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望闻问切七里营镇基层党建的困惑

火烧 2010-06-25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围绕七里营镇基层党建现状展开,探讨合作互助文化对党建的推动作用,分析后进村治理难题,强调党建在促进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中的关键作用。

望闻问切七里营镇基层党建的困惑  

                                   记者观察   刘家全    2009.1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也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16周年。笔者亲临闻名全国的红色经济强镇、工业重镇——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该镇是人民公社发源地。经过建国后60年创业与发展,这里合作互助文化孕育许多集体经济发达、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也出现一些基层组织涣散的后进村,虽经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仍不能有效得以解决,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拖了后腿,影响党委政府在群众中威信。在当前研究基层党建重点、破解党建难点之际,总结该镇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问诊存在的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化互助时代:干部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七里营镇是新乡市最大的乡镇之一,是新乡市经济开发区和新乡县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辖36个自然村,41个行政村,5890公顷耕地,国土面积86平方公里,是豫北地区最大的乡镇之一。人口8.6万人,全镇共有78个基层党支部组织。该镇以党建促发展成为经济强镇。  

该镇八柳树村是基层组织涣散的后进村之一。也曾是英模辈出的典范。  

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1965年大旱,八柳树村颗粒不收,吃国家返销粮66万斤,贷款7万元,群众生活陷入困难。八柳树群众组织起来尝试了互助合作化的道路。张振法同志自1966年开始,先后担任初级社长、民兵营长、治安主任,1969年光荣入了党,历任党支部书记。基层党员干部在合作互助中发挥了模范先锋作用,带领干部群众战沙荒、打机井,修水利,迅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张振法向记者坦言,是合作互助的大环境改造了他,锻炼了他,自身许多恶习也慢慢丢掉了。而此前,他曾满足于“几十亩耕地1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意识。  

1970年,在有关部门与驻村干部帮助下,八柳树大队购买一台拖拉机。除了搞运输经营,全村土地经过机械深耕,加上化肥、磷肥的施用,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此,八柳树村经济开始好转,后来又购买2台联合收割机,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村面粉厂、造纸厂等集体工副业经济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农业的集体化、机械化耕作,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各村民组便发挥集体优势,发展工副业经济。党员干部王洪福,任十四队生产队长,组织大家用红薯加工粉条,仅用三年的时间就让一穷二白的生产队发生了巨大转变。十四队还通过关系到县化肥厂打捞废弃碳铵,施用氨水等来解决农业生产的肥源问题。该生产队粮食产量由2万多斤一下子增长到十万两千多斤。党员干部形象与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获得空前提高。  

1982年,村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调王洪福到生产大队,任经联社主任。八柳树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联社形成三大领导班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奠定了该村经济发展基础。广大干部群众精诚团结,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八柳树村成为周边村庄羡慕的典范。  

自由化竞争时代: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形成对立乃至对抗  

与一路之隔红色刘庄村坚持集体共同富裕道路有着明显不同,八柳树村的辉煌昙花一现。随后,该村推广小岗村的“经验”,进入了邯郸学步的状态。  

1983年,八柳树党组织遵照上级要求,“替民做主”推行小岗村经验分田单干,农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分田到户后,干部群众的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尤其党组织在执政理念上开始出现偏差,合作互助时代集体共同富裕的社区文化受到破坏。战斗的堡垒逐步涣散。自由化私有制观念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据群众传言,当时谣传着老书记张振法如何培养几个接班人,以这几个接班人又是如何密谋篡夺权利等。其间,有机会主义者推波助澜,一时间流言四起,严重影响到党组织的内部团结。至1995年,该村党组织的内讧已经公开化。上级党委一个通知将张振法、张衡法、刘克勇、王洪福等4位老干部一齐免职。  

据调查,从1995年至1997年,八柳树村干部更迭频繁。两三年间,该村干部走马灯似的更换,一直都是由上级任命。基层组织内部权利之争也一直没有消停。干部权利之争,形成所谓特权阶层,老子当村长、当书记,儿子当厂长的现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致使党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急转直下。1998年,当地实行村民自治,合作互助的社区文化又被“民主”自由化取而代之。2002年6月,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产生后,村两委会的冲突与内耗逐步升级。  

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八柳树村的党组织一直无法发挥作用。每逢换届选举,村里都被各种权力之争折腾得鸡犬不宁。许多工作也随之不断地滑坡。  

实践证明:与自由化市场经济相对应,精英主义自由化的思潮,影响到基层政权之争。哪怕是由竞选产生村干部更迭,也难免会制造新的矛盾与隔阂,甚至出现对立乃至对抗。这成为影响农村稳定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新乡县近两次的换届选举中,甚至出现流血事件,深刻说明了这个问题。  

凤凰涅槃:由自由化的竞争、对抗,到合作互助的文化回归  

2004年2月,七里营镇组织八柳树村党员选举产生支部成员。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该村的内耗与纷争骤然升级。镇党委政府也曾抽出3名干部,兼任村党支部正、副书记。据群众介绍,近几年来由于村党组织不健全,村里没开过党员会,没有发展一名新党员。兼任该村副书记的两个镇干部突然退休或调动,村里支部成员也不太清楚原因。政府基层干部更是“望而生畏”,都不敢主动请缨。  

八柳树村现象向周边村庄形成辐射之势。民主自治选举失去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最终难逃自由化竞争与对抗的藩篱。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注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民意建设的政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中央一直用这样的形象比喻来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告诫基层组织——基础必须根植在基层中,基层必须根植在民意中。“强基”是新时期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抓手。  

经过60年来两种不同实践,八柳树村干部群众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教育。建国初期,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示范引导,带领更多的群众合作化参与社会管理,成长为艰苦创业的巨人。而不是以党为一端,人民为另一端。否则,哪怕向人民施仁政,也是很难团结群众的,更不可能成功地组织合作化大生产。  

记者即将成稿时,接到八柳树村群众打来电话,他们强烈要求记者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希望社会关心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误区。他们强烈希望把折腾、闹事、内耗的时间,用于团结、互助,合作化发展经济,争先比优,比服务,比贡献。并让记者向有关专家咨询关于组建合作社的政策与法律。  

该村一些年轻党员已经意识到,当前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党员干部不是停留在所谓“执政党”的安乐窝,而是要永葆“革命党”本色,毫不懈怠地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管理社会的能力。需要树立群众政治的观念,而彻底摒弃精英政治的狭隘思想。  

对症下药:与时俱进比学赶帮超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各地的情况不同,政策也应该因时因地有所区别。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这个地区在这个时期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就是分田单干,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分田单干随之而来的自由化与人心涣散尤为突出。“八柳树村现象”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将考验执政党构建和谐的执政能力。  

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标志着总设计师的第一个飞跃阶段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终结分田单干,第二个飞跃走互助合作道路成为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将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为我们绘制了一张宏伟蓝图,涵盖了农村的政治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  

《决定》的发布实际上明确了从现在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新时期群众互助合作文化的觉醒,破解基层党建难题到了凤凰涅槃的关键时期。合作制将成为一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制度变迁。据此,我们研究发明了基于CTI网络通信的“社区劳动消费合作及新闻威客网络系统”,为重建毛泽东思想互助合作化的价值观体系,执行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二个飞跃”遗愿,提供一种系统化可操作的平台(已申请国家专利)。  

作为农村企业化运营及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该发明将有利于解决“八柳树村现象”,克隆刘庄、南街村等集体合作经济的价值文化体系与经验。也就是建设毛泽东思想互助合作的人文价值观体系,促改革,促发展,保稳定。  

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要依赖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与其他制度的兼容程度。信息化时代的社区消费合作与劳动互助,直接涉及启动市场扩大就业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在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重建团结合作互助的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保持稳定的重中之重。中央及地方政府应以保护和增进广大人民的利益,培育社区互助合作文化为基本出发点,因势利导,积极、稳妥地启动和推进社区劳动消费合作化进程。  

经过系统调查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在这里引用原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政协主席林英海《毛泽东在河南》一书中原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委书记史来贺原著《坚决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231-238页),作为本调研报告的结论。  

史来贺同志在文章中强调四项内容:第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走共同富裕道路。第三,用科学思想武装、教育农民。第四,牢记毛主席教导,不断前进,永远进步。全文论述了基层党建和基层组织必须坚持按毛泽东思想办事,走社会主义集体互助合作道路,是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刘庄经验就是坚持了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眼里,大官的觉悟远远低于小官,当官的觉悟不高于群众,这是他的群众路线的隐含意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曾经指望大官们实现“三个正确对待”——“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大官实现了这种正确对待。倒是在农村基层,很多脚踏实地的干部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群众,史来贺无疑是其中的一个。能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利益,实际上是能否做到不脱离群众的关键,也是能否坚持“扁平化管理”(也就是所谓“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关键。总是认为自己最正确,最高明,自己的官位和官威一分一毫都不容许触动的人,是不可能走群众路线并坚持扁平化管理的,是必然要抛弃鞍钢宪法走向马钢宪法最后把国企彻底搞垮的。  

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刘庄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就不是这样,他虽然是全国劳模,是同类干部中间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但他也没有认为自己高明得不得了,不需要接受外部监督和内在反省,因此,他能够领导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也能够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  

那些想方设法把集体经济坚持下来的村庄,在全国农村中间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和富裕起来。那些高官们绝不在权势和地位方面做出一丝一毫的让步,这就必然采取一种与群众参与管理尖锐对立的态度;而那些做出实际成绩的基层干部基本上都坚持做到了两点:一是不会无限制地膨胀自己,二是能够正确对待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有了这两点就能够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及其晚期实践。看起来,如何对待多数人的利益,如何看待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这两点决定了一个官员对于毛泽东思想和群众路线(这是群众监督干部和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的态度。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这是在公社的棉田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