是企业,而且是外国品牌的企业,他们组织全国的西门子员工会师井冈山,具有一种什么意义,是在探求一种什么精神。现在一些人一谈起红色的东西就嗤之以鼻,将外国的某些垃圾当精华,顶礼膜拜。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西方人还在研究学习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美国西点军校早列为必读教材。人是应该有信念和信仰的,精神空虚而不知所以,要么靡糜不振,要么妄自尊大。

我们一行四十六人在党旗下纷纷拍照留念,在党旗下集体重温了入党誓词,在烈土陵园赡仰大厅毛泽东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几个镏金大字下敬献了花圈。跟导游上得山顶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的塑像,之后观赏了远处的五指峰,又称为领袖峰,在云雾缭绕中显得巍峨壮观。我心里吟颂起毛主席的另一首词:“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在这里受到的是一次心灵的沐浴,精神的熏陶。我不能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装点什么,但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敬业,那就不虚井冈山之旅了。

随后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博物馆用上下两层三个大展厅以丰富的实物、照片详细介绍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展厅里人流滚动,人人表情肃穆。我们旅行团有几个成员看得不仅认真,而且还将不少珍贵实物摄进了镜头。全国有那么多人来到这里,决不是为了好玩,是要了解一段革命历史,受到一次“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的井冈山精神的教育。革命先辈们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里,播下革命火种,与当时强大敌人开展武装斗争,冒着随时流血牺牲的危险,他们能享受什么?正是因为理想和信念支撑着他们前赴后继的战斗意志。

在参观了“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旧址”后,红色景点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导游将我们领导一处山庄品茶,身着艳装的姑娘甜甜地唱出了一曲《采茶歌》:“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清又甜呀……”,每人喝了一杯茶后,姑娘便有声有色地介绍这是当年红军喝过的茶,远方来的客人买一点回去吧!最终是品尝者多,买者少。有经验的游人告诉我们,导游和山庄有交易。

午饭也是在井冈山的最后一顿饭,在此山庄吃的。先放下碗筷的我踱下楼梯,走到庄外,端详山庄所处的位置,发现是劈山建起来的,沿线还有好几座。裸露的山石似一块块伤疤,井冈山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着侵蚀和破坏。

旅游大巴下井冈山了,我的脸紧贴着车窗,凝视着窗外一闪而过的井冈山的旖旎风光,想起了郭沫若的诗句:“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我真的对祖国大地的其它名山失去兴趣了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