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大宋议和点录

火烧 2011-11-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解析宋朝与周边政权的议和历史,重点讲述澶渊之盟内容及宋辽和议影响,探讨北宋南宋区别与宋朝疆域演变,揭示宋朝议和背后的深层意义。
 陈桥驿变多少事,赵家子弟有伟男。

    曾经褴褛衣衫过,大宋帝业三百年。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殿前都点检禁军统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废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陈桥兵变”,由此开始了长达三百多年的赵宋统治。

    历史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戏剧性和神秘色彩,仿佛时刻都在有意无意的考验着这个来历不是很正当的政权。从赵匡胤当上皇帝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后世子孙要为了这个宝座而殚精竭虑奋斗不止。

    赵匡胤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始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宋朝根本没有什么北宋南宋之分,赵匡胤建立的所谓北宋和赵构建立的所谓南宋,都叫宋朝,只是后来的学者为了便于研究,才将之分为北宋与南宋(公元960年到1127年为北宋,公元1127年到1276年也说1278年为北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市场上有些人竟然能够拿着刻有“北宋元丰通宝”或“南宋元丰通宝”字样的伪钱币行骗成功,这真的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略知历史,就不会上当受骗。事件本身,根本就是对历史的亵渎。

    可以说,宋朝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国家,它的疆域较之前朝要少之很多。客观一点讲,在当时,宋朝只是众多共存政权中的一个而已。

    在这三百多年的纵横捭阖中,宋朝共与其周边政权签订了七个议和协议。

    公元1005年初,辽方向北宋提出议和请求,北宋真宗(赵恒)接受,宋辽双方在澶州订立和议: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

仍以世以齿论(年龄和辈分)。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史称“澶渊之盟”。当时,宋辽之间的边界是以当时的幽州(今南京)为界。

    公元1042年,北宋仁宗(赵祯)为避免同时两边(辽和西夏)受敌,被迫派富弼为使者赴辽求和,答应每年在原先的基础上增送“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即每年“岁币”二十万两,娟三十万匹。史称“庆历和议”。

    公元1044年,位于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国国王元昊主动请和,北宋仁宗(赵祯)答应了元昊的请求,双方订立了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西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史称“皇佑议和”。

    公元1118年,北宋徽宗(赵佶)派武艺大夫马政通过海上与金国进行联络,双方约定联合灭辽,金兵攻取中京大定府,宋兵攻取燕京析津府。宋答应把原先输给辽的“岁币”二十万两照数给金,史称“海上之盟”。

        1141年,南宋高宗(赵构)与金签订了议和协议,主要内容为: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河与大散关一线为界,送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史称“绍兴议和”.。

        1163南宋孝宗(赵眘)与金达成议和:南宋不再称臣,而称金为叔。岁币减少十万两,绢减少十万匹,即岁币十五万两,绢十五万匹,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史称“隆兴和议“。

        1206年,南宋宁宗(赵扩)与金最后一次签订议和协议:世为叔侄之国,岁币增为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由宋方付给金方“犒军银三百万两”,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史称“嘉定和议”。

    这就是大宋三百多年来,与周边政权所签订的七次盟约协议。

   “澶渊之盟”签订时北宋与辽双方实力相当,北宋在经济上占据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宋辽之间仅有的两次议和中,宋朝由当初的被动议和变成了主动议和。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宋朝国势的下降和辽国国势的上升。

    在北宋与西夏的那次议和中,虽然宋朝每年仍然给西夏岁币,但是,此时的西夏就好像是北宋王朝的一个藩镇,并且西夏国王取消了帝号,元昊就类似于北宋王室的一个藩王。宋朝给西夏的那些岁币就像是中央给地方的拨款一样,我们穿越时空,透过这个议和协议,多少还能看到一点大国的影子。

    可以说,宋朝与金国签订的四个议和协议,宋朝均处于劣势。

   “海上之盟”的签订,睿智中透着傻气。喜好诗词书画的风流皇帝只是一味的想尽快摆脱辽国对自己的剥削,于是,他想到了借刀杀人,但是令赵佶没有想到的是,金国人比辽国人还要贪婪,他们要的不仅仅是大宋朝的财富,还有大宋朝的万里江山。很明显,赵佶低估了金国人的实力和胃口。也许,被称为“道君皇帝”的赵佶命中根本不适合当皇帝。

   “绍兴和议”中确定的双方以淮河与大散关一线为界的协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军事上可以建立义军,对金国进行破坏活动。这一做法和抗战时期红军插入敌人的大后方有异曲同工妙。

    政治上,此时金国已经占领了北方广大地区,淮河以南地区,更加便于南宋的统治。

    经济上,江南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成为经济发展中心,南宋统治更有利于其政权稳固及南方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岁币也由“岁贡银”一词代替,只有藩国才向自己的宗主国缴纳贡赋、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由一个国家变成了一个藩国,就像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样。由此可见,南宋国力的衰弱。

    至于“隆兴和议”的签订,并不是因为南宋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超过了金国,而是由于金国当时的统治者金世宗完颜雍。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以节俭宽仁闻名于世。“隆兴和议”是在金国占了上风的情况下主动议和的,金世宗为了双方的百姓免遭涂炭,为了不给南宋的百姓太大的负担,以相当优越的议和条件同南宋谈判。尽管后来的“嘉定和议”又恢复了以前的苛刻条件,但是我们实事求是的讲,金世宗的宽容大度,仁义谦逊,足以称得上千古明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宋朝这段“和议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积贫积弱的虚假大国,在步履维艰的缓慢爬行,我们依稀仍然可以看到那个背影憔悴佝偻的白发老人。

    原本可以很强大的帝国,究竟毁于何人之手?君主不明,臣子不忠也。毁于帝王昏庸,毁于官员腐败,毁于百姓愚忠。

    观吾中华之今日,亦犹昔日之大宋帝国,外强而中干。倘若不加整治吏治,厉行政府改革,总会重演历史的悲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