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燕归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近日网友文论摘抄一二
马望野
==========================
·集句表情·
万马齐喑究可哀*,
似曾相识燕归来**。
娘问女儿:“望什么?”
“我看槐花几时开!”***。
(注)
*清·龚自珍:《乙亥杂诗·其一二五》。
**宋·晏殊:《浣溪沙》
***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原词:“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盼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看槐花几时开!’”
(甲)
+++++++++++++++++++++
21世纪作家的责任
张辉[北京]
+++++++++++++++++++++
·前言·
时代已经进入到21世纪,在前十年的历程中,我们的文学事业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特别是网络文学与网络写手的突现,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它与传统文学一起成为当今文坛的靓丽风景,令世人瞩目,但是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网络文学缺乏思想性、艺术性,缺乏一种对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对生活乃至对生命的深刻体验等等,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以为从以下四点予以注意或可解决之。
(一)
我认为21世纪作家的责任仍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净化社会风气,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作家要为净化人的心灵与提升人的精神做出我们的贡献。我觉得“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一个至高无尚的荣誉与称谓,是完全可以为此而自豪的。它迫使我们扪心自问,我的人格达到了吗?我的作品达到了吗?那么纵观当代的网络文学,我个人认为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特别是当代网络写手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须得到提升,要知道文学是可以净化心灵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个写手也好,一个作家也罢,如果自己的心灵不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不高,我看很难去净化他人的心灵与提升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我在这里一开篇就提出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重视。另一个意思是,净化社会风气,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我认为歌颂真善美就必须批判假恶丑,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净化社会风气。一切真善美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发现、去肯定、去赞扬,一切假恶丑也都必须由我们去揭露、去否定、去批判。
(二)
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是毛泽东同志确定的文艺发展方向,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直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仍然是作家们创作的动力和思想根源。到了21世纪的今天,面对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与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当代的网络文学与网络写手的大量涌现,成为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在本着“双百”方针给予积极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要求与希望,就是希望中国的文学越来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越来越发达。
我始终认为“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仍有重提和进一步加强的必要,我对于那些玄之又玄的文学作品,对于那些个人呻吟的病态创作是非常鄙视的,认为这些还不是文学,是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不吻合的,我提倡创作那些能够表现我们的党与政府的光辉形象、表现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真实的老百的生活。文章要写老百姓,就要懂得和熟悉老百姓的语言,像老舍同志的小说就是最好的典范,在作家中存在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是非常危险的,虽是个别现象但是对于作家的形像也有所损害,对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有所损害。前段时间,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们体验生活,我认为这非常好,作家只有生活在群众之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好群众。
(三)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我认为就是实现了“三个贴近”。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反映人民群众的的现实生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需要作家们深入其中,需要作家们用心体会,人民群众的这些现实生活是我们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必须从这些真实的生活当中去挖掘、去提炼、去加工,成为我们的创作素材。如果脱离了实际,我们的作品就会浮泛;脱离了生活,我们的作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脱离了群众,我们的作品人物就不饱满、不形象、不生动、不感人。如此看来,“三贴近”的提出既是“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延伸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真实的体现,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广大作家要永记之。
(四)
坚持“文以载道”,注重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社会导向性。
当代的网络文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没有思想,不讲艺术,缺乏社会导向。我认为“文以载道”并不虚无,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注重思想性、艺术性与社会导向性就是“文以载道”。
我最看重的就是作品的思想性,我认为没有思想的作品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作品,正如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一个行尸走肉一样。不讲艺术性的作品还是文学吗?文学本身就是艺术,文学是在用艺术的手法表现我们的生活、反映我们的生活,艺术作品当然要有艺术性,否则不称为艺术品了。社会导向性,是很重要的方面,一篇作品要歌颂什么要批判什么,读者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作家要有社会的良知,自己的作品对社会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构思时就应该想一想。比如柯云路在八十年代气功热时,为很多所谓的气功大师著书立说,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这就是说作家的作品有一个社会导向性的问题。
我认为只有思想性、艺术性、社会导性完美统一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只有三者都具备了才可以达到标准。
·后记·
此文的写作是要发表我对于21世纪作家的责任的一个思考,我认为对于当代文学的现状,主要是对于网络文学的强劲的发展势头,要有一个表态,我文中所提出的意见只代表我的一个思考、一个观点,正确与否尚需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光明网博客》2010/08/01 10:14:00 张 辉[北京]:《21世纪作家的责任》)
(乙)
++++++++++++++++
诗歌不能脱离大众
潘仕栋(广西)
++++++++++++++++
歌咏物,诗言志。诗歌是最能直抒胸臆的文学体裁。可近些年,诗歌面临难以想象的尴尬境地,此乃社会发展变化使然:娱乐文化消费方式多元化,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诗歌创作者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一直以来,诗歌自视高贵,不与大众“同流”,缺乏反映生活、直面现实的姿态,以读者看不懂为能事,导致不知所云的“朦胧诗”甚嚣尘上,泛滥成灾。当下,诗歌似被冷落,有些诗人又滑向极端,消极浮躁,想凭种种离奇怪诞举动吸引眼球,弥漫肉欲的“下半身”写作风起云涌,“裸体朗诵”丑剧赫然上演。
诗歌的意境、内涵丰富,不同文化基础、人生阅历的人存在不同的解读,但基本上都会把握主题的大方向,细节上大同小异的阐释,属见仁见智的范畴,不足为怪。可当一首诗竟无一人能看懂(连作者本人也不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全面失聪,这就值得咱们深思了:到底是大众(时代)抛弃了诗歌还是诗歌脱离了大众(时代)。抗击洪水、冰冻、地震赈灾晚会上朗诵的作品,观照民工悲喜,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的优秀打工诗歌,真实,因而疼痛;深刻,因而震撼,常常让你我泪流满面,这应当给大家一些启示。
读者评论
(《中国作家网·文艺报 》2010/08/20 潘仕栋(广西):《诗歌不能脱离大众》)
(201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