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马克思平等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对西方平等观的超越

火烧 2011-11-03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马克思平等思想的内在逻辑,分析其对西方平等观的超越,强调实践思维方式与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提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平等理想。
马克思平等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对西方平等观的超越


刘乃源 

    

    马克思对发源于英国和法国思想之中的自由、平等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并通过具有哲学革命意义的理论阐释,开辟了理解平等思想的新视角。刘乃源在近期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文章指出,马克思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作为理论前提,批判了资产阶级平等原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探讨了普遍平等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最终平等理想。
    一、马克思对自由与平等的认识
    1.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
    在自由主义的理论当中,自由与权利是分不开的。如果不对这些取得更大利益的权利加以限制,人们就不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由。于是自由就为自身设置了一个困境。
    与自由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把自由理解为“通过劳动活动的自我实现”。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的劳动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也是个人的自我实现形式。所以,马克思的自由可以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自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主体的对象化活动。
    2.马克思对平等的认识
    马克思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阐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产的关系,因此,人的本质就是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关系。平等原则是一种理论,而理论是一种理性观念的内在活动,所以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如果把平等看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等关系,那么就是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也是内在与外在活动的统一。
    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超越
    资产阶级思想家所理解的人是无差别的人、身份上平等的人,在自然状态之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但与资产阶级所设想的现状却是完全不同的。
    在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竞争性的,人与动物在生物学意义上是相同的,趋利避害也是一致的。面对不平等,卢梭所给出的对策是建立社会契约理论。马克思则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理性,而在于人的活动方式是劳动,人的本质体现于实践和劳动,人在群体之中形成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就是劳动,而劳动便会产生劳动关系。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人与人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而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具有生产关系。
    马克思的平等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西方资产阶级平等仅仅把人作为无差别的人去追求的平等,事实上导致的是肯定人的现实差异。马克思所寻求的平等是人在生产关系当中关系的平等和地位的平等。
    三、马克思对合乎现实与理性的未来的展望
    马克思认为人类追求自由与平等的过程,就是人类自身得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对合乎现实与理性的未来的构想,基本上都集中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之上,他不愿意预言未来社会的详细情形。马克思在有关共产主义的构建当中,他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现实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马克思不希望共产主义的构想,如同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一样,是一种道德上的理想,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也不是基于公平、正义或平等的社会道德原则之上的。马克思需要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他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形态,看作是要超越资本主义的具体的历史阶段,所以也是一种矛盾的、不完善的社会形态,它将经历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然后各种条件将逐渐成熟,而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完善的共产主义”阶段。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08期,摘自2011年9月7日《党史信息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