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宇太思想文化系列丛书之--大话人生

火烧 2010-06-29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大话人生》是宇太思想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探讨人生规律与奥妙,提供人格魅力与修养启示,融合多元人文理念,助你打造精彩人生。
宇太思想文化系列丛书之---大话人生(2010-06-29 11:18:08)
 

注:我是矿,存储较为丰厚,渴求正直而独具慧眼的开发者,这个人,必将是宇太事业发展的伟大盟友,他(她)将与宇太一道,共同荣辱于这个世界。

                                           ---宇太 

 

 



                                                 

宇太思想文化系列丛书

 

你愿意更加透彻的理解人生奥妙吗?你愿意使你的人生更加充实和精彩吗?你愿意使你的人生更加富有魅力吗?

请看,清风居士公开登坛,大话人生出语不凡

 

他是真人,他是隐人,他是浪人,他是刺人,他是狂人,他是痴人……他思想如海,情绪如涛,歌声如酒,话语如流,开始精满自溢……

 

大话人生

 

宇太

 

作者概况(略)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当代社会人生特点,以讲座的方式,探索了人生要点,揭示了一般人生的基本规律、运作内涵、人生奥妙,全面解说了人格魅力结构,提供了人生修养启示录,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多元人文理念的综合渗透,会给你带来丰富多彩的人生营养。

本书思想文化内蕴丰富,思路流畅,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富有哲理性、思辨性的睿智语段层出不穷,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独一无二的人生精品教科书。

本书由五个部分组合而成。

第一部分为“人生探索”。

在“人生探索中”,作者首先以警句“人生是典型的一次性消费”,引起人们对人生的高度重视,要想不“白白浪费做人的名额”,就必须集中做到两点,第一是要做个有人性的人,第二是要做个有价值的人。而要保证做到这两点,又必须首先选定“正确的人生支点”。最后作者又对“命运”,进行了富有启示性的独到“辨证”。

第二部分为“人生运作”。

在“人生运作”中,作者以当今大学生就业、创业为主要参照,认为市场人生运作的实践过程,有一定的心理客观规律可循,一般需要经历虚怀、融入、包容、选择、整合五个阶段。作者对每个阶段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最后又以“寄语创业者”的方式,对创业者提出了忠告,相信会对你的人生实践,有不可忽略的参考意义。

第三部分为“人生奥妙”。

“人生奥妙”中,作者以四部古典小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为凭借,揭示出他们身上凝聚着的多元的社会人生道理,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人生的奥妙。相信你听了这部分讲座,会使你对人生实践,做到更加心里有数。

第四部分为“人生魅力”。

在人生魅力中,作者揭示了人格魅力与人生魅力的内在联系,透彻的说明了人格魅力的意义,全面构建了人格魅力的结构,然后对这个结构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辨证,对内容与形式中的诸多因素,包括内容中的心灵与心态、道德、文化,形式中的形体、行为、情绪、文字、语言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讲解,为全面构建人格魅力,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五部分为“人生修养”。

这部分是唯一不以讲座形式存在的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以语录的方式,集中了他对人生的全面感悟和切身体验,对人生很有警示性。

 

 

前言

 

人文学者理当代表人品和情操的前沿,为众生及时调节精神营养结构。

人文学者不是土地、肥料,而是阳光、月色,使白天黑夜都变得生动而富有灵性,你一定要让他们象五粮液、甲鱼汤那样实惠,他们还不如一堆白菜帮子,现在就有夫妻双双下岗职工,没人时偷着捡白菜帮子,这充分说明,在关键时候,白菜帮子也是能够充饥的。

宇太,大致可以算作充饥的白菜帮子。

宇太虽然隐居多年,却也不是死心眼子的人,内心深处也确实沉积了一些乌七八糟的存货,只是没有忙于“出山”,没有急于“嫁人”,没有及时“接轨”,也懒得“与时具进”,更无视“先富”,因为他顽固主张厚积薄发,不瞅准机会和对象,决不轻举妄动。由于极想寄语众生,尽点儿义务,便索性先抛出一砖,但愿引出“玉”来,至于砖的品类功能,任由看官评判,倘为假冒伪劣,毒害少年,毁损青年,瘫痪老年,宇太甘愿受死,以谢苍天。

宇太  于牛年驴月狗日

 

 

 

 

目录

 

前言

开讲

 

第一部分:人生探讨(共八讲)

话引

第一讲、做个有人性的人(上)

第二讲、做个有人性的人(下)

第三讲、做个有价值的人(上)

第四讲、做个有价值的人(下)

第五讲、人生需要支点(上)

第六讲、人生需要支点(下)

第七讲、命运辨证(上)

第八讲、命运辨证(下)

 

第二部分:人生运作(共二十一讲)

话引

第一讲、虚怀(之一)

第二讲、虚怀(之二)

第三讲、融入(之一)

第四讲、融入(之二)

第五讲、融入(之三)

第六讲、融入(之四)

第七讲、包容(之一)

第八讲、包容(之二)

第九讲、包容(之三)

第十讲、包容(之四)

第十一讲、选择(之一)

第十二讲、选择(之二)

第十三讲、选择(之三)

第十四讲、选择(之四)

第十五讲、选择(之五)

第十六讲、整合(之一)

第十七讲、整合(之二)

第十八讲、寄语创业者(之一)

第十九讲、寄语创业者(之二)

第二十讲、寄语创业者(之三)

第二十一讲、人生案例:项羽与刘邦

第三部分、人生奥妙

A、点评《三国演义》人物(共二十五讲)

第一讲:开场絮语

第二讲,关于刘备(之一):刘备成功的四件法宝

 第三讲:关于刘备(之二):刘备成功的四件法宝

第四讲:关于刘备(之三):刘备成功的四件法宝

     第五讲,关于刘备(之四):刘备的“仁”与“情义”

第六讲,关于刘备(之五):刘备看待女性缺乏男性公德

第七讲,关于刘备(之六):刘备的接班人问题

第八讲,关于孔明(之一):孔明的意识结构

第九讲,关于孔明(之二):合理的知识结构与修炼到位的心性结构

第十讲,关于孔明(之三):谋划的严密性与科学性

第十一讲,关于孔明(之四):置疑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义

第十二讲,关于关羽(之一):关于文圣和武圣

第十三讲,关于关羽(之二):关羽的武艺与杀人特点

第十四讲,关于关羽(之三):关于“失荆州”

第十五讲,关于关羽(之四):辩证“华容道”

第十六讲,关于关羽(之五):关羽的人格魅力结构

第十七讲,关于关羽(之六):应该如何看待关羽、学习关羽

第十八讲,关于《三国演义》中的统帅

第十九讲,关于曹操

 第二十讲,关于《三国演义》中被气死的人

第二十一讲,《三国演义》所显示的普遍原理(之一)

第二十二讲,《三国演义》所显示的普遍原理(之二)

第二十三讲,《三国演义》所显示的普遍原理(之三)

第二十四讲,《三国演义》所显示的普遍原理(之四)

第二十五讲,关于英雄的界定与评判标准

附:点评《三国演义》人物功勋

B、点评《西游记》人物(对话录)

一、开场:

二、关于吴承恩

三、关于唐僧

四、关于孙悟空

五、关于猪八戒

六、关于沙僧

七、小结

C、点评《水浒》及其人物

一、《水浒》的结构当属“牵羊”式

二、投降主义路线何以落实

三、《水浒传》里的女人:女爷们和淫荡妇

四、关于宋江

A篇:宋江是另类英雄

B篇:宁当受封狗,不做逍遥人

五、晁盖与宋江的区别

六、《水浒传》是“罪犯”的颂歌

七、吴用:缺德的智慧

八、李逵:炮筒子、傻义气

九、鲁达:豪爽正义、大事清醒

十、武松:胆大心不细

十一、林冲:忍耐英雄

D、《红楼梦》选点(随笔)

一、标题与姓名

二、论宝玉挨打

三、论宝玉无能

四、论宝黛之别

五、论王熙凤

六、如何看探春

七、曹雪芹钟情老二

八、为什么贾宝玉更喜欢林黛玉

第四部分:人生魅力(共十三讲)

话引

第一讲、人格魅力的意义

第二讲、人格魅力的结构

第三讲、心灵冶炼与心态调整

第四讲、伦理道德之父母道德

第五讲、伦理道德之子女道德

第六讲、婚恋道德之一

第七讲、婚恋道德之二

第八讲、朋友道德

第九讲、职业道德、公共道德、五官道德

第十讲、文化营养

第十一讲、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第十二讲、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二)

第十三讲、对打造人格魅力的建言

 

第五部分:人生修养

内功修炼

一、力主人性进化

二、理性透视成功可能

三、冶炼心性

行为调整

一、找准点位

二、显露艺术

三、掌控行为准则

四、培植根基

五、洞穿交往常识

六: 情绪运用

参照系数

一、参照系数之一

二、参照系数之二

内在尺度

一、内在尺度之一

二、内在尺度之二

修心养性

交往心态

守住自己

   后语

 

 

开讲

大家好,众所周知,对每个人来说,人生都只有一次。如何看待人生,决定着你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对待人生,又决定着你如何实践人生。所以,人生态度至关重要,因为它既决定着人生导向,也制约着人生质量。

有一句很糟糕的话,说,“这辈子没戏了,下辈子再说吧。”那我不禁要问,有谁能承诺,有谁敢承诺,我们一定拥有下辈子呢?我们有什麽理由,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下辈子身上呢?

所以,我提议,我们必须、也只能寄希望于这辈子,集中精力、不遗余力、竭尽全力,打造好这辈子。

我之所以选择“大话人生”,作为我的总话题,唯一目的,就是要大家活好这辈子。如果我的见解,能对大家有所启示,就算是达到了我的预定目标。

好,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一大部分,人生探讨。

 

话引

我们是什麽东西?我们是人。人是什麽东西?人是高级动物。怎麽才算高级?我们高级了吗?体现高级了吗?既然我们是人,就得有人性,我们有人性吗?怎样做才算有人性呢?我们不能糊里糊涂的活着,这些问题,作为人的我们,必须首先作出回答。所以,我们探讨的第一个话题是:做一个有人性的人。

之所以首先选择这个话题,也是因为,这是人本的最基础性建设。

 

第一讲、做一个有人性的人(上)

 

一,强化人的概念

 

我以为,在人类创造的所有概念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人”这个概念。而我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最不满意的,就是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重视程度,始终没有达到我所希望的境界。

为了强化人的概念,首先,我请大家粗略回顾一下我们的人性发展史,看看我们是怎麽走过来的。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活着,曾经与各种野兽搏斗,搏斗的结果,无非两种,或者杀死野兽,或者被野兽吃掉。我以为,那时候,人性还处于朦胧状态,人的概念,是相对模糊的,无论是人的形式,还是人的内涵,都还没有严格与其他动物彻底区别开来。

在奴隶社会,一个奴隶主死了,往往要杀死许多奴隶陪葬,他们杀一个奴隶,同杀一只羊,宰一口猪,并没有什麽两样。显然,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奴隶,形式上是个人样儿,而实际上,只相当于牲口。

在有皇帝的封建社会,只看看皇宫里的人生,就可以窥见那时的人性状态,天下美女被集中于三宫六院,供皇帝一人消费。由于皇帝的消费能力有限,致使大量宫女一生得不到皇帝宠幸,从而与男人绝缘,成为摆设女人。为了不使这些大量被闲置的女性资源受到污染,他们还采取了惨无人道的绿色工程,所有进宫的普通男性服务人员,也就是太监,全部被阉割,成为人为的残废男人。不要说天下苍生,就是这些进入上层社会的宫女和太监,也已经变成了摆设人和残疾人。即便是混的最好的太监高力士和李莲英,也只不过是李隆基或者慈禧身边的一只狗。实际上,整个天下苍生,都只为皇帝一人活着,有时,连宰相的基本人权和人性正常都得不到保护。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皇帝,但国人人性并没有因之产生质的飞跃。我们只需读一读鲁迅的小说,就可以得到印证。阿Q们、祥林嫂们、孔乙己们,肉体被摧残,灵魂被践踏、精神被毁灭,人格被扭曲。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千疮百孔的人性。大多数中国人,仍然麻木的演绎着人不人、鬼不鬼的人生。

可歌可泣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彻底摧毁人吃人的旧世界,在其领袖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终于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从而在中国人性发展史上,展现了最光辉的一页,使大多数中国人突然升华了人的感觉。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

遗憾的是,新中国条件下的国人人性,虽然有了巨大飞跃,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缺憾。

按我个人的粗略划分,新中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改革开放为界,前一段是以政治为核心的阶段,后一段是以经济为核心的阶段。前一阶段是毛泽东时代,后一阶段是邓小平时代。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这两个时代,都有毁损正常人性的悲哀。

文革有没有毁损人性现象?的确是有的。比如,一个普通人民教师,根本就没有能力“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可能成为“反动学术权威”,但有的却仍然被打、被批、被自己的学生随便收拾,这肯定是侮辱人格、伤害正常人性的。这是政治活动毁损人性的例证。

改革有没有毁损人性现象?恐怕更多、更惨。比如,贪官为示威,私设公堂;矿主为赚钱,不断出矿难;奸商为发财,制作毒奶粉。不少无辜生命,做了殉葬品。他们视钱如命,视命如草芥,人道不容,天理不容。这是经济活动毁损人性的例证。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突出政治也好、发展经济也好,就一定要以毁损人性正常、破坏天道人规,为必要前提吗?为必须代价吗?就不能尽可能避免和摆脱吗?自己也是人,渴望被尊重,但却不尊重别人,为什麽就不能将心比心,在人格面前一视同仁呢?

所以,我一向主张,人性必须拥有不可侵犯的绝对独立性。搞政治,应尽力不以毁损人性为代价;搞经济,也应尽力不以毁损人性为代价;搞文化,同样不要以毁损人性为代价。不管是以政治为中心,还是以经济为中心,或者以文化为中心,都不能脱离人这个最根本的中心。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过日子,过的是人,而不是人外之物。不管你以什麽为中心,最终都要落实到以人为中心。社会是个圆,圆心是什麽?是人。社会是大厦,地基是什麽?是人。

作为由人构成的社会,第一位重视的,就应该是人性。一个开明的社会,一定会体现在与人性的贴近与保护上,而不可能体现在与人性的远离和毁损上。所以,保护人性、完善人性、捍卫人性、升华人性,是社会文明与发展的第一主题、第一要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强化人的概念,首先要把自己当人看。从今天的执政理念中可以看出,他们开始关注人本、关注人道,关心人性,关心人生。但要建设一个以人为绝对核心的社会,光领袖人物有这样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全体中国人,十三亿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意识。

我常听到,有的下级埋怨上级不拿自己当人看,有的员工埋怨老板不拿自己当人看,但我不禁要问,你自己拿自己当人看了吗?假如你自己为了得到利益,廉价出卖人格已经成了习惯,说明你自己就在首先毁损自我人性的规范,又有什麽理由指责他人呢?你自己把自己当成“器具”,还有理由埋怨被他人随便使用吗?你自己把自己当成“千里马”,还有理由埋怨被他人随便骑吗?你自己把自己当成“老黄牛”,还有理由埋怨被鞭子打吗?你应该明白,“器具”是物,不是人;“千里马”是马,不是人;“老黄牛”是牛,不是人。作为一个比喻可以,作为一个修辞,也可以,但作为人的实在社会地位,绝对不可以。你好好的人不做,甘心当牛做马,是反人性的。如果人人都心甘情愿当牛做马,那还是人的世界吗?整个动物世界嘛。所以,强化人性,当首先从自我做起。自己有人性、懂人性,才可能理解人性,尊重人性,捍卫人性。

只有人人强化人性的理念,彼此都把对方当人看,各种人际关系才能进入正轨,主奴关系、雇佣关系、依附关系等一切毁损人格独立的不正当关系,才能转化为人与人的正常关系,人性也才会由此提高自己的应有地位,社会文明才会因此上一个台阶。

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伟大,首先在于它确立了人的地位,奠定了人的尊严,树立了人性的权威,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构造社会的绝对核心。同时,确立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格面前人人平等,这就在全社会竖起了一面最为光辉的旗帜,那就是,人性的绝对独立权威。

也只有人对人自身的重视,高于一切的时候,人性独立权威,高于一切权威的时候,才可能造就公民至上的社会。

我们还从未有过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触及灵魂的人性解放运动,无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文化大革命,虽然可以洞见欧洲文艺复兴的某些影像,但都没有到达应有的境界,而是很快就被卷入了政治漩涡。所以,我们的人性概念,在社会实践中,一直很难得到扎扎实实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东方大国的巨大漏洞和悲哀。

我们构建的社会,是人的社会,只有当社会大厦真正以公民至上为地基的时候,社会才有可能进入正轨。

不够档次的人,不到境界的人,乃至没有人的概念、或者人的概念非常淡薄的人,又怎麽可能造就出真正属于人的社会呢?

怎麽办?只能从自我做起。人人都做一个有人性的人,懂人性的人,尊重人性高于一切的人。

对于社会来说,只有大家都讲人性,都有人性,互为影响,人的质量才能基本到位,才可能促进社会文明,才有可能创造更加属于人的社会。所以,人人都须首先从自我做起,首先要当好自己,也只有这样,我们在临死的时候,才有资格说,我是人,我不仅披了一张人皮,我还拥有人的实质。

开国领袖开国时曾在天安门向这个世界宣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站起来了吗?我们的肉体可能站起来了,我们的精神,站起来了吗?作为政治的人,我们站起来了吗?作为经济的人,我们站起来了吗?作为独立的人,我们站起来了吗?

社会的本质,在于人化,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人的概念,首先做到自己把自己当人看。当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人看的时候,都自觉捍卫人性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美好的社会,靠人来支撑,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要靠人的质量来支撑,人的质量不行,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做人就要有人性

有一个日常生活镜头,给我留下了甩不掉的记忆,在农村的某个角落,一个长相不错的中年妇女,大概是因为那个孩子触犯了她家的利益,她数叨着骂出了一串话:“婊子养的,没人性的,没大人教训的,该死不留念性的”。这句话一直存储在我的记忆里,为什麽?因为有品尝价值。

分析一下,这句骂人话有四个层次:

其一,“婊子养的”。

首先否定你的根本,“婊子”生的,来路不正。这个骂肯定有错,一是打击面大,株连了母亲;二是不准确,孩子可能真有错,但他妈却不一定是“婊子”。

这里包藏了一个人文理念,重视人的源头,骂人从根子上骂,否定从根儿上否定。

其二,“没人性的”。

这个骂,触到了做人的实质,因为做人有做人的规范,不按做人规范去做,就是缺人性,但缺人性不等于没人性,这话骂的显然太左;更何况,孩子小,不懂事,犯错误难免,这恰恰属于有人性的正常反应,绝不是没人性。要是一个孩子从小就不犯错误,非常完美,那才叫没人性呢,叫什麽呢?叫神性。

这里又包藏了一个人文理念,既当人,就要有人性。

其三,“没大人教训的”。

显然,这话骂得太损,株连了家里所有大人。我以为,充其量是缺乏大人教训,怎麽能说“没大人教训”呢?仿佛家里大人都死绝了,才没人教训。

这里又包藏了一个人文理念,重视家教,一个人有没有人性,跟家教有关。

其四,“该死不留念性的”。

“念性”,这里应该指被人惦念的价值。这个骂得比较科学,人的一生多做好事、多积德,死后才有人念着。要是缺人性或没人性,该死的时候也没人心痛,死后也会有人指着你的坟头骂你。

这里又包藏了一个人文理念,生前重视身后名,人一生要善待自己,不要为后世存储骂名。

这几句骂人的话,归结起来,就是,人,来路要清白,死了要留念性,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得从小就有大人好的教训,就得有好的人性。核心点是:做人,就要有人性。

可见,做个有人性的人,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连农村妇女都明白。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探讨一下人性了。

三:怎样理解人性

我以为,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取决于两个元件的有机合成,一是拥有动物的通性,二是拥有人的特性。也可以说,动物是母概念,人是子概念,人是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品类,所以,动物的通性,应该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基础,但基础不等于整个建筑,这个建筑是什麽呢?那就是人的特性。

什麽是动物的通性?简单说,就是动物所共有的东西,相通的东西。诸如,吃喝拉撒睡、喜怒哀乐愁等等。

吃喝拉撒睡,这是所有动物的共同物质属性;喜怒哀乐愁,这是所有动物的共同精神属性。我经常看动物世界,发现在这些方面,动物和人是基本相通的。

什麽是人的特性?简单说,就是人特有的东西,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别的东西。那么,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是外在的形式不同,人的形体与其他动物有明显区别,直立行走,四肢协调,便于从事各种劳动;比如,人能自由的上网,其他动物,行吗?显然不行。

其次是内在的内涵不同,内涵的不同是多方面的,我这里只谈三点:

一是人的情感世界明显超越其他动物,仅就男女之情来说,就远比其他动物简单的公母交配,雄雌结合更复杂、更细腻、更丰富。既出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出现了李甲与杜十娘、陈世美与秦香莲这样的婚变悲剧。

二是道德规范明显超越其他动物

人的道德规范几乎无处不在,不仅有公德规范,还有私德规范。作为各种身份,都有道德要求。作为家族人,要讲伦理道德;作为社会人,要讲社会道德;作为职业人,要讲职业道德;作为性别人,要讲婚恋道德;作为文化人,要讲文化道德;为官的要讲官德,为民的要讲民德,等等等等。总之,做人,有很多做人准则。

比如我,对于我父亲而言,我是儿子,既为人之子,就得讲子德;对于我儿子而言,我是父亲,既为人之父,就得讲父德;对于我妻子而言,我是丈夫,既为人之夫,就得讲夫德;对于学生而言,我是老师,既为人之师,就得讲师德;对于女人而言,我是男人,既为男人,就得讲男德。此外,一个有修养的人,往往还要给自己另外规定一些做人的准则,我就给自己规定了做人准则,这里不妨给大家公开出来,我的现行做人准则是:

1、严守法律,尊重公德;

2、用心要正,用情要专;

3、政治上不陷害别人,经济上不占有别人,学术上不剽窃别人;

4、可以出卖思想,出卖学问,出卖文才,出卖口才,但决不出卖良心与人格;

5,尊重人权,理解个性,博爱众生;

6,缺德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坑人之心不生,越轨之举不干;

7、付出的,一定要大于得到的。

以上七条,既是敬业原则也是交往原则,否则,我将心里不安。

可见,做人,远比做其他动物复杂的多,麻烦的多。可要是没有这些复杂和麻烦,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人的特性,也就丢失了。

三是人的智慧明显超越其他动物。

正是由于人便于从事各种劳动,所以促使人的大脑快速发育,促使人的智慧迅猛发展。

从表面看,讲飞,人不如空中的鸟类;讲跑,人不如地面的兽类;讲游,人不如水中的鱼类;但由于人的智慧超过他们,所以,制造的飞机超过任何鸟类;制造的车辆超过任何兽类;制造的潜水艇超过任何鱼类。人要想欺负其他任何动物,都易如反掌。所以,人是动物世界的绝对霸主。但我主张,做人不仅要讲人道,还要讲动物道。人道主义,是仅对人类而言;动物道主义,是对所有动物而言。人被其它动物吃掉是悲惨的,难道其他动物被人吃掉就不悲惨了吗?

尤其是,人勇于并善于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这更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具备的。比如,包括中国人在内的许多人,已经飞到太空上去了,这对其他动物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神话。

最重要的是,人性是社会关系制约的体现,集中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总和”,什么样的社会,生产什么样的人性,资本主义社会,只能生产自私的人性;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催生具有公共意识的人性。人性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

总之,人与其他动物的差距,越来越大,不是九段与八段的差别,也不是九段与三段的差别,而是九段与不懂围棋的差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