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某国家主体认识关于社会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
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某国家主体认识关于社会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①]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关键字]:传统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学 社会存在 知识体系 F()
作者本来想以”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简单知识体系”为题的,但考虑到以下两个原因,还是用了现在这个题目.一,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前面加了传统二字,是为了将科学学学派对社会存在(包括人类社会存在,国家社会存在,政治社会存在,经济社会存在,文化社会存在.分别见于<<科学学原理草稿>>及即将面世的<<科学学学派对人类社会的数量化分析模型>>,<<国家原理>>及<<科学学学派对人类社会历史在国家宏观层面上发展的基本环节的数量化分析框架>>,<<经济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原理>>,<<社会科学学原理>>及<<社会科学的两重系统风险及其规避>><<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及<<经济学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学原理提纲>><<政治学的三重根或政治学学原理提纲>><<文化学的三重根或文化学学原理提纲>>等)的研究与科学学学派的研究对象之一即科学学知识体系诞生之前的社会科学即传统社会科学区分开.二,知识体系前面去掉简单二字而用F()<1,是鉴于西方现代分析哲学因其国家(哲学)价值观而导致将知识体系区分为复杂和简单的现象学存在论前提的谬误(可见<<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同时为了和科学学学派对存在和知识的同时又是科学学知识体系的基础的认识或理解挂钩(可见<<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和<<知识原理>>).
在<<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一文中,作者用Y=F(X)来表示存在,其中用Y来表示存在的内部联系,F()来表示存在的外内联系,X来表示存在的外部联系,而且限定F()>1.作者在中国思维论坛上与一位数学专业人士关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讨论后,受到启发,并以此来深化科学学学派对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理解.
简单知识体系,尽管因其现象学存在论前提的谬误不能理解简单知识体系和复杂知识体系的本质一致,但是却说明了两者的一个区分,即前者具有不可数性.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有此特点,尽管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部分经济现象可作数量化的描述,但是这个描述,从没有建立在对社会存在的本质认识基础上的(其可数性,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部分经济现象为1或可数基础的.因此.离反映该现象的社会存在的本质原因相距遥远).因此,导致不能与关于社会存在的F()>1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相衔接(凡是关于某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都不能与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关于该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相衔接).结果,便导致F()<1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不能用关于社会存在的F()>1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语言,因此表现出形象性(现象性)的语言特征.
读者还要理解.关于某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未能与关于该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相衔接的根本原因是,前者是人类中某主体新实践的关于该存在的反映物,而后者是人类历史实践总和积累的关于该存在反映物.前者的反映带有因为人类中个别主体自身不同于其他个别主体和人类主体同一性的主体性而致的(含阶级或国家等集体主体)的认识”偏见”,该认识偏见反映了该个别主体的价值取向(反映社会存在时,如传统社会科学)和个体偏好(反映自然存在时,如色盲等等).只有当一定数量的个别主体关于某的F()<1的知识体系积累在一起,并形成了能于解释个别主体的主体性差异对认识该存在所产生的所有扭曲影响的,且已经和必须用关于该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为衔接和解释基础的时候,关于该存在的认识便不具有主体差异性,而可移植地普适于人类主体.科学学学派对社会存在的研究即是这种积累了关于社会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了能于解释个别主体的主体性差异对认识该存在所产生的所有扭曲影响的,且已经和必须用关于社会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淀粉-氨基酸-DNA)为衔接和解释基础的,且可移植地普适于人类主体的的知识体系.
本文可以举无数的例的,读者也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文章和提纲(也是重要的)理解.<<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政治学的三重根或政治学学原理提纲>><<经济学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学原理提纲>>说明了国家主体用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性差异结构的本体化(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性差异结构本体化,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成员生物性差别化,自然意志化,上帝意志化)来形象地反映国家主体哲学(国家主体自我)价值观,用基本政治制度的本体化(从近到远,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性差异结构本体化,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成员生物性差别化,自然意志化,上帝意志化)来反映国家主体的经济价值观(国家主体在经济实践方面的自我),用基本经济制度的本体化(从近到远,基本经济制度的本体化,基本政治制度的本体化,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性差异结构本体化,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成员生物性差别化,自然意志化,上帝意志化)来反映国家主体的经济价值观(国家主体在经济实践方面的自我),同时用基本文化制度的本体化(如上)来形象地反映国家主体的文化价值观.
而且显然,在没有实现人类历史对社会存在的F()>1的认识的衔接时候,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在衔接价值观和本体之间的鸿沟的时候,必然会选择反实践的论证方法.传统社会科学,细研之,都有这个特点.读者可以尝试深入思考.如若某一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能坚持以实践来作为本体系真理性的前提的话,那么它必然会形成科学学知识体系.
( 2010年8月18日 )
参考文献:
[1] 黄凤琳,《知识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5月。
[2] 黄凤琳,《科学学原理草稿》,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5月。
[3] 黄凤琳,《社会科学学原理》,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5月。
[4] 黄凤琳,《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5月。
[5] 黄凤琳,《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6月。
[6] 黄凤琳,《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6月。
[7] 黄凤琳,《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6月。
[8] 黄凤琳,《经济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原理)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6月。
[9] 黄凤琳,《社会科学的两重系统风险及其规避》,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8月。
[①] [①]说明:作者的《科学学原理草稿》是拟完成的《科学学原理》的一个草稿,是曰《科学学原理草稿》,10万字,已发表在作者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博客名称即“科学学原理草稿”。《草稿》所涉内容较多,但自成体系。《经济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可以当作是《草稿》的导读。《草稿》将是一本真正研究科学之学的著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将在其基础上踏上自觉“科学”之路。《经济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也已发表在该博客上。读者最好是能将他们联系起来阅读,以成体系性理解。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科学学原理草稿”博客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