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什么时候“穿西装的猴子”没了,节目也就不俗了
电视台什么时候“穿西装的猴子”没了,节目也就不俗了
倚天剑
近一段时间,围绕社会热点发表的各种貌似“权威”的言论接连不断:一会说房子铁定要降价,一会又说调控的目的只是控制,不会让房价下跌。一会说燃油价上涨是与国际接轨,一会又说不降有悖于国际惯例等等,搞得民众满头雾水。许多老百姓在吃尽了“专家”的苦头后痛心疾首地说,这些 “穿西装的猴子”真是害苦了我们。
“穿西装的猴子”是网民对那些整天在媒体上对这,对那发表评论、指手画脚,动不动放颗“炸弹”“卫星”什么的所谓“专家”的通称。这些人大多藏匿于高校、研究机构、民间协会,具有高学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对任何行业似乎都很“精通”,且口才好、善辩,自我感觉良好,鼓惑性强,是媒体的常客,俗称:“万精油”。特点是那个行业“热”就评那个,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反正当下舆论环境很宽松,说错了也不会有人追究法律责任,就一通乱说吧。
“穿西装的猴子”可以说充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教授,考虑的不是如何改进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妖身一变”成了媒体的高级策划和参谋,没有当过一天记者的这些所谓的“专家们”,对自己根本一窍不通的媒体,信马由缰、指手画脚,竟然还有市场。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不好好去为原、被告打官司,整天热衷于房地产,只因能在电视上说上话,就成了所谓房地产的“专家”。甚至个别在某个行业还算得上是专家的人,也因为拿了庄家的好处,便在媒体上蛊惑人心、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穿西装的猴子”之所以有市场,说到底就是一个“利”字在作怪。北师大有个教中文的老师,以前从来不知道电视是何物,只因自己的学生在媒体工作,且有一定的“实权”,便“应邀”参与了个把电视节目的策划,就成了所谓“媒体专家”。倒是这位老师很坦诚:“我就是给孩子赚几个奶粉钱。”,一语道破天机。于是一些大学的教授们,把在媒体上“发炮”当成自己的第二职业,一个个变成了什么都精通的“专家”,社会热什么就评什么,媒体需要什么就说什么,根本不顾及其言论所产生的后果。而一些媒体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收视率”,也不加正确判断,打着所谓“客观公正”的幌子,经常打“擦边球”,成了社会热点中“流言蜚语”的合法发布渠道。
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和媒体的放纵给了“穿西装的猴子”莫大的空子。比如住房的空置率,有关“专家”称北京有5400多万平方米,依据是不转的电表,有“专家”马上就推断“北京1座城市可以闲置50万套,全国600个城市闲置6000万套,”,接着又有“专家”报出更“准确”的数据“全国有空置房6540万套,可供2亿人居住。”国家电网公司只是辟谣没有统计过,却没有了下文。昨天又有专家放“卫星” “我预计,目前我国房屋空置量已经达到8000万平方米。”作为国民经济数据统计的权威部门国家统计局在此时却失声了。而媒体则乐此不疲,不加判断地通通都报,文责自负,反正正确与否都会有“收视率”“发行量”,不管我的事。公然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穿西装的猴子”敢如此横行舆论,只因当下“说话”的成本太低,或者没有成本,以至于有些人什么话都敢说,怎么痛快怎么说,根本不考虑国家利益和民众的生计。而在西方,如果专家或者媒体发表对时局、经济现象错误判断的言论,进而蛊惑人心,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这与是不是言论自由,是不是民主没有关系。因此,从目前的舆论乱像来看,是到了管一管这些“穿西装的猴子”的时候了,因为他们比“三俗”更可恶,危害更大。
猴子还是应该干猴子应该干的事,不要老想充大尾巴狼,穿上西装的猴子还是猴子,永远成不了人!
2010-08-12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