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不屈的人民,亘古的山河——《国破山河在》

火烧 2007-08-29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国破山河在》通过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展现不屈的人民与山河。书中讲述抗战中的传奇故事,还原侵华战争真实面貌,提供全新视角与历史细节。


不屈的人民,亘古的山河——《国破山河在》

潘启雯

  在外寇入侵,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朋友给我带来的这本《国破山河在》(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让我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因为这书讲的正是抗日战争那段“最危险的时刻”。写抗战的书很多,但萨苏的《国破山河在》属于 
比较特殊的一本,书的副标题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因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表明它的视角与众不同,阅读起来的感觉更是如此。


《国破山河在》,萨苏/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定价:33.00元

  “国破山河在”最早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语中充满对国家残破的悲愤。但用“国破山河在”作为书名,萨苏最早的思路却不是出自《春望》,而是来自《血染的风采》一歌中的唱词:“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作者的本意在于纪念在抗战中奋起抵抗,宁死不屈的中国军民。所以,中国的山、中国的河,都被赋予了不屈的灵魂。敌强我弱,你可以打败我的政府,占领我的城市。但是,不肯屈服的中国人和亘古在此的山河融为一体,是永远无法征服的。

  翻开《国破山河在》,那些历史“闹剧”和“悲剧”间的界限非常精妙。那些我们曾以为不可能存在或发生,但确实被资料记载下来的事情。比如在淞沪会战中击伤日本亲王的中国炮兵部队,虽然只有区区几门炮,却战法奇特,神出鬼没,成了日本人最头疼的对手;又比如抗战初期的中国装甲部队,全国加在一起不足百辆,他们是如何战斗的几乎无人知晓;再比如一支人数、武器都处于劣势的八路军部队,因为意外不得不面对一个联队的关东军,却打得对手狼狈逃窜……萨苏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选择的素材多有传奇色彩,因此叙述起来一波三折、峰回路转,高潮一个接一个,在某种程度上为读者还原了一场“日本人眼中的侵华战争”。

  对于一些事件,国内的资料并不详尽,甚至有缺失。这些来自日本的文字、图片——其中包括一些未曾公开的内容,使之得到了补充和印证;其中又有不少很有趣的发现,比如鬼子拼刺刀时要卸掉枪里的子弹,通常被认为是武士精神使然,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有技术上的考虑。萨苏的结论往往很出人意料,只是,既然从对手的眼中审视那场战争,就必定会产生这种效果。或许有人会担心,多用日本方面的史料会使读者误解抗战历史,或者会在客观上减轻日本的侵略罪行。其实恰恰相反,事实越充分,结论越明确。双方的史料放在一起,即使相互矛盾,也比各说各的要强,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双方都有说服力。例如,对战争中双方的伤亡人数,作者既介绍了日方公开报道中的吹嘘,也公布了日本内部报道中承认的数字。又如,从日本方面的史料看,八路军的确曾击落一架日本侦察机,但迄今为止中国方面未见任何记载,显然当初就被忽略了。要不是作者的发掘,中国抗战史就缺少了这光辉的一页。

  也许萨苏算不上一名真正的历史学家,这本书也不是抗战史研究方面的专著,而只是记述了那个时代的片断。但在萨苏的妙笔之下,这些片断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也恰恰就在于它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才承载了更形象而鲜活的记忆。这是目下我们缺少但不该被忘却的记忆,承载的既是民族的痛苦和光荣,更是一种责任,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掩卷之余,感觉到的责任。

  说到不足,我觉得《国破山河在》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同时,有些部分还应注意材料和语言的提炼;还有一些结论,是作者根据资料推论得出的,尚且靠谱儿,而另有少数内容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甚至有点游戏的成分,某些文章因此而失色,这或许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