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筹划西线调水 从雅鲁藏布江引水到新疆
(从全球史的眼光来说,中华文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恰恰是喜马拉雅山对印度洋暖流的“改道”,这是对比同纬度的气候地理条件可以看到的,所以西线调度是一种历史正义的“宏观调控”,也将协调南亚的旱涝状况)
清华专家称国家筹划西线调水 从雅鲁藏布江引水到新疆
2011年06月07日 01:2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T
打印转发
章轲
连续的旱情让尘封已久的西线调水思路重新提上议程。
6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考虑西线调水思路。
使西北气候变湿润
在当日下午科学媒介中心举办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王光谦说:“原来以为这是50年之后的事,现在却有必要着手考虑了。”
为何要西线调水,王光谦解释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用水量大增。由于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荒漠化严重,长江、黄河上游来水也日益减少。另外,多地大量开采地下水,如今,北至哈尔滨,西到乌鲁木齐,东达上海,南到海口,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因超采地下水而出现地下漏斗。“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而西南等地区的丰富水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王光谦说。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江水在我国境内开发利用很少,大部分都流到境外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
专家预计,西线调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西北的沙漠,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土壤干旱变湿润,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
王光谦透露,他们提出了一套西线调水方案,计划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顺着青藏铁路到青海省格尔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终到达新疆。“这个方案是可行的。”王光谦强调说。
记者注意到,王光谦所说的西线调水方案与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内容有所不同。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的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的用水问题。不过,记者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具体方案仍未定稿。
在3日的媒体座谈会上,王光谦透露,最早由民间水利专家郭开提出的“大西线”引水方案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大家听了之后都热血沸腾。”他说。
郭开是“大西线”引水方案的首倡者。郭开告诉记者,“大西线”这个名称最初是为了区别于南水北调的西线方案,它的“大”就在于引雅鲁藏布江的水到大西北。
早在1990年,郭开就提出了“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的设想。具体内容是:引雅鲁藏布江水,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过阿坝分水岭入黄河。计划年引水2006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的总流量。
郭开的方案提出以来,引发了巨大争议,赞同者众多,但反对者则认为其缺乏科学性,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多部门正抓紧调研
王光谦告诉记者,6月2日,一位原中央领导召集王光谦等人听取了有关西线调水的汇报,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西线调水到时间了”。
记者注意到,有关西线调水的方案目前正在多个层面开展调研和论证。除了上述两个西线调水方案外,另有专家提出了“藏水北调”等多套方案,大意都是将青藏高原大量的水资源调往中国的西部、北部地区。
据悉,目前王光谦等人率领的研究团队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正在组织专家开展西线调水的可行性研究。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总工程师、西线调水项目设计总工程师景来红等人已经开展了西线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的调研,并取得初步成果。黄河水利委员会曾表示,西线调水方案从当地生态环境角度考虑,规划的下泄水量和调水量都是合适的。
长期跟踪“大西线”引水方案的《西藏之水救中国》作者李伶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在采用“高性能计算机与数据模拟”方式,对“大西线”方案进行仿真模拟,以检验这一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因为以前的三峡工程、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三大流域治理都是通过数据仿真模拟,用清晰逼真的三维动态图像,直观地证明了其可行性。”李伶说
东西方文明模式之比较
牟宗三:
“因国家之成立并非以经济为决定因。犹太人固善于经济者,而不足以成国家。又对抗亦非国家成立之决定因。盖国家并非对抗而成立,国家亦非纯是武力之别名,寄其本质于武力。吾华族受夷狄及近代列强之患及侵入,可谓屡矣。岂止对抗而已哉?何以终不出现国家性?由是观之,国家之本质必别有在,决不在此诸外缘也。”
西方文明有希腊、罗马以至日耳曼时代,但最后都只落实于一个民族国家(希腊、意大利、法-英、德)而不成其为一个西方文明的连续整体,直至当今欧盟的出现才成为一个松散的“封建”联盟组织(商、周模式)。相对而言,中国历史则多以朝代系而不以种族分,秦、汉(楚)、唐(鲜卑、匈奴)、宋(汉)-辽(契丹、突厥)-金(女真)、元(蒙古)、明(辽、金)-蒙古、清(满、蒙、汉)-回、藏……中华民族。
就总体而言,犹太人在宗教文化、工商科技等方面是中东地区注入西方的灵魂,但是这样一批天之骄子并没有能团结西方各民族建立一个统一的文明体,反而在金融危机中充当“威尼斯商人”的角色导致了种族仇杀的恶果,直至当前只是在美国犹太财团的院外活动之下维持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国家恐怖主义(法西斯的变种)。
“犹太复国主义者从纳粹党人给犹太人带来的痛苦中学到的教训,不是避免犯下他们曾经深受其害的罪行,而是轮到他们来迫害更弱小的民族。……犹太复国主义的实践证明了我们在前文中提及的一个要点,即西方非犹太人长期加在犹太人身上的‘犹太’特征,并非任何特殊的、代代相传的民族禀赋,而是源于流散犹太人在西方世界的特殊环境。”
而汉族与其说是一个单一种族、毋宁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早期,他们是黄河流域的水利联盟,之后随着后春秋战国的混一、北魏孝文帝的汉化、南(越)北(胡)朝的融合、明清对宋元以来割据的再统合才成为今天的规模。甚至五族共和到五十六个民族的反哺,都在在说明中华民族作为文明体的对世界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示范意义。
西方模式导致世界长期处于“战”国时代,即欧陆混战、殖民战争、二次大战、冷战,直到消解殖民病毒的中国以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相倡导,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导致了两极争霸、同归于尽(核寂灭)的缓解。当前世界格局由地缘政治向币缘政治的转变是国际冲突从种族转向文化的转折,是狩猎经济(生存竞赛)向知识经济(分工协作)的进化。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为非洲实现粮食安全和减贫目标提供了借鉴。“中国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先进实用、简单易操作、成本低,适合非洲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牛盾表示。一方面,非洲的耕地、水资源、草场和渔业等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发展农牧渔业的良好条件,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
东方文明偏重于社会人文一面,从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民国,分裂割据、军阀混战的周期在不断缩短,而文人治理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显示出她的“人”的价值。
西方文明偏重于经济科技一面,持续千年的军阀混战,使得人们更多的向自然界(包括非、美的原始社会)去开发和索取,然而战争(狩猎)经济遭遇到了核战和网络战的物质边界。
东西文明的结合部外在的是核恐怖平衡作为反太阳的隐喻,内在的在于信息网络技术对物质与人文的中介。日本的核事故已导致德国对“核”的全面反思,韩国也感到了朝鲜核危机的另一面。西方的能源殖民遭到了阿拉伯革命的抵制,这将扩展到伊斯兰世界乃至整个(南-北)中间地带。维基揭秘则在政治强权和精英游戏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信息技术和全球化媒体的发展意味着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可能会输掉一场战争,不过不是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而是世界舆论阵地上落败。”(蒂莫西·加頓,阿什)
世界多数民主?
李慎之《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按照亨廷顿的标准,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欧洲北美人口历来不足世界五分之一,何况近几十年来一方面它本身的生育率下降,而另一方面其他地区的人口生育率却不断上升,比例的反差越来越大。对亨廷顿来说也许更加重要的是:基督徒的人数日益减少,他认定十年之后,穆斯林的人数将超过基督徒。其次,西欧北美的非白人移民近年急剧上升,许多国家因此而出现了与美国相同的内部问题。亨廷顿指出欧洲国家已在收紧移民政策,并且建议美国也要这样做,但是能否收效尚未可必。像美国出现的白人“民兵”组织、欧洲出现的新右派、德国出现的新纳粹和澳大利亚最近出现的反亚洲人浪潮都在加强着亨廷顿的论据。
亨廷顿在最近这篇文章中说:“西方已经没有经济的或者人口的活力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了。”“人口的活力”这几个字泄露了亨廷顿的真意。”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