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严格要求子女
毛泽东严格要求子女
(摘自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
一、爸爸和他的儿子岸英、岸青(摘录)
我想起爸爸曾对我说过:当大哥回到延安后,爸爸让他脱掉苏式军装,换上他给他的旧棉衣、棉裤。爸爸把这个“洋学生”、“苏联军官”打扮成了一个农民,一个“土八路”。
再后来,便是送哥哥到“劳动大学”去学习了。爸爸对大哥岸英说:“你过去是吃面包喝牛奶,回来要吃中国饭,吃陕北的小米,小米可养人哪!”
哥哥下农村时,爸爸把自己一件打了补丁的棉衣送给他。走的那天,哥哥又脱去大皮鞋,穿上爸爸给他的布鞋,背包里装满小米,菜籽,瓜籽。他就这样上路了。
爸爸送了他一段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岸英,你要和老乡们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劳动,要从开荒一直到收割了再回来。等你劳动大学毕业了,再上延安大学好不好?”
“好。”哥哥爽快地答应道。哥哥带着爸爸的重托,走到劳动人民中去了。因为他知道,爸爸的一生与农民、与人民是分不开的。爸爸同样希望他也能如此。
哥哥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他很快就投到群众中,他吃苦耐劳,又肯干。尽管一天劳动之后,他已累得腰酸背痛、浑身没有一点劲,就像是散了架子一样难忍难受,可他从不叫苦,不偷懒,更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他牢牢记着: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所以,再苦再累他都坚持下来了。
在“劳动大学”里,哥哥学会了赶着毛驴下地送粪;学会了把玉米种子袋挂在脖上,单手点种,又学会了双手同时点种的手艺;还学会了撒种时两手同时使用,他一手点种,一手抓粪。当地农民夸赞他说:“岸英是个好后生,学会了拖粪、犁地、刨地、播种这些庄稼活,是个好劳动力”。
1946年1月7日,爸爸给岸青哥哥写了信:“…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祝你进步、愉快、成长!”
对于我们兄妹,爸爸是很尊重我们个人的感情的。他从来不把我们不能接受的感情以父辈之权强加给我们。他允许我们各自保留自己情感的小天地。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尽管爸爸日理万机,忙于国家和世界的大事。但他也要抽空给不在身边的孩子写信,问寒问暖问学业,对孩子进行教育,给予父亲的关怀。
1939年8月,岸英哥哥已插班进苏联十年制学校的六年级学习,爸爸又有信给他们(岸英岸青):“…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在信的字里行间中,既有爸爸深深思念远在异国他乡的孩子的心情,也饱含了爸爸对孩子学习上的关心,同时,更反映出爸爸不光关注自己的孩子,还关心着所有在苏联学习的其他中国孩子。
就是在爸爸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紧张繁忙的工作中,爸爸也忘不了远在异国的大哥岸英,抽出空儿来给他写信:“…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在李纳生病住院期间)爸爸知道后,一边忙着国家大事,一边还在惦记着她的身体。爸爸也真够操心,真够累的了。那天,爸爸忙得通宵没睡,都午夜了,吃了几片安眠药后,准备休息时,可爸爸还是不能入睡,爸爸放心不下李讷,就给她写了封信:“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荡,悲欢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定,我也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为了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
和爸爸相处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爸爸在时时处处教我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爸爸对我们的管教,是以教为主的。因为对孩子管得太严了,不许动,不许跑,不许说,不许笑,不许…会把孩子管成傻子,管成个不动头脑只听指挥的木头人。爸爸讲:“孩子淘气好,说明他健康;会淘气的孩子更好,说明他智力发达。”
爸爸的严管,是要我们格守本分,即办事、说话要有分寸,接人待物要懂得礼貌。爸爸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地干事,堂堂正正地做人。要求我们生活上绝对不许有一点特殊。在外人看来,我们好象完全是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有人照顾,只要我们一开口,好象什么东西都会有,什么事情都能办到一样。其实烟有有那么好事情呀!就比如用车吧,车是有,但归管理处管,要用车得事先说明,等候批准,我们正在学习,有什么特殊理由呢?就算爸爸的车子空着没用,…可司机没有主管部门的指示,他也不会听我们的。。他的任务是为爸爸服务。爸爸不能让我们随随便便坐他的车子。我们用车可以,但有规定:如果有病,发烧38度时,可乘车,但必须是上医院,否则,也不许用。
我们家的伙食也极为简单,和一般家庭生活没有什么两样。就拿早餐来说吧,是同多数人家相同的“老三样”,稀粥、馒头加小咸菜。有一回,有人给我们家送来一些可汁、咖啡和奶粉。伙房的大师付想,老吃那三样不行,干脆就乘机给孩子们换换口味,改善一下生活吧。一天早上,往日的“老三样”不见了,餐桌上有一小锅香喷喷的咖啡,冲好了的奶粉,馒头换成了面包,抹上点黄油。我们看着就就馋。
新鲜诱义的西式早餐,我已经有很久没吃了。今天我的胃口大开。我一口气吃了四片面包,喝了两小碗加奶的咖啡。好香啊!我吃完冲着大师付说声谢谢,就骑上车子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谁知好景不长,这事让我爸爸知道了。爸爸把我们叫到一起,说要开个家庭会。爸爸先让大师付报了这几天的伙食账,发现超过了每天的规定标准。爸爸严肃地说:“伙食标准规定多少就是多少,什么时候也不能超过。哪个堕便超过都不行”。我们都挨了批评,结果早餐马上就又恢复了“老三样”。
再后来,爸爸就干脆都让我们去机关大食堂就餐去了。爸爸批评起我们来,也够厉害的。50年代末开始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几个人都在上大学,都住校。只有每周六回家才能同爸爸一起吃顿晚饭。
爸爸对我们生活上要求很严,不许我们有一点特殊。政治上同样对我们要求很严,爸爸要求我们政治上要积极进步。要为人民做工作,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就可以了。爸爸从来不要求我们将来要成什么龙啊,当什么凤啊。他说当一个普通百姓最好。
平常我们家生活如此,困难时期我们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咬紧牙关,勒紧腰带。我们由于缺乏营养而得了浮肿,同样,与全国人民共度这最困难的年代。
我想起爸爸曾说过,这比起在井冈山的一段生活来,也还算不错了。…爸爸讲过,当年在革命受到挫折,遭到失败时,有人就沮丧,就灰心,好象眼前一片漆黑。我可不那么看,黑暗过去就是光明。…
爸爸一席话,使我至今难忘。想想过去,看着眼前的暂时困难,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爸爸要求我无论办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都要专一,要专心致志地把事情办好。
爸爸不光对我们这样,对其他的亲属子女,也像要求我们一样,来严加管教他们。远志姐姐是叔叔毛泽民的女儿,她曾对我讲过她的经历:…“我刚到延安,特别不习惯吃陕北的小米饭。我有胃病,疼起来很难受。只好到食堂找米饭锅巴用水泡泡吃。谁知这事让伯父的一位秘书看到了,给了我一块钱,他叫我每天花5分钱买碗粥喝。结果伯父知道了这事,他把我叫去,批评我说:‘你能不能吃小米饭呢?小米饭养人哩!不吃小米饭要饿肚子的’我听了伯父的劝告,开始练着吃小米饭,很快也就适应了。”
有一次,大概是1941年的某一天,远志姐姐到杨家岭看病时,顺便去看了看爸爸。当爸爸知道她的病情后,留她在自己身边住了两个星期,等病好了才让她回单位去。
1945年,远志姐姐和姐夫要调到东北工作。临走时,爸爸才把叔叔毛泽民牺牲的消息告诉他们。姐姐悲痛万分。爸爸忍着心中的痛苦对他们赠言道:“一,无论到哪里,都不要希望人家鼓掌;二,无论到哪里,都要团结;三,无论到哪里,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有任何特殊。”爸爸的三句话,成了他们终身行为的准则。
正因为姐姐是按照爸爸的教诲去做的,所以她在部队,在地方,调过不少单位,从来不以毛家人自居。总是不显山不露水地默默奉献着。很少有人提及过她的家庭,几乎没人了解她的身世。每当人们说到爸爸毛泽东时,她要么称“毛主席”,要么叫“老人家”,从不把自己与伯父毛泽东连起来。
就是后来,每到爸爸涎辰纪念或赡仰爸爸遗容时,她总是悄然而来,又默默而去,在亲属的签字本上,从未留下她的名字。直到她去世,她都是这样做的。
爸爸从来不把我们子女当作他的私有财产,从来都不主张把我们拢在他的身旁,靠着他这棵大树乘凉。更不允许我们以他的名义、地位、权势去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诸方面去寻路子、谋私利。爸爸总是把我们看成同任何人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是千千万万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之一。视我们为人民的财富。
爸爸一再教育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你们是我毛泽东的子女,处处、事事、时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爸爸把我们当作一个普通党员、普通工作人员,生活安排,工作去向,完完全全由组织上去调动处理,从不让我们有一点特殊感。
…想起了我的爸爸,就想起了爸爸对我们的教导:要夹着尾巴做人,做一个普通人。有一次,妹妹李纳因病要住院,爸爸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许她报真名,更不许她提是毛泽东的女儿。为了避免医院对她有任何特殊照顾,就给妹妹改名叫沈娟。对医院讲她是爸爸身边保卫人员沈同的女儿。
爸爸不许我们搞特殊,更不许我们打着他的旗号去谋私。爸爸曾一再对我们讲:“靠我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已去努力、去奋斗。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
爸爸曾这样对二哥岸青讲:“工作了,对同志们说时,你告诉人家,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
对我讲:“你还在上学,告诉人家你是学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等我参加工作后,爸爸这样告诉过我:“告诉人家你是解放军干部,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