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深挖湖,广蓄水 趁人口年轻 抓紧建设大工程
未雨绸缪:深挖湖,广蓄水
有人房产、有人修路、有人排水,却没有人蓄水,于是混泥土化、沙漠化了……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云梦泽 (Yun-meng Lakes ),又称云梦大泽,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现今仅存的大湖洞庭湖也不过区区2007平方公里。後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後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後迅速扩展成的大湖。
三峡将连为长江中下游补水20天 洪湖恢复需10年
蒋高明:长江水旱灾的主要原因是人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4日09:55 新京报
如果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十几次自然灾害都是“百年一遇” 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难逃其责。
最近,长江大水再次将国人的心提了起来。提起长江流域的大水,人们很自然记起1998年那场洪水。当时,专家们称1998年大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发生的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而2010年长江大水的程度和危害,显然超过了1998年大水。
对今年的长江水灾,一些专家本能的解释依然是气候异常导致,是“天灾”。我国长江上游地区,天公总是不作美,前段时间连续大旱,西南五省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现在长江上游又大涝,奔腾的洪水无处去,袭击脆弱的城市。从客观上看,这肯定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在自然面前,人类还是摸不透老天爷的脾气。其实,关于今后长江会不会发大水,曾有人于去年和前年都预测长江洪水会卷土重来,但一些专家表示不可能,而且非常自信地辟谣。他们仅依据气象数据做出预测,却忽视了人的行为也会加重甚至诱发自然灾害。
且以这场大水为例,分析如下: 第一,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从根本上动摇山体植被拦蓄功能。云南砍伐热带森林种植橡胶、转基因桉树,湖北一带放火烧山,种植纸浆林。经济效益有了,水的涵养功能却消失了。西南山地由于山高、坡陡、土壤抗蚀性差,加上降水量大,其生态系统实际上很脆弱,但这种脆弱性在未受人类干扰的前提下不会表现出来。一旦将天然植被砍伐,普通暴雨就造成洪涝灾害。虽然经济林、人工纯林都属于森林,但它们的水源涵养能力比起天然林来,要差很多。
第二,将奔腾的河流拦腰截断,建大小发电站,挡住了洪水的去路。高峡出平湖,发电效益提高了,但抗旱防洪的功能可能就会下降。这是因为,没有水的时候,为了发电效益,水库是守住水不放的,这就加重了下游干旱;当水太多的时候,就开闸放水以自保,这就加重了下游的洪灾。中国建造大型水坝2.2万个,占全世界大型水坝总数的45%。从旱涝发生频次增加来看,人类无休止地“改河建库”,可能是导致长江流域水灾和旱灾的“人祸”重要原因。
第三,围湖造田,大面积湿地消失,蓄洪能力降低。湖北素称“千湖之省”,上世纪50年代,湖北面积百亩以上湖泊1332个,其中面积5000亩以上的湖泊322个。然而,由于“围湖造田”,加上上游拦水,近几十年来湖北每年消失15个百亩以上湖泊。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完整的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当天然湿地变成陆地后,洪水没地方去,只好袭击城市和农村。城市里的水泥地面,没有蓄水的功能,城市雨水系统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大量“客水”在短期内涌入。
第四,拉直海岸线,填海造田,将近海湿地填为平地。即使到了长江入海口,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也没有停止,甚至变本加厉,“围海造田”就是明显的例子。或许有人会说,这对洪水的作用不大,但人类对大自然改造引起的负面作用是逐步积累的。陆地上水分通过大气环流得以与海洋交换。如果陆地上湿地减少,则云就很难形成,即使有云,因地表干燥,这样,上气(云)不接下气(湿地),降水格局就可能发生改变。“围海造田”增加的是陆地,但消失的是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近海湿地。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接受数次长江洪水教训。只有保护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搞好关系,才能有效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我们不能总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怨天”不“尤人”,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回避人类的责任。如果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十几次自然灾害都是“百年一遇”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难逃其责。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趁人口年轻 抓紧建设大工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杨帆 |
2008年11月25日10:08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2020年以前这一段时间非常短暂且宝贵
30年来世界经济的繁荣,是依靠1比30的金融杠杆撬动起来的,一旦紧缩将达到何等程度?即使各国联手救市,数年经济萧条也不可避免,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目前国内股市已崩盘70%以上,房地产调整还没有到位,企业亏损必定加大银行呆账,促使其紧缩信贷。国家大力度刺激经济,可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但作为经济增量,今明两年降低3至4个百分点就很严重。这意味着企业普遍亏损,股市长期低迷,个人消费下降,政府财政紧张,经济有可能进入恶性循环。
而我们面临的一个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经济学的“刘易斯拐点”,正在中国出现。过剩的年轻劳动力已经不多,12年以后中国社会突然老化,我们就只能够依靠技术创新。2020年以前这一段时间非常短暂且宝贵,我们需要完成体制改革,基础建设和技术升级三大任务。很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工程,都应趁中国人口年轻尽快进行。因此,如何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抓紧完成这三大任务,不仅是减轻危机冲击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着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以下一些有利的因素。毕竟目前中国人口还年轻,年轻人储蓄率高,建国60年以来一直保持35%以上的高储蓄率,可持续到2020年人口老化为止。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基本平衡式,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持续60年的国民教育,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现在大学生和研究生都出现过剩,正适应企业技术升级。
关键是如何把巨大储蓄转为投资
如何把巨大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目前市场失灵,私人投资和消费低迷,只有依靠政府投资作为第一推动力。而积极财政政策只能从增量方面起先导作用,真正内需的启动,则需要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改革和制度建设,促进利益格局调整。
调节贫富差距,使社会中间阶层迅速成长,使贫困人口和地区得到帮助,使农村得到稳定和发展,包括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村电价,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建设农村公路和电网,改善中西部交通和城市电网,都应积极实行。农村城镇化仍有10年潜力,每年3000万人进城,600万套住宅建设,加上城里人扩大住宅面积,房地产有很大潜力。中国内部需求潜力巨大,能否迅速释放,要看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效果,大规模开展公共工程,则要严格控制腐败。
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是当务之急。中国股市已严重超跌,如继续滑坡或长期低迷,将使整体经济走入恶性循环。国家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出台,宏观面已明朗,现急需解决“大小非”。决策层应看大局,有大魄力,不能让历史遗留问题再拖后腿。中国股市在数月之内先稳定后发展是可以期望的。
把水利工程建设好,造福子孙后代
在众多需要投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中,水利工程是一个中国今后必须尽早解决的问题。环境资源保护、农村建设、粮食问题、城镇化、房地产、工业与民生都需要丰富的水资源,而中国北方严重缺水。
推行以水资源为中心的环境资源战略,核心是提高水循环速度。水流速度越快,流量越大。加速水循环战略之一,是修南北向水渠,以沟通东西向河流。秦修灵渠沟通珠江与长江,隋修大运河沟通长江、淮河、海河与黄河,现在修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就知加速与扩大水循环的重要性。上游少修大坝,下游多挖水渠。中华民族是依靠治水生存和发展的,古代没有钢筋混凝土和起重机不能修大坝,只能顺势而为挖水渠。在上游水坝修多了,会降低水流速度,使水的总量不足。
加速水循环战略之二,是提高国土的蓄水能力。中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北方尤其缺水。国家应制定蓄水战略,把夏天南方泛滥之水以湖泊、湿地、森林、沼泽、地下水等形式储存起来。建设贯通南北的湖泊水渠运河网,把南方多余之水抽到北方,如果气候反常还可反向抽取。这里,只是以水利工程为例来说明大工程的重要性,除了水利工程之外,还有许多大工程也应当抓紧建设。
把短期反危机措施纳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
目前世界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只要我们自己不犯大错误,国际上就没有什么势力能够阻挡中国的崛起。目前世界性的经济调整,对各个国家都是严峻的挑战,对中国相对的压力反而比较小。我们本来就应该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包括变出口导向为内需导向,提升技术水平,进行自主创新,调节收入分配,重视环境保护等等,只是因为发展模式的惯性和既得利益集团阻碍,不能迅速实现。外部压力迫使我们实行一系列对策,其方向和内容,与调整方向完全一致。我们应该把短期反危机措施纳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变被动为主动,把外部压力变成内部动力,把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转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