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共产主义如何解决教育问题

火烧 2011-06-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私有制下教育的弊端,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脱节,导致孩子成长受阻。分析学校教育过度侧重升学考试,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提出共产主义教育模式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私有制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脱节的。家庭给孩子以最初的启蒙,家长的言传身教——体现家长自己的水平,使每个孩子都带有来自于自己家庭的文化烙印。孩子思想观念的先进不先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但父母并不是受过专业孩子教育的,教育有好有怀,好的教育,能出人才,坏的家庭教育,或者压根就不是教育,将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当今看到,离异家庭的最大问题,还是对孩子的影响问题——这往往导致孩子性格的畸形发展,对其未来乃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孩子遭到遗弃,变成孤儿,变得桀骜不驯,难以管教。人如果丧失了教育,那么就不能进步,不能向上。

家庭教育,还会深刻地影响到学校教育,这不必细谈。私有制下的学校教育,导致了什么样的局面呢?几十个孩子在一起学习,所谓的“因材施教”根本就做不到。教师往往只青睐几个特别适合自己胃口的孩子,而冷落其他。经常的理由就是顾不过来。特别是那些表现倨傲的不服管理的学生,教师也只好放任自流。不关注他们。教师出于对“业绩”的重视,就不得不将教育的直接目标放在书山题海和升学考试之中。日复一日地鞭策孩子完成这些任务。每每看到高中的孩子们像小奴隶一样出入校门,就令人感到悲哀。教育场所,居然成为禁止孩子身心自由的集中营了——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学。那么一切为考试而奋斗,至于孩子的身心正常发展,则一概为高考之类的考试让路——因为这会耽误前程。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但是学校教育中却以“反对早恋”为名义,竭力地“存天理,灭人欲”,扼杀青少年本来美好的爱情的追求。爱情难道不是人性最为美好的体现么?我们看看学校教育出来的居然是什么样的人?对社会一无所知的人。私有制社会的学校教育,似乎总是喜欢构建一个不存在的幻境,来欺骗孩子对现实的认识,而又在其进入社会后无情地将其对社会的幻想全部打破——教育是为了欺骗或者幻想么?

学校教育,本来就是给孩子以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学校教育,形成人类现阶段的文明高度。但看看私有制下的教育,给了受教育者的是什么?九年义务教育后,要考高中,考高中的目的是为了上大学,而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有个好前程。而上了大学到了毕业,面临的居然还是失业还是就业的问题。大学教育后面临失业的窘境,则是对学生十几年辛苦的酬劳么?人们之所以不得不念到大学,最终还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的问题。充满竞争的私有制社会,生存倒成了奋斗不已的目的之一。有多少学生,最后得到的是自己期望的工作?多少学生,花费了大学的时间学习自己的专业,而最终却使专业知识没有了用武之地?这仍然是巨大的浪费。

那么社会教育呢?社会教育,是最真实的教育。教育这个社会到底真正如何适应。但无论是资本家还是雇佣劳动者都必须考虑自己生存问题的社会,这个社会能够教育出来的,能够成功的,都是将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贪婪的人。私有制下的矛盾,使人们相互防范,相互敌对,各自维护自己的私有利益,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这就不仅是教育了,而且还是促使人们堕落或者走向歧路的大染缸。私有制下的社会教育,随时张着血盆大口,准备吞噬人性,准备将人变成丛林里的动物。

那么工人民主基础上的公有制,到底能够给教育问题多少解决的愿景呢?

前文提到了家庭的消亡趋势,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地在抽去家庭生活的实际内容——这在私有制条件下体现出的是种种堕落,必然如此,社会还是不安全的,相互生存斗争的。但公有制下完全不同。家庭教育必将被社会教育代替。家长的教育,将被更加科学规范的社会的集体教育代替,孩子们从小过集体的生活。从小懂得互帮互助。教育更加少任意性,盲目性,而是给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而当家长等成年人能够从抚养孩子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才算作是真正的对他们的解放,家庭才算真正进入消亡。除了爱情本身,已经没有使双方不愿在一起而不得不在一起的因素存在了。每个人都自由了。当然,他们还是可以去选择教育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孩子了,但是要用社会公认的,科学规范的方法。不再以家长的身份,而是以社会的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教育不再是少数教师的 ,既然他们忙不过来,那么就多增加人手。让教师相比于学生比例越来越大。教师未必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教师的行业,也应当实行与非教师行业的人员流动。这将构成教育的全面性。在课堂上讲授社会的知识,在社会上学习课本的知识。让两者逐渐消弭界限。使学校的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的教育。社会不再是鱼目混杂的,利益各异的,相互倾轧的危险之地,而是成为能够保证全社会利益的场所。生存压力既然消失,那么受教育者则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将来从事的职业,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的自由流动之中,不断学习,专业远超大学能够容纳的范围。没有了生存压力的逼迫,那么人生处处是大学,大学的生活是自由的,社会的生活也将是自由的。不为各种财产,生存等问题考虑,那么人将能获得解放。学校不再是一个扼杀孩子天性的集中营,它仅仅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而存在,不再要求孩子为了所谓的前途而牺牲自己的天性。不再只关注书本知识,而是强烈地关注实践,受教育者在十六岁之后,就应当能够边工作边受教育。工作与受教育,相互促进。人可以一辈子不离工作,也可以一辈子不离学校。

当班级越来越小,那么班级授课制就可以转化成师徒制的精英式教育——让全社会都成为因材施教的精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