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白塔寺“会所门”成谜
莫让白塔寺“会所门”成谜
据北京青年报6月4日报道,白塔寺西跨院已被改造为高级私人会所,人均就餐最低消费近千元,寺内还有辟有专门场所销售貔貅、佛像等风水宝物,且有“风水大师”坐堂讲解推销,一件宝物动辄价值千元……继建福宫、万寿寺之后,著名的白塔寺又因深陷“会所门”而成为了网民关注的焦点。
针对白塔寺的“会所门”报道,北京市文物局做出了如下回应:该“会所”只是一家五星级餐厅,是白塔寺按照旅游管理部门的要求,向游客提供的旅游配套服务项目,与社会上纯粹的经营活动有本质区别。(原文参见《北京青年报》6月7日报道)。而据白塔寺相关负责人何主任称:“我们核查了导游身上随身携带的录音记录与寺内监控路线,没有发现那位记者写的情况”(报道见《法制晚报》6月5日报道)。
文物局和白塔寺负责人的回应,按说可以为白塔寺的“会所门”画上一个句号。然而,作为普通网民,笔者却想对上述回应提一点商榷:
首先,按照北京市文物局的说法,白塔寺西跨院的餐厅——姑且如此称之,按照报道的说法,该“餐厅”挂出的牌子是“金融家俱乐部”——是属于旅游配套项目且“与社会上纯粹的经营活动有本质区别”,但这些“本质区别”究竟包括哪些?翻阅报道,文物局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比如,既然是餐厅,总免不了炒菜生火,白塔寺西跨院的餐厅使用的灶火是煤气灶还是电磁炉?如果是煤气灶,液化气的储存、安置及防火措施如何?是否经过了消防单位的批准?是否符合文物消防管理的相关制度?又比如“按照旅游管理部门要求”的说法,究竟是按照哪个部门的哪些要求?这些要求是否有文件明示?如果有,是否有必要让公众了解一下?”
其次,白塔寺负责人的“没有发现那位记者写的情况”的说法,也显得太过模棱两可。究竟是哪些“情况”没有被发现?是西跨院餐厅根本不存在,还是西跨院餐厅的高昂收费与事实不符?对比文物局的回应,显然不是前者,但如果是后者,又何须通过“寺内监控路线”来核查?还有风水大师坐堂推销宝物的现象,姑且不论事实是否如此,核查起来,似乎也不必通过“监控路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白塔寺1961年便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疑符合这一规定。那么,寺内餐厅的开建,究竟经过了哪一级政府的批准?开工前是否取得过国务院相关部门的许可?相关的手续和证件是否完备?这些手续和证件是否可以对公众及媒体公示?这些重要的问题,都亟需有关部门来回应一下。
“先有白塔寺,后有老北京”。作为北京城的标志之一,白塔寺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物价值,都不逊于紫禁城,更胜于万寿寺。白塔寺属于北京,属于中国,更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在众多景区深陷“会所门”、“开发门”的今天,白塔寺的“会所门”传闻牵动亿万网民的心,是丝毫不足为怪的。当此疑云重重之际,北京市文物局及白塔寺的相关管理单位,有必要向公众披露白塔寺商业开发的相关信息。公众也有权对白塔寺的商业开发行使合理合法的追问权利。真诚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正视公众对白塔寺的牵挂与关注,早日公开相关的信息细节,莫让白塔寺的“会所门”成为又一个不解之谜。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