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一直在想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依鄙人之粗鄙思考,略举如下改正、修改与革命之路:
1.信仰与人心。这一点是最根本的一点,若不从这里出发,那么一切改革都是惘然!人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赚钱的工具,当作一种享受的手段,那么教育不会有出路,国家的未来也不会乐观!而在當今中国高校里,许许多多的教授、学者、讲师等等一些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本身的出发点都是错误的,他们没有把心真正地用在学术研究之中,在他们的眼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有一些人违背良心做着一些令人发指,令我等恨不能除之而后快的“披着羊皮的狼”,比如说那个为“要加薪”辩论的律师,比如拿假老虎骗人的“叫兽”,诸多,恕不一一列举,他们真的有《九品芝麻官》上星爷的那一手,能把彎的說成直的,能把有的说成没有,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而我们只能如那个老板娘一样,只有“吐血身亡”的份了!他们的言论会根据犯罪者的身份或者身价而朝令夕改,我不知道这些人背地里有什么勾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教书育人的老师都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了,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呢?既然老师不能教书育人,那么教育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把教育事业也作为一种企业来做,只讲求利润,讲求股东利益最大化,那这个国家还有发展的余地吗?上不行则下乱效,上粱不正下粱必歪!在复杂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即使是对的,下面都可能产生背离,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针对教育来说,最高领导者都是错误的,又如何期待整体效果呢?这个可能真的不会出现在中国,中国发生的意外之事大多不会是好事!比如说日本人地震了,結果,中国人疯了!这就引出了更加深刻的问题,即:中国人信仰的缺少甚至于缺失。克里希娜穆提所言:宗教是一种限制。但是如果人没有了限制,没有了桎梏,那么这个世界会乱得更快也更加难以挽救!昨天与哥们儿谈到党的创业时期:十几个热血青年,聚集到一起,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于是结社,要大力改革中国现实,要为中国之重新站立而努力,并且在这个奋斗过程中,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生命,那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同样的问题放到我们的身上,我们能够如他们般为了一个似乎虚无缥缈的理想而奋斗终生吗?再进一步:如果你真的想要为革命做些什么,但是你被小日本抓了,你能视死如归,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信仰吗?我很汗颜,这样的问题,我的答案很明确:不能,完全不能,几乎没有一丁点儿的可能,最起初的严刑拷打就可能招的一干二净了,根本等不到他们来使用“美人计”等一些绞尽脑汁的刑罚!我对于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人格、信仰等没有丝毫的不认同,我崇敬并且给予最高礼遇,现在党里的一些问题,是因为有些人忘了传统,忘了我们的奋斗史,忘了我们曾以为之奋斗的江山,继认者继承了形式,而没有继承精神与内涵!自古以来,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人往往在别人的夸奖声中慢慢地迷失掉方向,掉进万劫不复之境地,国家也一样!你可以看到中国信仰缺失的严重程度,从李大钊时期,学生们在研究什么,再对比现在的大学生在研究什么,你难道还不明白为什么现在中国问题为什么如此之大吗?尤其是在教育中,应当说,知识对于智慧应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可是现在呢?知识似乎与智慧占不上边,有时还会背道而驰,这样一种病态的教育,怎么能指引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呢?一直坚信,青年不是国家的未来,青年的思考、行动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一个经济学家所说的,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在于科技,不在于经济,而在于上到政府官员下到普通百姓的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约束力!只有从每个人,包括教书育人者,也包括一心向学者,每一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对于知识、真理、美、道德的坚定信仰,我们国家的教育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得到发展。此其一。
2.学科界限。人的思维存在界限吗?人的知识存在界限吗?可是教育却人为地设定了许许多多的学科体系,然后设置各种专业,各种方向,使本来能够天马行空的思维紧缩在一个狭窄的区域,我们时常能够听到一些老师在说:哦,这个嘛,不是我们研究的范围,如果有想研究的,下去查什么什么书去吧!这就是我们的教书育人者,你尽可以说:哦,那个学科,我不太熟悉,对它也没有兴趣,如果你们谁有兴趣,可以参考什么什么书(虽然不喜欢,可还是会给出诸多参考书),这才是作为一个学者应该有的教學態度吧!我以为!孩子的天真,孩子的幻想,孩子的思考,硬是被现实的教育生生地扼杀了,扼杀在了通往未来的路上!我总以为真正的教育只在古希腊!在哲学家的思辨里,在不断的争论里!做人可以不参与争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并且如果所有的叶子都是一个样子,活着岂不毫无生趣?但是,小到学术,大到教育,必须要经过讨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这种讨论与我们常见的辩论完全不同,它没有一个确定的标题,也没有确定的界限,任由你的思考游走,别人同意的话,可以点头默认,这也是一种辩论,只是支持的论点相同罢了;如果不同意,那好,跟你斗争到底,不试图说服你,只是将我的意思表达完全且全面,这才是辩论的真正形式。(而我们常见的形式呢?确定议题,然后再上场辩论,那几乎是在念稿,最搞笑的是:辩论结束,主持人还煞有介事地评论一番,这真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只能说:妈妈,我恶心!)采用中国课堂式的知识授予没有任何效率可言!思维惟有通过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恰如钻木取火,衣服带电那样,只有通过接触摩擦,才能有明亮现身。每一种学科的设置都是对知识的极大亵渎,知识犹如一个人的机体,可分专业、分学科就像手术刀那样将机体肢解成一块一块的,彼此之间,再没有粘连的痕迹,连想拼接的可能都不会给你!知识的获取只能通过人的兴趣来决定,只要我喜欢,休要管他人怎么说,也不要被流行趋势或者别的不善的理由所左右。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做出任何选择。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孤独的,别人休想真正参与进去。单从知识结构来讲,你能讲清楚现实生活中,那个是严格关于物理學科或者其它的什么學科的,从来没有其它学科染指,你可以寻找到吗?我们正在试图通过一种反向的由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获得真理,获得知识,以这样的方式我们只能看到微小的一部分,不可能拓展到全局,并且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个微观认识也是不情愿的,目的也不明确,恐根本没有兴趣向纵深发展,于是结局已很明了:沉默中死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我们优秀的先辈所总结出来的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教育之真理,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引下,中国曾經存在著世界上超一流的大学(这个大学叫西南联大),超一流的大师(民国教授),他们之后,中国真正具有价值的文化再没有一个真正的继承者!“教书育人”,这个词,我本来就不喜欢,人都是平等的,何来教?这难道不是一种权威的压制吗?你我作为同樣的人类,皆是平等的,只不是过你比我出生早一点,更早涉及到一些知识而已。孔子的学徒们叫孔子先生,而不是老师,为什么?先生出来而已,并不总是师!所以孔子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论调,知识的授予用权威来进行压制,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教育部门设置一些专业来让大学的学习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他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用一种簡單的实用主义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呢,受到这种影响,再加上中国就业难的巨大问题,学生的浮躁心态似乎不可避免!不要去想你的专业,不要用任何形式的权威或者别的什么去桎梏你的思维,人要问的是:你喜欢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记住这一点:知识从来就没有学科之分!
3.去行政化。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是:处于最高职位的制定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管理者,几乎都是行政一把手,他们对于权力的追求远远大于对于知识对于真理的苛求。他们总是在用一个商人、一个股东的身份去对待教育,把教育产业化,这样一个高尚的职业居然让这些“擺弄金钱”的人来当家,焉有趋向好的可能?教育产业化,教育行政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限制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因为商人言利,而学术讲理,学术碰到商人,就似读书人碰到莽夫一样,有理说不清!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即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利益,经济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当然这样一种配合就是完美,然而完美在現實世界不存在,如果教育领导者是“儒商”,具高贵的人格,有为普天下人民寻得真理的信念,那么,教育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毕竟每一个现实的事物因为经济的增長都可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可惜的是,"儒商"凤毛麟角,"奸商"却大行其道。教育掌控在这样一群人手里,他们追逐利益的天性使得教育失去了本来面目!你憎恶也好,起码说明你还有良心存在着,如果每一个人都把心肺肠子都拿出来晒一晒,晾一晾,拾掇拾掇,并且敢于采取行动防止不合规范与原则的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就还是有希望的,只要心不死,希望就在,可是,当今的现实是:大多数人心如死木,仿佛这样,人才获得幸福!现实的污秽与黑暗其根源来自于每一个个体的不作为!听过一则小故事说:人怎么样才能获得洒脱?大师云:睡觉时睡觉,吃饭时吃饭!多么智慧的话语!推而广之,搞学术的专心搞学术,做生意地好好做生意,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国家的机体也才能获得洒脱,坦然自若吧!行政化、产业化的另一个严重影响来自于学术研究与学术应用的模糊化。这一问题的出现又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严重影响了研究者的价值观。人追逐金钱、享受的劣根性这一人性的弱点现实存在,不可避免,所谓的性恶论,而如何协调教育的纯洁性与人的劣根性之间貌似对立的关系呢?很简单,不见即无怨,自欺欺人的方法,虽不高明,却很实用,所以,让学术研究者只研究学术,应用交给商人、趋利者去做,这样一来,理论上可以将研究与应用分散开来,从来保证学术園地的纯洁,而且依此行事,也让学术研究者与商人的责任各自减半,就像我们不能斥责诺贝尔研究炸药一样,你的怨恨只能洒在应用者身上!
4.去权威化。上述已略有涉及,遂简论之:
似乎我们仍得从根本上说起: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若单从教育来说,人学习、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功成名就吗?是为了光耀门楣吗?还是为了游戏人间?或者,再降一等,只为满足低等动物的生理需求?我以为人活着就是为了纯洁自己的心,进而影响现实的世界。剽用朱镕基说的一句话,当我们死了,有人能够说,这是一个好人,如果人们再慷慨一些说,这个人还是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些什么的,那我死也亦瞑目了!我们如何实现上述所说的呢?很简单,自由地思考,独立地,高贵地,精神化地生活!不要被权威“唬”住(我总以为这个世界没有固定不变的真理,而且同是人,没有任何不同,别人所做的,你同样可以做到,只要你想!只是人还是有些差别的,这差别最重要就在于兴趣或者说人一生下来的自身属性,这些东西决定了你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循着你的本心,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不要迷信于任何信息或者知识!人活一世,如果你心里没有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便容不得你,类似于牛顿第三定律。我以为:对于知识的追求,我们可以肆无忌惮,但是对于你所有的想法,你自己应该给予公开而认真的看待,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或者不认为你的观点就是权威,那没有问题,可以讨论,可以辩驳地面红耳赤、不留情面,但是不要计较输赢,世间本没有赢输之分。赢即是输,因为你“剥夺”了别人的思想;输即是赢,因为你让另外一种思想存在于世了,世界因为你的宽容而改变了!所以不要迷恋、迷信权威,不管你对于权威是给予还是获得!
5.去功利化。时常听到老师用高考,用工作、提前毕业等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仿佛学习只是为了满足一种物质的享受或者是加持在上的虚荣感,期冀这样的老师给我们带来“高尚”的知识吗?教育工作者尚且如此功利,目光之短浅,作为学生受着这些指引,我们又期望他们能有多大的成就呢?“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等等这样的一些古之优秀教育工作者遗留下来的无尚观点,在今天这样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背景之下,早已经没有了市场。教育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我们的物质享受,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吗?教育产业化与个人功利化的相互交织作用,使得教育也走上了无可挽救的物质层面,精神的作用慢慢地淡化。造成这样的既成事实,只是教师、教育部的作用吗?非也,企业的要求,社会一致性带来的趋同性以及政府错误的导向,都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样的思想,于是一个病态的教育模式就毫无遮拦地展现在你的眼前,悲哀的是许许多多的教育相关人员不自知,依然沉浸在虚假繁荣之中,而更加悲哀的是:有一些居心叵测者用一种貌似很有道理的理论将这种不合理变得高尚,并设想出一系列的理论与之相适应,普通大众被勾引着随着这种潮流随波逐流。
虽浅浅之思考,犹望于死水之中惊起圈圈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