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鲁迅作品与“回归人文”冲突吗

火烧 2010-09-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鲁迅作品是否与回归人文冲突,分析教材改革中鲁迅作品被撤出的原因,强调其人文精神与当代价值,反对洋迷信,呼吁保留鲁迅精神。

 鲁迅作品与“回归人文”冲突吗
 
     易晖
 
 

   一则《各地中学教材大换血,看看被踢出教材的课文》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改”教材中消失,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被称之为“鲁迅大撤退”(昨日《春城晚报》)。
    据苏教社相关负责人说,近现代的作品在学术上还存在着价值重估的问题,新课改所选篇目应该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也就是说,“价值重估”、“去意识形态”是苏教社新课改的出发点。
    语文由“语”和“文”构成,那么语文教材“回归语文”、“回归人文”自然是说得通的,但什么是人文?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是:人文来源于英文humanise,这个单词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也可以被译成“人文”、“人本”、“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等,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这种精神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那么,鲁迅的作品与“回归人文”冲突吗?《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主题都是反封建、反专制。他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里说:“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我的眼睛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并借此而“画出这样沉默国民的魂灵来”,以求疗救之药。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他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这不就是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人文精神体现吗?
     应该承认,新增的课文中,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作品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但我以为,鲁迅的作品并不比这些先生的差。新增不少老外的作品,让鲁迅撤退,分明是洋迷信作祟。
    新增的课文照顾了年青人的阅读兴趣,比如选入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显得独具慧眼。余华和鲁迅同是浙江人,又都由医转文,不过,余华毕竟没有资格取代鲁迅。新课改中有当代先锋派的位置而没有老先锋派的位置,不能不说是一种断裂。
    苏教社新课改中的“价值重估”、“去意识形态”,可能是受了另一种“苏教”文本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有“江苏版”,本书作于上世纪50年代,认为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的“左”、“右”意识形态论战已经丧失意义。“去意识形态”在当时有弱化冷战观念的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意识形态并没有终结。鲁迅要是活在今天,他仍会为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而哀叹,仍会说“革命只是革掉了人们头上的一条辫子而已,衙门只是换了招牌”,他仍会批判种种洋迷信和封建迷信,仍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仍会批判跨省拘捕记者、作家,批判富士康跳楼事件,批判横行无忌的推土机......而我们的社会如果缺少鲁迅式的批判,真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苏教社的“价值重估”,“去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无非是想教人做意识形态终结的阿Q和假洋鬼子。
    不过,真正的经典作品有野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鲁迅精神并没有大撤退,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网络言论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学教材大换血不等于中学生的思想就被换血。也许“鲁迅大撤退”倒帮了鲁迅,大家都知道,越是想踢出什么思想,什么思想反而更流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