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两个主要矛盾问题?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种认识,强调阶级斗争与需求满足的辩证关系,分析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复辟的风险,呼吁回归马克思主义路线。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精装合订本第205页)
社会主义亦为复杂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亦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亦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能够被称为主要矛盾,并符合条件的有两个: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矛盾,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矛盾,如此看来,就成了两个主要矛盾,这又与上述事物的普遍规律产生了不一致。也就是说,两者必取其一。否则会产生逻辑上的问题。那么,这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到底是真的确确实实存在,还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后得出的结果?到底采取何种说法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有利?不可小视这个认识问题,因为它确确实实影响到党的路线制定;而党的路线一旦制定,就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成败。关于两个主要矛盾和党依此制定两条路线的争论已经进行半个多世纪之久了。现在,应当落下帷幕了。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认识和以此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在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中体现出来的一段话:“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在对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警惕和坚决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思想倾向。”后来,党的九大政治报告,把毛主席的思想体现得相当完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一段话:“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以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认识和以此为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就是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所体现出来、最终由十四大政治报告加以完善的论述。当时,刘少奇邓小平在一线工作,毛主席在二线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一开始是表示同意的,后来,感到不妥当。八大的表述是这样的:“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后来经十一届三中、十二大、十三大多次修改,于十四大最终确定的说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十四大之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延续了这个表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也由此而为全党接受和得到全面的贯彻,一直到现在。
一个八大,一个八届十中全会,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两种看法和由此产生两条路线。
那么,需要与满足需要,阶级与阶级斗争,究竟是一回事,还是二回事呢?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合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5月第1版第252页)这里,阶级与需求是同时产生的。需求催化阶级,阶级促进需求。不存在没有需求的阶级,也不存在没有阶级的需求。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与不断增长的新市场需求的矛盾,催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新兴阶级,一方以封建贵族为首,一方以资产阶级为首,一方代表了阻碍需求的力量,一方代表了促进需求的力量。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实质。社会主要矛盾一开始是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的结果是封建贵族的灭亡与资产阶级的兴起。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巩固,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又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是资产阶级走向灭亡和无产阶级走向胜利。表现,就是无产阶级由被压迫被剥削被统治地位,通过阶级斗争(武装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和改造社会的地位,无产阶级在改造旧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最终使自己亦走向消亡。社会成员全部成为劳动者,没有一个剥削者存在。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看,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同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完全一致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果。
接下去的问题,就是取何种表达对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者有利,而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者不利?很显然,是阶级与阶级斗争。不仅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是这样的情况,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相当长历史阶段,甚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这样的情况。
恩格斯所著《共产主义原理》说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曾经预见:“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5月第1版第223-224页)这里的废除私有制,毫无疑问,就是阶级与阶级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废除与反废除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过反复的较量与斗争,才能最终解决。一方面,生产的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无法避免在靠近社会的权力层次,会发生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自己的家庭家族谋取利益的现象,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剥削阶级被消灭了,但剥削阶级思想的残余仍旧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催生新剥削阶级分子,这些新剥削阶级分子,在条件成熟后,就会联合成一个阶级,向无产阶级政权夺权。这就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不可避免地面对的事实。在这篇文献的稍前处,还有这样一段话:“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得不相上下,以致无论在什么地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5月第1版第221页)。这里,明白无误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规定并影响了社会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是阶级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必定仍然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双方所处地位换了个而已。资产阶级,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行,在整体上被消灭了,但思想意识并没有消灭,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仍然显得十分强大和十二分顽固,在它的影响下还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新资产阶级分子。如果不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会吃亏的。手中的政权亦会得而复失,仍然会下降到被剥削被压迫的奴隶雇佣劳动者地位。
毛主席逝世以后三十多年间,由于放弃了阶级与阶级路线搞改革开放,搞需要与满足需要,被消灭的资产阶级重新产生,剥削与压迫充斥了社会每一个毛细孔,新生的资产阶级魔爪已经伸向了社会大部分角落,现在,正在向社会的最高层-政权发起最后打击,志在必得,洋洋得意。只要完成这一决定性的步骤,中国就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虽然,三十多年来,没有一份中央文件公开申明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一个领导人公开表明要培植一个新资产阶级,但实际上所有这一切都在全国人民鼻子底下发生了。这个问题再不从根本上、路线上解决,那么,今后不管怎么换领导人,中国仍然避免不了资产阶级在中国重掌政权,共产党毛主席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全部付之东流,数千万革命先烈的鲜血白流,劳动人民重新陷入被剥削与被压迫悲惨境地,可能在形式上比蒋介石政权时期好些,工人阶级生活改善些,但实质上没什么两样。东欧前苏联已经和平演变掉了。如今的一幕正在中国展开。严酷的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毛主席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路线完全正确,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完全可以据此反击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并在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万一成功后,重新夺取政权。由此,毛泽东思想成为毛泽东主义,是完全贴切的。
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纠正起来亦难上加难。至今未见有从路线上根本解决的任何迹象。检查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严重偏差的原因,就是思想上理论上没有完整地、科学地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三十多年来,只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没有强调离开真理的实践是盲人瞎马的实践。归根结底,没有从事物的统一性上把握事物。没有看到满足与不断满足是社会(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的底层运动,阶级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顶层运动。两者的结合,才是社会的完整运动。马克思以前的革命家,要么,只看到社会的顶层运动,看不到社会的底层运动,要么,反过来,只看到社会的底层运动,看不到社会的顶层运动。只有马克思开天辟地,把这两者科学地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是关于社会的顶层运动学说,政治经济学,就是关于社会的底层运动学说,哲学,就是关于这两门学说的综合。列宁把社会主义归结为一个公式: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毛主席把社会主义归结到首先战胜和消灭党内资产阶级。炮打司令部,就是战胜和消灭党内资产阶级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和形式。只有不断满足无产阶级这一最大最根本的需要,才会推动社会不断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步,同时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真正满足无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看高速公路造了多少,高楼大厦建了多少,而是看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差别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资产阶级剥削阶级是走向消亡了,还是成长壮大起来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巩固了,还是被削弱了。人民获得切实的物质利益是必要的,但获得永久性的物质与精神利益更是必要的。逆水行舟,只要中途稍一不慎,就会倒退。创业难,守成更难。如果有心重回社会主义道路,就应从党的十八大起,或稍后的全国代表大会起,公开放弃现行需要与满足需要路线,重新实行毛主席为党所制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路线。调和是不行的,只有从头开始。
2011-5-24
社会主义亦为复杂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亦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亦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能够被称为主要矛盾,并符合条件的有两个: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矛盾,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矛盾,如此看来,就成了两个主要矛盾,这又与上述事物的普遍规律产生了不一致。也就是说,两者必取其一。否则会产生逻辑上的问题。那么,这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到底是真的确确实实存在,还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后得出的结果?到底采取何种说法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有利?不可小视这个认识问题,因为它确确实实影响到党的路线制定;而党的路线一旦制定,就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成败。关于两个主要矛盾和党依此制定两条路线的争论已经进行半个多世纪之久了。现在,应当落下帷幕了。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认识和以此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在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中体现出来的一段话:“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在对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警惕和坚决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思想倾向。”后来,党的九大政治报告,把毛主席的思想体现得相当完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一段话:“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以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认识和以此为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就是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所体现出来、最终由十四大政治报告加以完善的论述。当时,刘少奇邓小平在一线工作,毛主席在二线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一开始是表示同意的,后来,感到不妥当。八大的表述是这样的:“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后来经十一届三中、十二大、十三大多次修改,于十四大最终确定的说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十四大之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延续了这个表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也由此而为全党接受和得到全面的贯彻,一直到现在。
一个八大,一个八届十中全会,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两种看法和由此产生两条路线。
那么,需要与满足需要,阶级与阶级斗争,究竟是一回事,还是二回事呢?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合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5月第1版第252页)这里,阶级与需求是同时产生的。需求催化阶级,阶级促进需求。不存在没有需求的阶级,也不存在没有阶级的需求。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与不断增长的新市场需求的矛盾,催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新兴阶级,一方以封建贵族为首,一方以资产阶级为首,一方代表了阻碍需求的力量,一方代表了促进需求的力量。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实质。社会主要矛盾一开始是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的结果是封建贵族的灭亡与资产阶级的兴起。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巩固,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又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是资产阶级走向灭亡和无产阶级走向胜利。表现,就是无产阶级由被压迫被剥削被统治地位,通过阶级斗争(武装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和改造社会的地位,无产阶级在改造旧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最终使自己亦走向消亡。社会成员全部成为劳动者,没有一个剥削者存在。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看,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同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完全一致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果。
接下去的问题,就是取何种表达对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者有利,而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者不利?很显然,是阶级与阶级斗争。不仅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是这样的情况,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相当长历史阶段,甚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这样的情况。
恩格斯所著《共产主义原理》说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曾经预见:“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5月第1版第223-224页)这里的废除私有制,毫无疑问,就是阶级与阶级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废除与反废除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过反复的较量与斗争,才能最终解决。一方面,生产的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无法避免在靠近社会的权力层次,会发生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自己的家庭家族谋取利益的现象,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剥削阶级被消灭了,但剥削阶级思想的残余仍旧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催生新剥削阶级分子,这些新剥削阶级分子,在条件成熟后,就会联合成一个阶级,向无产阶级政权夺权。这就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不可避免地面对的事实。在这篇文献的稍前处,还有这样一段话:“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得不相上下,以致无论在什么地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5月第1版第221页)。这里,明白无误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规定并影响了社会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是阶级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必定仍然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双方所处地位换了个而已。资产阶级,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行,在整体上被消灭了,但思想意识并没有消灭,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仍然显得十分强大和十二分顽固,在它的影响下还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新资产阶级分子。如果不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会吃亏的。手中的政权亦会得而复失,仍然会下降到被剥削被压迫的奴隶雇佣劳动者地位。
毛主席逝世以后三十多年间,由于放弃了阶级与阶级路线搞改革开放,搞需要与满足需要,被消灭的资产阶级重新产生,剥削与压迫充斥了社会每一个毛细孔,新生的资产阶级魔爪已经伸向了社会大部分角落,现在,正在向社会的最高层-政权发起最后打击,志在必得,洋洋得意。只要完成这一决定性的步骤,中国就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虽然,三十多年来,没有一份中央文件公开申明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一个领导人公开表明要培植一个新资产阶级,但实际上所有这一切都在全国人民鼻子底下发生了。这个问题再不从根本上、路线上解决,那么,今后不管怎么换领导人,中国仍然避免不了资产阶级在中国重掌政权,共产党毛主席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全部付之东流,数千万革命先烈的鲜血白流,劳动人民重新陷入被剥削与被压迫悲惨境地,可能在形式上比蒋介石政权时期好些,工人阶级生活改善些,但实质上没什么两样。东欧前苏联已经和平演变掉了。如今的一幕正在中国展开。严酷的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毛主席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路线完全正确,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完全可以据此反击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并在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万一成功后,重新夺取政权。由此,毛泽东思想成为毛泽东主义,是完全贴切的。
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纠正起来亦难上加难。至今未见有从路线上根本解决的任何迹象。检查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严重偏差的原因,就是思想上理论上没有完整地、科学地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三十多年来,只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没有强调离开真理的实践是盲人瞎马的实践。归根结底,没有从事物的统一性上把握事物。没有看到满足与不断满足是社会(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的底层运动,阶级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顶层运动。两者的结合,才是社会的完整运动。马克思以前的革命家,要么,只看到社会的顶层运动,看不到社会的底层运动,要么,反过来,只看到社会的底层运动,看不到社会的顶层运动。只有马克思开天辟地,把这两者科学地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是关于社会的顶层运动学说,政治经济学,就是关于社会的底层运动学说,哲学,就是关于这两门学说的综合。列宁把社会主义归结为一个公式: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毛主席把社会主义归结到首先战胜和消灭党内资产阶级。炮打司令部,就是战胜和消灭党内资产阶级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和形式。只有不断满足无产阶级这一最大最根本的需要,才会推动社会不断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步,同时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真正满足无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看高速公路造了多少,高楼大厦建了多少,而是看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差别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资产阶级剥削阶级是走向消亡了,还是成长壮大起来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巩固了,还是被削弱了。人民获得切实的物质利益是必要的,但获得永久性的物质与精神利益更是必要的。逆水行舟,只要中途稍一不慎,就会倒退。创业难,守成更难。如果有心重回社会主义道路,就应从党的十八大起,或稍后的全国代表大会起,公开放弃现行需要与满足需要路线,重新实行毛主席为党所制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路线。调和是不行的,只有从头开始。
2011-5-24
很赞哦! (1029)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