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思想的工厂 行动的孵化器——“世界社会论坛”作为开放空间

火烧 2011-11-22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探讨世界社会论坛作为思想与行动的开放空间,分析其作为空间或运动的定位,强调其在另类全球化中的作用与未来发展方向。

文:奇柯.惠塔克 Chico Whitaker 
译:林倬立

原编者按

  另类全球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和领导者奇柯.惠塔克(Chico Whitaker)应浩然基金会之邀,即将偕同夫人到台湾访问,除了参与浩然“另类全球化计划”国际志愿者培训活动之外,也将在台北举办一场公开讲演,并在高雄与在地社运工作者聚会深谈。

  奇柯.惠塔克于1931年生于巴西,今年已届80高龄。他从1950年代还在大学主修城乡规划时,即积极投入社会运动。1960年代,他成为拉美解放神学运动的健将,与卡玛拉主教(Helder Câmara)、教育家弗雷尔(Paulo Freire)都是当年携手战斗的伙伴。由于其主张穿透社会矛盾之核心,1966年遭巴西军政府流放,他只好带着妻儿暂居于巴黎。

  军政府结束后,他回返巴西,积极投入工党的活动,2002年,工党领袖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当选巴西总统,奇柯是背后主要的智囊之一。

  他也曾经是联合国教科文基金会顾问,并主导创办“世界社会论坛”(World Social Forum),集结国际进步力量,倡议“另外一个世界是可能的!”2006年,他因毕生致力于社会正义和强化政治民主而获颁“另类诺贝尔奖”(Right Livehood Award)。

  由于2003年在巴西愉港(Porto Alegre)的“世界社会论坛”圆满成功,及2002年的全球化进程,引发很多对论坛延续发展的疑问。人们表达各种观点,并向2003年、2004年及2005年的论坛筹办单位提出新的计划书。

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的西班牙民众在马德里市中心举布条游行,上头写着“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反对资本主义体系的危机/世界社会论坛”,图摄于2009年1月24日。

世界社会论坛:是空间?还是运动?

  世界社会论坛正面临一个具建设性的危机(a positive crisis):参与人数人数成长了75%,而这些人要求更深入反思《原则宪章》(Charter of Principles)中的某些议题(见《新国际》小辞典)。为了避免破坏论坛的潜能,我们必须在论坛走往不可逆而僵化的方向之前,先克服这些含糊不清的问题。为了对进一步的讨论做出贡献,在此我探讨3项延续世界社会论坛进程的基本议题:

  一、选择要把世界社会论坛当作空间场域(Forum-as-space),或当作社会改革运动(Forum-as-movement)。

  二、世界社会论坛中各种座谈活动,分为(一)参与者自行组织 (二)筹备委员会(Organizing Committee, OC)规划等两种方式,这两类活动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两类活动的独特性质。

  三、筹办论坛活动的委员会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个议题,或许是“世界社会论坛如何与政党连结”。不过,在本文,我仅讨论上述三个议题。

  世界社会论坛演变至今,究竟它是“空间”或“运动”,已经成为根本的疑问与抉择。若我们想回避此问题而故意模拟两可,反倒会自找麻烦。世界社会论坛的《原则宪章》强调把它界定为“空间”。

  然而,并非人人在思考或行动时都将论坛当作空间,或者让它始终作为空间。

  许多人认为论坛作为“空间”乃是“运动”中的一部份。另一些人则认为论坛“依然”“只是一个空间”。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论坛可以且应该成为一场壮大的运动,或者如某些记者所称的“运动中之运动”(a movement of movements)。2002年2月15日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示威非常成功,导致大多数狂热份子将它视为论坛的一项结果,甚至有意宣称它是论坛的产物。如此一来,鼓励其它人渴望论坛能发挥动员功能,就像所有运动一般。

  首先要说明,运动和空间是完全不同的。避免黑白分明、二中择一之过度简化的分类,我应该说,运动不是空间,空间也不是运动,不过它们可以共存。它们也并非对立,所以它们并不会削弱对方,甚至两者可能互补。但是你不能够同时身兼两者,绝不,因为那会伤害其中一方而导致终结。运动和空间各扮演其角色,或许它们追求相同的总体目标(general objectives),但两者针对不同的特定目标(specific objectives)各自有其运作方法。

  所以此关键问题变成:随着世界社会论坛的进程发展,迟早将它改造为一场运动——这是很好的策略,以实现战胜新自由主义并达成建立“另一个可能的世界”(another possible world)的目标?或者反过来,不论现在或未来,仰仗由世界社会论坛开放出的各种空间,对我们反而较有帮助?

  运动与空间的差异何在?

  对我来说,毫无疑问地,要确保并不惜一切代价延续论坛作为空间,并拒绝在目前或未来试图把它改造成为运动。如果维持论坛作为空间,并不会阻止或妨碍运动的形成和发展——相反地,它会确保这个运动进程。但是,如果我们选择把它转型成运动,它就不再是空间,且丧失空间固有的一切潜力。

  此外,如果把论坛转型为运动,我们将无法从所对抗的一切得到帮助,反而将丢弃我们所开创出的最重要的政治创新(political discovery),以及开放且自由、水平架构(horizontal structures)的能量。正是这种概念,说明了愉港、西雅图反WTO之役、及2003年2月15日反战示威的成就。而且切记,这个“水平的社会性连结”(horizontal social articulation)的概念,仍然对我们今日的战役有极大贡献,在建立我们所向往的世界的过程中,此概念亦不可或缺。

  相较于把论坛作为运动的可能形式,上述这个信念是架构于论坛作为空间,以分析它目前各项特质优势。

  运动凝聚人——它会凝聚它的积极份子,如同政党的积极份子——这些人决定组织起来,共同完成某些目标。运动的成形和存续,有赖达成目标所需策略的制订,行动方案的规划,以及其成员的责任分配——包括思考运动方向的成员。

  确保此功能(运动凝聚人们的功能)的人将带领运动成员,使他们依据运动发起人,以权威或民主的方式,来承担成员在集体行动中所承诺的责任。运动的组织型架构必然是金字塔形,但或许以民主方式进行内部决策,并挑选各管理层级的人员。

  另一方面,运动成效取决于其特定目标的明确性和精准度,也就是在运动本身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里。

  空间没有领导者。空间只是一个场所,基本上它是一个水平空间,即使有一些起伏,它就如同地球表面。它像一个没有主人的广场 (a square without an owner)。如果广场有主人,而非集体所共有,它就不算是一个广场,而成为私人领域。广场通常是开放空间,任何有兴趣使用的人都可以来这里。无论呈现给使用者什么样的服务,它们的目的就是纯粹作为广场。身为广场的时间越长,它们越能够让使用者实现各自的目标。

  即使广场上有些树木和小山丘,它始终是社会性的水平空间。爬上树木或小丘的人无法从高处控制广场的行动。被广场上的人视为滑稽可笑,是那些攀爬者最讨厌的事。如果攀爬者变得顽劣或对广场上其它人造成不便,最后广场上的人会离去,攀爬者只好自言自语。或者甚至,广场上的人会将“公众权威”(public authorities)带来,迫使攀爬者从高处离开或停止说教,以恢复公共广场原有的和平与安宁。

  论坛的原则宪章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方向引导或领袖指派:没有任何人能代表论坛发言,代表一个空间或空间的参与者发言并无任何意义。在论坛期间和之后,每一份子,个人和组织,都有权利表达自己并采取行动,这是根据他们自己的信念,或许亦含纳其它参与者表达的立场与提案,但这些绝不代表论坛或全体参与者。

  就如同公共广场,论坛是一个开放但非中立的空间。论坛在世界上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举办--在有事件的地方产生——论坛有一个特定目标,那就是尽可能让更多反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组织和运动,能够自由地集结、相互倾听、学习别人的经验与抗争,并讨论行动提案,在新的网络和组织中串连,致力对抗当前跨国大企业及其经济利益所宰制的全球化过程。

  确保对多样性的尊重

  因此,论坛被创造为一个空间,它为所有聚集来此的人们的共同目标而服务,并无领导人或权力金字塔,而是一个水平式运作的公共广场。论坛的功能如同“思想的工厂”(factory of ideas)或孵化器(incubator),从这里我们能创新出务实、必要且迫切的倡议与行动,来建构另一个世界。我们可以预见许多大大小小、多少含有抗争性质的运动会出现,这些运动各有其特定目标,在同一场战役中扮演各自的角色——这样的运动发展也是广场的首要目标。

  论坛作为空间的最大潜力,就是激发更多运动而使这场战役能够开展扩大。反过来,当从一个运动中衍生出更多新的运动,内部分歧会造成战役难以开展。而这就是若论坛变成运动会发生的情况。

  在论坛这个空间里,初始的创新行动并不需要绝对明确的目标,这与运动中会发生的情况很不一样。在空间中,有些行动还在酝酿成形,在孵化器里等待诞生,并需要时间成熟。

  论坛的《原则宪章》以坚持不生产“总结文件”(Final Document)来强调它的功能。一个广场不会提出任何“宣言”(declarations),但在广场里的人可以提出宣言。

  世界社会论坛的与会者可以表达任何他们想要的总结宣言——这些宣言很受欢迎。但他们的宣言永远不被视为论坛全体的共同宣言。空间是所有人共同拥有,它并不会“发言”(speak),或者更确切地说,它的“发言”就是由于本身的存在而众声喧哗。有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串连,以便找出对抗新自由主义的方法,这是显而易见的政治现象。因此没有人需要代表论坛发言。

  论坛采纳这个想法,在这届2003年愉港的论坛中,众多参与者也很容易领会,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贡献在“布告栏”(Notice Board)上面,目的是展现“在论坛中被采纳的行动提案”。布告栏除了让与会者自我表述,另有当时或之后送来的总结提案及宣言,这些都显现了与会者参与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借着因特网,扩散信息——指明提案发起人的联络方式——新的联系和关系让其它观点得以展现,允许对论坛期间的提案表达新看法。

  这是由于该论坛的广场已变得永久开放,可持续长远的时间和空间,超越在愉港仅为期5天的活动。网络的开展可以促进无限新的可能性,相互联系加乘倍增,促发更多的具体行动。在其它活动中设置“提案布告栏”(notice board of proposals)亦可有相同效果。

  论坛作为空间还有更多优点。把论坛当作开放空间而非运动,可以确保对多样性的尊重。世界社会论坛宪章采纳尊重多样性的原则,这是坚定的信念,我们所欲创造的另一个世界的基本特质之一,也就是尊重多样性。

  论坛不会变得“完全中立”(totally neutral),它允许每位参与者保持他/她的自由,去选择想采取行动的领域或程度。参与者的行动可以非常广泛且全面,亦可以是较为局限的,它可能试图解决世界难题的深层成因,或处理那些难题导致的结果。

  论坛期间所讨论的议题和欲求目标可以非常广泛,甚至想要改变的程度大到必须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在论坛里,没有任何人有权力或权利声称某个行动或提案比另一个更为重要。他们也没有权力或权利赋予或要求自己的提案获得较多重视、或为了自己的特定目标而“篡夺”属于每个人的空间。

2011-9-08

新国际小辞典:原则宪章 Charter of Principles
论坛的《原则宪章》初次在2001年4月,由世界社会论坛巴西筹备委员会制订。接着由“世界社会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WSF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的第一次会议修改并批准,此机构在2001年6月起更名为“国际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奇柯在本文所指的《原则宪章》是2001年6月的版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