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版“让子弹飞”——精英部队2:当腐败横行全国
《精英部队2》以巴西社会腐败为背景,揭露体制内黑暗,展现警察与腐败政客的斗争,反映社会现实与政治环境,引发观众对体制问题的思考。
| 《精英部队2》:当腐败横行全国 |
 |
 |
| |
新华网 ( 2011-12-02 14:01:54 ) |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 |
|
 《精英部队》系列得以公映是巴西电影发行的一大进步。
【作者】吕克 发自巴黎
第一集获得巨大成功后,《精英部队2》更上一层楼,票房甚至超过了《阿凡达》,成为巴西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当人们对巴西当代电影的了解还停留在感人至深的《中央车站》和《上帝之城》时,三年前的《精英部队》在柏林电影节上“意外”获得了金熊奖。一个现实的巴西、现实的里约热内卢,从贫民窟里繁衍而出的暴力与犯罪,早已是这个国家急待解决的顽疾。 展示一个真实复杂的民族,并非像动画片《里约》那样简单的美化,《精英部队》通过成熟的枪战片技巧,打开了一个深层次的社会话题。其实即便是在《中央车站》里,巴西电影人就从未避讳过祖国泛滥的暴力和腐败现象。第一集获得了巨大成功后,《精英部队2》更上一层楼,原班人马再度续写了这个神话,票房甚至超过了《阿凡达》,成为巴西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
体制内反抗
通常,在某一国如果出现这样的票房狂热现象,说明该影片所触及的情节或背景,已经不局限于电影本身。正如《精英部队》第一部把矛头指向了巴西特有的贫民窟贩毒问题,第二集更是毫不留情地瞄准了这个国家的民主体制。这一次,纳西门托上校不再是精英部队的行动队长,他已经升迁,可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个人状况也更加危险。因为他们的敌人不再只是贫民窟里拿着手枪挥舞的小毒贩,而是藏在西装革履后的腐败高官、各路政客以及所谓的“民意代表”。纵然是象征着国家合法暴力机器的警察,在与狡猾的政客和腐败分子绞斗时,也会打蛇不成反被蛇咬。 影片的剧情表面上是正义的警察与腐败的警察明争暗斗,实际上却是从体制内反抗的悲壮过程。从影片一开始,纳西门托就有两个敌人,除了“公仇”——腐败警察、政客和罪犯,还有个“私仇”——儿子的继父弗加多,这种处理使得人物更加饱满复杂,高潮也在“窃听”的巧合中得以铸就。 与前一集相比,导演诺则·迪帕利亚的视角和野心更为宏大,影片不只是在技巧上恢复了“手持摄影”的现场感,更是从情感上深入了男主角纳西门托的家庭生活,从格局上拓展到每个巴西人身处的社会生活。巴西式的政治环境,在《精英部队2》中被阐述得淋漓尽致,因为到了选举年,各路政客都要花巨资在媒体上作秀,普通选民难免不受蒙蔽,而作为相信暴力的公平远胜于花言巧语的警察们来说,这些都不过是谎言。此观念具体到精英部队上校纳西门托的身上,则成了他与儿子的继父,左翼政治家弗加多的直接碰撞。警察出身的纳西门托笃信“以暴制暴”,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右翼看守”,认为只有强硬的打击才能保护弱者的权利,可儿子的教育则来自于另一套理论,通过所谓人权来维系社会的平衡。 也就是说,《精英部队》中建立的世界观和行为准则,在《精英部队2》中不断受到挑战,连纳西门托本人都一度质疑自己的立场,全片从头到尾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一个父亲的迷茫和爆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为了揭露体制而付出代价。宪兵队长,知名记者,最后都成为了竞选黑金交易的牺牲品,即便纳西门托最后在议会上的控诉成功,也多少有些悲壮的理想主义成分。
正义感之外
与家庭矛盾相对照的,是影片中对于打击腐败的制度拷问,精英部队的行动目的也受到了质疑。他们原以为铲除了贫民窟的毒贩,犯罪腐败就断了源头,没想到制度的腐败非常顽强,他们会自动进入毒贩留下的真空地带,把肮脏的触角伸到贫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有线电视、网络,到水和煤气,腐败的政客们直接把手伸进穷人的口袋,而且还打着冠冕堂皇的名义,肆无忌惮地征税。手上空有枪弹的精英部队,在这种无形的腐败网面前无能为力,因为他们的经费和特权也来自于体制,只有接受现实的份儿。纳西门托想从内部反抗,连带他的儿子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左翼政客弗加多则是十分微妙的角色,其作用是从另一个方面解读“巴西式的民主”,既脆弱又不易。影片开始时,他的夸夸其谈令人鄙夷,可随着剧情发展,这个继父通过选举从体制外走入体制内后,变得实际且沉重,在侥幸中躲过了生死劫,依然坚定地为自己的理想迈进。可以说,这两类人在品格上都是英雄,只是对待腐败的处理方式不同,抛开家庭私怨,二位父亲可以用一只录音机来“泯恩仇”,作为他们的儿子是值得骄傲的。 无论是幼稚的大学生,还是狡猾的电视主持人、瘾君子或腐败警察,其实都是在体制边缘谋求自己的利益,当黑暗的体制真正遇到威胁时,他们不过是被最早推到前台的替罪羊罢了。而真正推动一个国家制度进步的力量,除了人心中本能的正义感,《精英部队2》并没有给出更多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