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元买一条冷门航线 岂能不存空难风险
300万元购买冷门航线,风险隐患重重。河南航空因航线审批问题引发空难,暴露民航监管漏洞及官商勾结问题,引发对乘客安全的深刻反思。
|
|
|
|
|
300万元买一条冷门航线
岂能不存空难
转帖自人民网2010-08-25 18:52:48
来源:问语 笔者在今年6月 27日文章《民航中南局长卧轨自杀 曾为情妇命令民航班机“技术故障”》指出,国内航线时间表资源,已变成民航总局与地方机场与各航空公司的内部交易品,冷门航线300万元以上,热门航线500万元以上。今天凌晨发生42人死亡空难的河南航空,经营的哈尔滨至伊春航线就是冷门航线。一个河南省政府与“深圳航空”联营的“河南航空”,由于刚成立不到半年,拿不到大城市之间的航线,只有委曲求全笨鸟先飞,去黑龙江开亏本生意,以后再得寸进尺。
涉嫌审批航线违纪犯法的民航中南局长刘亚军,现在民航内部被捧为“最讲义气的哥们”,因为他坚不吐实,用自己一死让所有调查其它民航高官,甚至更上层高官的线索统统中断,被誉为“民航的张林生”(原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长,被抓到北京后坚不吐实,甚至咬断舌头,保护他走私汽车大案的关系人。目前自己承认与张林生有关连的就有原公安部副部长李纪周、原广东省公安厅厅长陈绍基等)。
为什么横空出世多了个“河南航空”?因为每个省都要树立形象工程,偌大一个超过一亿人口的中国第一大省岂能没有航空公司?广东省为什么就可以有“南方航空”、“深圳航空”两家?至于对安全第一有无清楚的认知?对做“外行”事有无经过深思熟虑?政府部门现在是推诿的。
那么,政府官员又有什么专业知识去管理航空公司呢?结果,中国和美国的资本家们就掺乎进来了。“河南航空”的前身是鲲鹏航空,鲲鹏航空于今年3月29日完成了主营运基地、住所地的变更程序,正式更名为河南航空。
鲲鹏航空则成立于 2007年9月28日 ,当时由深圳航空及美国两家企业合资设立,深圳航空占鲲鹏航空51%的股权,而美国梅莎航空集团持股25%,美国山岳信托公司持股24%,当时的主营机场是在西安,后来鲲鹏航空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协议后,主营基地更变为郑州机场。鲲鹏航空更名为河南航空后,转由河南省政府与深圳航空联合经营,有偷天换日之嫌。
在“河南航空”和当地政府看来,先经营小亏本小航线,先使用廉价小飞机,再“鲲鹏展翅”,赚大钱,至于乘客安全是否已成为次要考量。岂料,心不对了,小事全变成了大事,偶一为之就打破了全国记录(自2004年至今,中国民航业实现2012天的“零事故”飞行)。再次彰显中国当今官商时弊,盘根错节,民航总局连支线小航线都管不好,难免小涛形成巨浪,风险犹存,其尴尬可想而知。“ 2012” 对世界末日的信奉者来说是个数字,“ 2012” 对中国民航和成了冤大头的遇难飞机乘客和机组人员来说,真乃世界末日!
对以后还要坐飞机的成千上万民众来说,最深恶痛疾的就是草菅人命,不管是在马尼拉,还是在伊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