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拟花150亿元恢复古城风貌,那么西安市需要花多少?
河北正定县,年财政收入6.5亿,提出要投资150亿元恢复古城风貌(人民网:小县城掷下大手笔,链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12456320.html)。150亿元,相当于正定县全年财政收入的23.1倍。
正定县长米志奇称,150亿元,“不会动用纳税人一分钱”。一分钱都不会用,这话说得很坚决,态度与多数领导干部的一贯表现吻合。但钱从哪里来呢?米县长没有明说,但他说明了一点,政府没钱。“政府只能是一个媒介,充当倡导者和引导者,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引进合适的商业资本,进行高效的市场运作。”米县长如是说。单从米县长已经表明的意思看,这个“大手笔”非常不可靠。因为恢复古城风貌并不见得赚钱,在回报期限长,结果难以预料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不会太高。何况这笔投资也不是一笔小钱。如果商业资本没有接受“引导”与“倡导”,米县长这句话就是随便说说而已,不可当真。相似的例子并不是没有,前几年廊坊也做了“大手笔”,“引导”、“倡导”商业资本,高调建设大学城,结果是现在屁股还没擦干净。
但应当还有详情。如记者了解到,“正定县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融资计划:县里成立了建设投资公司、文化开发公司以及旅游集团公司,以增强政府自身的投融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对新民居建设节约出来的土地,由政府统一按照招拍挂等形式出售,并以一部分国有收储土地为抵押,争取银行信贷资金。为了全面打响古城的名声,正定县政府正着手全方位打造旅游产业,向社会大力推介古城品牌,努力争取国家部委和省市的专项资金支持,争取社会捐助以及公益基金的合作,开拓更多资金筹集渠道(人民网:小县城掷下大手笔)。”如果这些消息属实,似乎150亿的事情也并非全无着落,但疑问依然有。首先,所谓的“建设投资公司、文化开发公司、旅游集团开发公司”,他们不能生钱,依靠他们融资的结果与米县长所表达的模糊想法同样不可靠。其次,用土地抵押争取银行信贷,这钱是要还的。用什么还?靠古城发了财,用这些钱还,可以,但若是发不了财,谁还?当然银行可以拍卖土地使用权,就拍卖价款优先受偿。或者用县财政来还。再次,卖地。这是各地政府赚大钱的不二法门,也是所有搞钱手段中最可靠的。最后,争取国家部委和省市专项资金支持,社会捐助及公益基金合作。国家部委和省市资金支持这项因头脑过热而作出的决策是否有对国家不负责任、对全国人民及当地人民不负责任的嫌疑?社会捐助是个什么意思,我想在机关单位国企上班的各位应该明白,正定县有关人员应当已经在考虑领导会让自己“自愿”捐多少钱的问题。
正定县副助长冯立业说,“已有近20家企业向我们表达了合作意向。其中,进行洽谈投资事宜的有10多家,进入实质合作开发阶段的有2家,总投资额达4亿元(人民网:小县城掷下大手笔)。”这似乎是抵消了笔者关于商业资本积极参与运作的质疑。然而,4亿元与150亿元的差距并不小,这是其一。其二,商业资本参与运作后怎样分肥?政府拿多少,商业资本拿多少,这些应该在合同中已经作了约定,笔者想问的是,正定县的广大人民能拿到多少?“不动用纳税人一分钱”,这话笔者权且相信,但据南方某大报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税收仅占GDP的10%,各项列入名目有章可循的行政性收费占GDP的15%,正定大致也是这个比例,税收不动,那么行政性收费动还是不动?土地出让金不是纳税人缴纳的,但这属于正定县人民,这些钱看来是要动了,且有可能成为资金主力。无论使用行政性收费、土地出让金,还是偿还银行贷款或银行拍卖被抵押的土地使用权,这些被处置的财富都是属于正定人民的,没有正定人民的同意,怎能动用?这又岂是一句轻飘飘的“不会动用纳税人一分钱”所能推托的?笔者理解,对于“赚了钱人家不一定享受得到,赔了钱人家一定要‘享受’”这样的事,事前一定要征得人家同意的。
“小县城掷下大手笔”一文中,记者称“与外界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之声不同,正定市民对此多有鼓励”,依据是“原石家庄市社科院院长郑凤杰”及“河北省经济法律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李银生”对此事的支持,还有正定县长米志奇的表态:“正定需要一份整体的保护规划方案,将古城作为整体进行保护和开发,以代替目前这种零敲碎打的文物保护方式。”仅从这样三个具有特殊身份之人的态度得出“正定市民对此多有鼓励”的结论,不知网友们是否认为有些不妥?当然文章中还有一句表示支持的话,但没有指明出处,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多数”。
以上还不是主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么搞法有没有必要?笔者曾经走过几个所谓“古城”,“妓女穿唐装”一般的仿古建筑里,充满了对金钱渴望的眼神,这哪有什么古韵?笔者承认,这些地方暂时取得了成功,旅游收入也算不菲,但以后呢?其一,这些仿古建筑对真正喜欢历史文化的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世界顶级大师也难以鉴别的西周古玩赝品与真品有什么区别?傻瓜也知道,在制作细节上几乎没有区别,而真正喜欢历史文化的人所注重的恰恰是“几乎”之外的东西;其二,赶时髦的求古潮流也不可能长久,目前繁盛的假象全是媒体炒起来的,不信的话,请问买票参观定陵的人,有几个是在参观以前就知道一点儿万历皇帝的生平的?现在的旅游者多半是假粉丝,游览自然景点者,多数是排队照相,游览历史遗迹者多半是听导游讲解或看遗迹前那块有者说明文字的牌子,真正的自然景观爱好者或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没有钱去游览,中国还没发展到那个时候,假游览者也是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转一转以便充充门面,这种繁盛的假象可以长久吗?
“肯定论”者或许会说,历史文化的价值是不可用钱来衡量的。笔者严重认同这一观点。但是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恢复古城的所有动作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语言,“打造古城品牌”。“品牌”是啥玩艺儿?一种具有特殊品质或不具有特殊品质但宣称具有特殊品质的东西。“品牌”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其真实含义只有两个字:“赚钱”。无论是否具有特殊品质,“品牌”都是可以复制的。不具备这一条件,不能称之为“品牌”。如前所言,再逼真的赝品与真品之间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没有任何可比性,从制造之初,这两者就是不具备任何相同特性的东西,因此历史文化古迹,一旦毁损,只能修葺,无法复制。或许,顶级大师也难以区分复制品与真品之间的细微差异,然而真品的特性正在那“难以区分”之中。如此,修葺古城或许还有些必要,因为这虽然不能还原古城,但至少可以延缓其某些特性的消失,可是,重建除了有可能赚钱之外,真地还有多大地历史文化意义吗?150亿元肯定不只是用于修葺,且绝大部分不会用于修葺,而是用于重建原来曾存在过的古迹以及原来并不存在的古迹。“重建原来并不存在的古迹”,只是建造一些仅存于现今所谓的历史研究者头脑中的东西,这些东西于历史无关,只与今人赚钱的心思有关。至于这些“假历史”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让游览者回忆起真正的历史,体会到真正历史的味道,只有天知道!
所以,所谓“打造古城品牌”,说白了,就是要赚钱。至于这个“品牌”最终会打造成什么样子,是传播历史还是毁坏历史,则不是当今的决策者所要考虑的问题。在五年一届轮流做庄且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官员流转体制下,“杀鸡取卵”不仅不可笑,反而是最高明的做法。或许这才是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动辄斥次百亿以上打造某某“古城品牌”的根本性原因。
在尊重历史方面,只要你稍有常识,你就会发现没有哪个时代比今天更搞笑。同一片天空,同样的中央政策,同一时间,有的地方在大肆拆除原装正版的古建筑,有的地方则斥巨资重建古建筑(注:其实是仿古建筑),请你翻翻历史,哪个时代有过这样的吊诡?拆除古建筑的决策固然混蛋,斥巨资建仿古建筑的决策又何尝不混蛋?在这些吊诡之中,你除了可以发现无知者无畏这个“真理”之外,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东西吗?
河北正定是一个什么地方?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挖掘?难道其历史文化底蕴还要强过安阳、开封、南京、西安、北京吗?若是正定花费150亿元恢复古城都没有问题,那么其他历史文化底蕴更为丰富的地方呢?全国呢?中国本来就是一片历史遗迹遍地的土地,全国不少地方只要掘一锨下去,都有可能掘出文物,若是全国都向正定学习,那么我们国家就不要发展了,全都复古就是了。尊重历史的关键在于保护,而不是拆了以后再重建,这难道不是一个连傻瓜也明白的道理吗?更奇的是,这样吊诡的事情一再发生,而做出这样决策的干部却安然无恙,请问有关方面,您希望这样的干部能够在工作上有所创新吗?难道这就是您希望的创新吗?一个被钱占满了脑袋的干部,他的脑子里还能装下其他东西吗?这样的干部,真地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当地人民致富吗?
呜呼!可笑的国家!呜呼!可笑的干部!呜呼!可笑的思维!
笔者最终打算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还以能呜呼出什么东西?现实还允许我们呜呼多久?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