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保姆带高校,悬殊挑战贫困生
虽然住有近2000女生的虹远楼是对外经贸大学里条件最好的宿舍楼,但这两天,宿舍管理员王群英一想起遇到的一些新生和家长就摇头。有位家长找到她要求自费在宿舍里装空调,被她直接拒绝后,家长不依不饶地缠了她好几天。更有甚者,还有一位家长要求女儿的保姆定期入校,到宿舍帮着孩子打扫卫生、洗衣服。(2010年09月06日北京日报)
其实,类似现象已成中国特色,见怪不怪。原本宿舍里就安装了空调和电热水器,但小刘和新伙伴们又添置了电水壶、饮水机、加湿器、无线路由器、洗衣机等不少家当,还打算再买台冰箱。“还得再买套沙发放客厅里,这样才又好看又实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新生宿舍里,来自杭州的大一新生小刘的建议得到了同寝室其他5个室友的赞同。
5000元(笔记本电脑)+3100元(手机)+2900元(衣服、鞋子、包包)+2100元(化妆品、护肤品)=13100元。这是湖南大学大一新生芊芊入学装备的花费,也是她父母亲2个月工资的总和。
在湖南师大商学院男生宿舍,来自南京的大一新生小张的耐克背包里装着价值7000多元的单反相机、港版的苹果手机等有很多潮人物品。相机、手机都是新买的,加上别的总共花了2万多。
但与这些富裕学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贫困生的行李却显得尤其单薄。北京交通大学新生报到时,来自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18岁的江永求松黝黑的手上只拎着一只行李箱。此次,他坐了40个小时的硬座来到北京,随身只带了几百元钱和几套衣服。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首大学校园流行的打油诗,影射了部分学生真实的生活,也挑战着穷学生的心理。一所重点大学不愿透露姓名的大三生小孙,家在东北农村,这个暑假靠做家教赚了2000元,买了一双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小孙用的护肤品是名牌雅诗兰黛。“这是我得了奖学金奖励自己的,平时也打工攒钱买点打折的名牌。如果吃穿跟别人总不一样,会有种被孤立的感觉。”小孙说,班里真正的贫困生并不愿意接受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因为会被打上贫困的标签,反而是一些家境不错的同学愿意报名,觉得有意思。显然,家境悬殊的学生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即使是无意识露富,也会对那些贫困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刺激。
在中国,“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似乎成了传统,孩子升学是光宗耀祖的事。只是,一些家长惟恐自己孩子在学校“没面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律满足,却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消费观与价值观,会助长孩子炫耀攀比心理,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在父母的宠溺下,很容易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这是教育心态和社会心态不成熟的表现,只会让孩子走下坡路。
固然,家庭富裕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使孩子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比同龄人站得更高。但财富的负面作用也往往使孩子不能早独立,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家境窘困的孩子,可能少了些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但往往意志坚强,不畏艰苦,最终磨砺成才。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真应该学学外国“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要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高校更应该针对学生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补偿性教育,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