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试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

火烧 2010-06-29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本文详细解析SEO优化核心要素,涵盖标题优化技巧、长尾关键词布局策略及内容概述撰写方法。通过科学的标题结构设计和精准的关键词选择,提升搜索引擎排名并增强用户点击率,助力内容快速获得流量曝光。

试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

董小川 白丰绩 

   

   [摘 要]基督教基要主义是美国新教福音派的一翼,曾经在 20世纪初期风靡美国,对美国宗教、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和冲击。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有八大特征:保守主义的宗教特征、反动的政治特征、传统主义的文化特征、好战的风格特征、分离主义的组织策略特征、内部分歧的观点特征、超自然论的理论特征、边缘化的属性特征等。

    基督教基要主义是美国新教福音派的一翼,20世纪初期产生,20年代以反进化论运动风靡美国,随后几起几落,70年代以后以新基督教右翼的面孔参与美国社会政治生活,对美国宗教、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和冲击。讨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既是对美国基督教基要派和基要主义运动的研究,也是对美国宗教、政治和文化变迁的历史回顾与认识,同时,也会对我们更加深刻地解读当今美国社会有所裨益。
    一、保守主义的宗教特征
    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信仰为主的国家,早在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就是以保守主义新教各个教派为主的社会。作为美国宗教保守主义的继承者,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最突出的宗教特征就是保守主义。这种保守性以其5条信仰原则而著名,即1910—1915年陆续出版的12本小册子所阐述的《基要原则》。即:第一,《圣经》无误;第二,基督乃贞女所生;第三,基督乃为拯救人类而受难;第四,基督死后复活;第五,圣迹真实可信。
    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保守主义宗教性质至少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圣经》的卫道士。基要主义认定《圣经》是对人间一切的文字解释,就是对否定《圣经》和非《圣经》的理论观点进行无情的揭露。维护{圣经》权威,特别是文字权威,成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最重要的宗教任务。著名基要主义领导人诺里斯说:“如果没有《圣经》的那些文字启示,我们就得不到任何启示。”另一个著名基要主义代表人物斯特拉顿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基督教《圣经》的绝对可靠。这不仅包括他的启示,还包括坚信基督的再次降临。
    奋兴主义的继承人。奋兴主义是美国宗教保守主义的最重要表现,从18世纪到20世纪延续了3个世纪,可谓代代相传,基要主义是那场马拉松接力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美国学者G•W•麦克洛克林在《奋兴、觉醒与放革》一书中认为,美国历史上发生过4次大觉醒运动:第一次发生在1730—1760年间,是由清教徒进行的、以加尔文主义神学复兴为主要目标的大觉醒运动;第二次发生在1800—1830年间,是新生美国担忧、寻求自己政治、经济和文化前途的大觉醒运动;第三次发生在1890—1920年间,是以德赖特•L•穆迪为代表的市镇商业阶级寻求上帝帮助的大觉醒运动;第四次发生在1960—1990年间,是以格雷厄姆奋兴主义为核心的要求全面恢复传统的大觉醒运动。
    基督福音的传播者。福音传播是基督教有史以来几乎所有信徒的重要使命,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美国的宗教奋兴主义者都是坚定的福音传播者,基要主义也是一样。在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中,绝大多数人是牧师、布道家,是积极宣传基督教、传播福音的传教士。例如,著名基要主义者梅西牧师生涯最主要的活动是投身于福音传道,无论是在当地教会、《圣经》会议还是福音派夏季巡回集会,他都热衷于说服人们信仰基督。另外一个基要主义者麦卡特尼也是重要的福音传播者,美国学者阿林称他为“布道基要主义者”,被称为20世纪最初几十年间长老派基要主义者中的杰出发言人。
    “再生”之徒。“再生”的英文表述为 born again,基要派团体内部成员身份认同的基础就是获得“再生”。基要主义者将福音派的传统永恒化,这个传统就是只欢迎那些证明自己已经把耶稣基督看成是个人的拯救者并将他们的一生奉献给耶稣的人。基要主义的再生观念不仅仅是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再生之徒,而且必须主要寻求引导其他人皈依基督教,要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这种传教活动。
    二、反动的政治特征
    美国人常常用reaction这个词来说明这种反动,或者叫反击。马斯登等美国学者就多次用这个词来说明基要主义的反动。有美国学者指出,在 20世纪 20年代,基要主义就是以反进化论的宗教和政治抗议的产物而出现。美国学者马斯登指出,进化论不仅仅是非常明确的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理论与事实的问题,它也是时代冲突的一部分,是黑暗与光明、该隐与亚伯(根据《圣经》中的描述,该隐是邪恶的代表,亚伯则是正义的象征),独裁统治与文明民主的对峙问题。就此而论,反进化论的政治性更加明显了:在这些对立的名词中,前者(自然主义、理论、黑暗、该隐、独裁统治)都属于进化论,后者(超自然主义、事实、光明、亚伯、文明民主)都属于反进化论,那么岂不就是说,进化论是邪恶势力,是独裁统治,是黑暗的象征;而反进化论则意味着尊重事实、光明、正义和文明民主。
    美国反共势力中的十字军。一战后,美国对布尔什维克政权实行封锁和攻击过程中,基要主义就是其中的积极分子。1923年,《穆迪月报》引用诺里斯的话说:“实际上,进化论从长期来看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它消除了个人上帝9思想,布尔什维克主义可以凌驾于所有政府、所有法律和秩序之上。”在二战后的50年代麦卡锡主义反共高潮中,基要主义更显得反共劲头十足。20世纪50年代以来,宗教右翼对美国社会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其中包括基要主义的反共活动。
    美国反无神论的主将。在20世纪初期美国文化的危机中,即便是信仰上帝的基督徒,也有些人开始怀疑神是否真的存在,基督教科学派、宗教进化论的出现成为自由化、现代化和世俗化的重要表现。20世纪40年代的基要主义者史密斯主张对美国这个具有强大的、无可否认的基督教成分的国家进行重新考察,以使美国的立国者们更具有力量、勇气和荣耀。他希望这些因素能够再次提醒人们,作为唯一信仰,只有基督教才能保持美国的强大,才能够使美国成为一个不可战胜的基督教国家。
    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反动因素。一战后美国社会现代化、自由化、世俗化浪潮不仅冲击了宗教界,二战以后的问题更加严重,“垮掉的一代”在“黑幕揭发运动”中否定传统文化,追求自由主义,伴随着性解放、同性恋权益、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等等,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带来了巨大影响,基要主义者们对此更加嗤之以鼻,全力进行反对和还击。
    三、传统主义的文化特征
    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最突出的文化性质是维护传统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继承传统文化、反对现代文化。美国学者马斯登认为,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场文化危机,许多美国学者认为,基要主义之所以会在20世纪初期掀起一场保卫传统、反对现代化的运动,就是因为世俗价值观严重地渗透到美国文化中,基要主义者分成众多小教会组织就是要保卫美国传统文化。欧内斯特•桑登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分离的、没有共同意志的文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基要主义被看成为“真正的保守派传统”而不是暂时脱离常规或历史学家所说的假保守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脱离主流文化选择边缘文化。如果说基督教传统一直是美国文化的主流,那么基督教基要主义在最初的年代里并没有背离美国主流文化。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伴随着新福音派的兴起和基要派的分裂,那些坚定的基要主义者便开始脱离主流文化而走向边缘文化了。基要主义者是不情愿地经历了从19世纪的旧世界到20世纪的新世界的转变。因此,他们不仅有被排斥的感觉,而且也感到捍卫旧秩序是他们的使命。
    固守基督教文化对抗世俗文化。美国从来就是一个以基督教信仰为主的国家。但是,仅从宗教信仰来看,尽管绝大多数美国人仍然是基督徒,现代美国已经不是19世纪以前的美国了,因为美国的基督教已经世俗化了。卡彭特认为,基要主义运动反映了现代美国深厚而又持久的文化冲突。基要主义已经成为好战的、宗教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通用标签,如同人们确认摩门教、罗马天主教、犹太教、穆斯林和印度教一样,他们是 70年前美国新教中产生的一个派别。
    四、好战的风格特征
    好战是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突出风格。马斯登指出:基要主义,简单地说,是对现代派新教福音主义的强烈反对。基要主义者是福音派基督徒,他们的信仰接近于19世纪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大觉醒运动的传统。基要主义是好战分子组成的松散的、多样而又多变的联盟。他认为,以基要主义为代表的基督教保守派与福音现代派之间展开了面对面的冲突,基要主义的好战性显现无疑。
    有美国学者指出,美国基要主义运动的一个秘诀是好战和大男子气概,基要主义领导人都具有好斗的绰号。诺里斯的绰号为“德克萨斯龙卷凤”,还有的领导人被称为“战斗的鲍伯”,循道宗舒勒赖斯的报纸《上帝之剑》更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基要主义者的好斗性和意识形态的积极性并不总是指向外面的敌人,一旦与现代主义者的争论消失,基要派的本能就会促使他们在组织内部寻找叛徒。基要主义的历史记载中充满了内讧、吹毛求疵的教义辩论和教派界线的争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历史学家桑登才说20世纪30年代的基要主义运动是“分裂的、遭受挫折的”运动。基要主义者们不但对现代主义、共产主义和无神论持好战态度,即使在内部矛盾和争斗中也不含糊,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保卫使徒的信仰和原则而战斗。
    肯尼兹•D•沃尔德等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基督教保守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独裁主义”,尽管很难给基要主义贴上法西斯主义的标签,但他们中间的某些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在政治上确实有法西斯主义的倾向。对当代美国基督教右翼所做出的这一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白人基要主义新教徒而言的。这就等于说,美国基督缴基要主义的好战性很可能已经走到了偏激的程度,偏激到了宁可独裁也不许自由的程度。
    五、分离主义的组织策略特征
    分离主义是1925年反进化论运动失败后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主要组织策略特征。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作为各个教派中的保守派还基本没有脱离原来的教派关系,分离的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在30年代以后,由于各个教派中的保守派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基要主义本身也出现了一些要求变革的主张,顽固的基要主义者开始寻求自立门户,分离主义开始成为其主要组织策略特征。事实上,分离主义并不是20世纪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新发明。美国学者耶菲姆•盖基恩认为,1620年来到北美的移民始祖就是宗教分离主义者,包括“五月花号”在内的清教徒都主张分离,至于威廉•罗杰斯被驱逐并来到罗德岛本身就是分离的表现。再进一步说,分离主义也不是美国移民始祖的发明,而是《圣经》的要求。按照美国学者卡彭特的说法,基要主义者的最明显印记和标签是号召远离世俗世界和世界上其他基督教派别并不是要求信徒放弃基督教信仰,而是承诺过一种“分离的生活”。在《圣经•新约》和《旧约》中都反复告诫上帝的选民要在行为准则上与众不同。
    在20世纪30年代,基要主义者大量地转化为分离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出现了老基要主义者卡尔•麦金太尔与新福音主义者比利•格雷厄姆等人之间的分裂。前者在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美国基督教教会理事会”和“世界基督教教会理事会”,以与当时的“自由教会全美理事会”相抗衡。早期基要派基本都主张分离性和独立性,但有的基要派在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道德多数派的领袖之一法维尔后来就放弃了分离主张而提出建立一个有效的政治联盟,叫做“把全美国联合起来”,他发现,与天主教联合起来对反对堕胎、女权主义和色情是很有利的。
    六、边缘化的属性特征
    在20世纪上半期,特别是20—30年代,基督教基要主义风靡美国,不论从新教教派属性看,还是从基督教主流文化视角说,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属性还都没有边缘的特色。但是在他们采取分离主义的行为以后便走向了自我孤立的死胡同,不但成为美国的宗教边缘,也成为美国的文化边缘,因此,就其属性来说,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最突出的表现是边缘化。
    美国学者克里斯琴认为,作为一种宗教传统,从宗教生命力上来说,基要主义没有福音主义那么强大,这是因为在文化趋向上基要主义是一种“防御性分离主义”,这就严重削弱了它自己与周围其他文化的关系。历史上,基要主义为自己和周围世界制造了那么多紧张和冲突,但他们却无法解决那些紧张和冲突,而是用一堵亚文化的高墙来将自己与周围分开,并保证自己信仰的纯正性。正是基督再临论给了基要主义新的神学主旨,使它退出政界,避开社会改革,远离周边的文化,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从原来基要主义信仰中堕落下来,以致沉沦。南希•塔特姆•安默曼在1987年出版的《圣经信仰者:现代世界的基要主义者》一书中对康涅狄格基要主义教会的研究表明,“与世隔绝”的主张仍然是基要主义的一个重要信条。艾伦•佩施金在1986年出版的《上帝的选择:一所基要主义基督教学校的世外桃源》一书中对自己在伊利诺伊州的一所基要主义高中作的调查进行了总结性描述。他认为,那所高中可以说就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世外桃源”,那里的成员不论在意识形态上还是人际关系上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七、超自然论的理论特征
    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超自然论有两个内涵:一是强调历史发展是由上帝这个超然力量所决定和左右的;二是把神与自然结合在一起,反对生物界独立存在、进化和发展的理论。因此,所谓超然性实质上是把基督教的神性与人类世界的自然性结合在一起。超然理论不仅仅是一个宗教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观念,因为只有超然性成立,进化论、自由主义、现代主义、世俗主义才不成立,如果这些真的不成立,现代社会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政治就必须回到基督教政治当中去。同时,如果超然性是正确的,共产主义作为主张进化论和无神论的政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基要主义的反共性也就有了自己的道理。可见,超然性与反共性是一脉相承的。
    早期著名基要主义者布赖恩就是一个典型的超自然主义者,他的宗教信仰植根于《圣经》。对他来说,《圣经》是神圣的,他对上帝的言行坚信不移。美国学者哈特认为,基要主义的明显的特点就是强调超自然论,认为人类的努力和自然力都无法改变历史,历史的发展是上帝用一系列的超自然力量推动,并突然由一个时代而转入另一时代。这种超自然论实质上是把基督教与现代主义完全隔离开来。1929年,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基要主义运动的这种实践表明,他们所坚持的核心信仰,不会再吸引有智慧的、善良的人,而只会使大量的分离主义者、年轻的、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鱼目混杂在里面。
    八、内部分歧的教派特征
    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内部分歧观点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认识上。
    《圣经》是否准确无误。绝大多数早期基要主义者都确信《圣经》准确无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否认为《圣经》无误是区分基要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一个标准,因为《基要》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此信条。但应该注意的是,即便在早期,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者也有人不认为《圣经》准确无误,例如,梅西在《圣经》的权威问题上就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从不认为《圣经》是准确无误的,耶稣是否会再次降临。许多基要主义者认为基督在千禧年前回归,而著名基要主义者麦卡特尼却不认可。他认为,千禧年前论者对教会以及人类的未来过分确信,就会陷入在历史事件发生之前就撰写历史的困惑。他认为基督的回归是一定会发生的,但何时回归并不确定。麦卡特尼布道中说,基督的二次降临是可见的、个人的、地方的、突然的、不可预测的,也是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尽管布赖恩是超自然主义者,但他的神学理论也有世俗的一面。
    教派是否该联合行动。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与其他教派联合行动,特别是个与宗教自由主义为伍。这一点在初期基督教基要主义者中表现得并不明显,当时的基要主义者尽管在本教派中与自由派论争和对立,但并没有退出原教派。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基要主义阵营发生分裂,那些坚定的基要主义者决心另起炉灶,纷纷退出原有教派,坚决不与其他教派联合行动。
    要不要坚持基要主义基本原则的分歧。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在衰落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人主张坚持原有的信条;另一些人主张改革基要主义。前者称后者为“叛徒”,后者称前者为“历史基要主义”。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要主义没有形成20—30年代那样的运动,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基要主义内部观点分歧很大。例如,法维尔承认自己是基要主义者,又因为他创建和领导了道德多数派,可谓是一个基要主义的领导人,而基要主义的另一个重要领导人卡尔•麦金太尔在1978年10月24日给法维尔的信中指责他误导了人们,因为法维尔认为普世运动本身就意味着再生,而麦金太尔则认为此刻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分离。
    我们将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归纳为8个方面,并不是说该教派完全没有其他一些特征,也不是说这8个特征就那么明显而突出。我们认为,该教派在宗教、政治、文化和理论方面的特性更为重要,其他特征说是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点或者表现也许更好一些。但不论如何,上述8个方面对于我们认识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都是很重要的。
    (《环球视野》2010年6月28日第298期,摘自2009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