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建立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火烧 2010-11-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展开,深入解析劳动定义、分配机制及劳动主体分类,强调劳动过程与价值分配的关系,为实践劳动致富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持。

笔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认识》一文中,提出按劳分配、劳动致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实践这种价值观,首先必须建立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一、 什么叫劳动

   

劳动是劳动主体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变成一种具用使用价值的物品的行为过程。这一定义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劳动的基本要素是劳动主体(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原材料)。这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其中,劳动主体是劳动过程的力量源泉。  

2)         劳动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产品劳动过程的长短也不一样。为便于组织劳动,在复杂的产品制造过程中,人们往往对制造过程进行分解。如把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若干工序,每个工序又分成若干工步等等。这样有利于劳动者分工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劳动是一个行为过程,而不是一个自然过程,作为力量源泉的劳动主体(劳动者)是劳动过程的核心要素。行为过程包括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脑力的消耗又包括技术设计、技能发挥和劳动过程组织的脑力消耗。任何一种劳动过程都是体、脑结合的消耗过程。体、脑结合形式既包括个体劳动者自身的体、脑联动,又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互动。  

4)     在现代生产过程中,作为力量源泉的劳动主体,从其劳动的性质看,可分为三类,首先是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制造者;其次是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的设计者;其次是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这三类也是缺一不可的。  

5)     劳动的目的是生产具用使用价值的物品。供社会和个人使用。以改善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条件。而劳动价值不是生产目的,它是为了便于劳动产品交换和分配而采取的一种计量手段。                    

       二、           什么是分配 

 

这里的分配是指社会劳动成果(即财富)的分配。简称社会分配。人类进入社会分工时代以后,社会分配问题一直是困绕社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核心。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不仅不能促进社会发展,而且,会导致社会的紊乱和倒退。  

社会分配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实经济组织的内部分配。制造者、设计者、组织者之间的分配,称之为直接分配,通常通过利润和工资形式来实现。第二个层次是实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分配,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来实现。第三个层次是政府部门与实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分配,通过税收的形式来实现。  

但资本主义社会里,还有一个参与初次分配的主体-投资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投资者的所得是按这样的计算的,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劳动收入,然后,扣除物质消耗、工资(包括制造者、设计者、组织者)和税收,剩下的余额归投资者所有,称之为资本收益。资本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市场交换取得收入、实物消耗的、工资和税收。正常来说,投资者不能完全取决市场交换取得的收入和税金以及实物消耗,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劳动者的工资。  

所谓的社会分配,不是直接的分配使用价值,而是分配价值,即价值的载体-货币。由使用价值转为价值是通过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即价格计算出来。人们获得货币以后,再通过货币在市场上购回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所以,分配的本质最终还是消费品的分配。  

       

    三、     什么叫按劳分配

  

正如前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次分配中,投资者是通过资本的形式参与分配的,也称为按资分配。而按劳分配就是取消投资者的分配。由制造者、设计者、组织者按劳分配进行分配。因此,按劳分配的初次方式除了减少一个分配主题外,基本上可以继承了原有的分配方法。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核心问题有两个,其一是取消投资者的分配资格是具有合理性,其二是没有投资者的参与是否削弱经济活力。  

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投资者的参与分配振振有词的理由是,投资者是用过去的劳动参加分配。因此,也是按劳分配。而不是按资分配。这个理由是否站的住脚呢:  

1、过去的劳动不是劳动本身,而是劳动客体,过去的劳动参加分配就是以物代劳。把客体与主体相提并论,这是极其谎妙的逻辑。这是用劳动客体来奴役劳动主体。  

2、过去的劳动参加分配是重复参与分配,所谓过去的劳动,在过去的劳动中已经参加过分配。把过去的劳动再作为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的劳动参与分配,这样的分配制度有一丝一毫的合理性吗。  

3、 过去的劳动参加分配必然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最终导致分社会裂,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因此,取消投资者的分配资格是完全合理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其次,至于一个没有投资者参与的分配的经济社会是否有活力的问题。我想这是不存在问题的问题。没有投资者参与的分配的经济社会不仅不会削弱经济活力,而且,由于实施先进的按劳分配的制度,会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使社会充满更大经济活力。关于这一点,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进行论证。

  

        四、   实行按劳分配的基本条件

  

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按资分配的基本条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丝毫都不能含糊的。  

狭义的生产资料是消费资料的对立面。生产资料是没有消费价值的,简单的说它是用来制造消费品的劳动工具。  

它是用过去的劳动价值转化而来的劳动客体。过去的劳动价值可以用来购买消费资料用于消费,也可以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用于生产。  

在社会主义社会,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过去的劳动怎样转成公有的生产资料呢。  

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劳动者用自己的过去劳动购买劳动工具进行个体生产活动,即不雇佣其它劳动者的个体劳动。  

2)       劳动者合伙用他们过去的劳动购买劳动工具,组成劳动工具不参与分配的合作经济实体,共同生产产品。  

3)         劳动者合伙向无息银行贷款购买劳动工具,组成劳动工具不参与分配的合作合作经济实体,共同生产产品。贷款的负债共同承担。需要扩大员工时,新员工也要均分负债。  

4)       国家投资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和国民经济的平衡项目。国家投资资金来源于税收或银行无息贷款。  

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管理。  

2、    消费资料私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充分条件  

       通过劳动获得的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消费资料的获得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劳动价值购买来实现的。劳动价值可以是当期的,也可以是过去的, 但不能是未来的。暂时多余的劳动,即余钱,可以存入银行,但是是无息的。个人银行存款和可重复消费的消费属于个人所有。  

另外,国家不能通过加重税收的方式,搞消费资料福利。搞消费资料福利就是一种消费资料公有制,是二次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也会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当前,资本主义世界,政府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财政赤字大搞社会福利,其结果是政府负债累累,集中重难反。  

然而,国家要建立救助基金是完全必要的。通过救助金的形式救助丧失劳动能力者、临时事业者以及因重大天灾人祸造成重大损失者。这是社会主义互帮互助精神的具体体现。  

3、         建立统一的价格市场  

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生产也需要市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个市场是产品交换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商品交换市场。  

商品交换市场与产品交换市场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价格的形成机制。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而成交的就叫商品交换市场;由国家统一定价的就叫产品交换市场。  

建立统一的价格市场是按劳分配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建立统一的市场价格,是实现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根本保证。。市场定价就没有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可能。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的市场竞争主要是质量和服务的竞争。  

建立统一的价格市场不是一种空想,前30年我国实施的就是建立统一的价格市场。前30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不是价格问题。而是分配问题。价格只是一种分配的变价条件。  

4、   建立无息的融资体系  

有息融资实际上是资本参与分配的最直接、最简单一种分配形式。也是用过去的劳动参与分配的典型方式。完全不符合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因此,社会注意必须建立无息的融资体系。  

无息银行不是社会主义的独创,在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甚至出现负息的银行,比如,美国,存款利率只有0.25%。扣除通货因素, 存款利率实际上是负数. 由此可见,利息是人为规定的,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的。  

无息的融资一是根除了不合理的按资分配制度,二是可以激化投资热情,;三是减小投资风险。  

5、   实体经济自治管理  

在投资者参与分配的实体经济中,劳动者是雇佣者,其劳动是强迫性的,没有尊严。劳动者对劳动的感觉是一种折磨和无奈. 劳动者对实体经济既无权参与决策,也无心参与管理。甚至带有敌对心理.     

取消投资者参与分配以后,劳动者真正的成为了企业的主人。既有权决策,也有心参与管理。这就为实体经济自治管理提供了大前提。在这种条件下,劳动者可以通过投票来选举或罢免组织者。通过投票来决定内部分配方案、生产方案等等。真正实现实体经济自治管理。  

 劳动者对劳动没有压迫感、痛苦感,劳动热情是从内心自发的。因而,它会激发劳动热情,使社会经济充满更大的活力。  

6、   建立社会主义指导性的计划管理体系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实体经济组织的内部计划也许是比较周全严密的。但是实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生产是无序的。这是由商品市场所决定的。哪一种产品最赚钱,资本就那里去。而市场饱和的信息反馈往往是滞后的。投资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因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无法避免。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统一的价格体系后,这就为社会生产的计划性提供了重要条件。然而,即使而此,社会主义的生产计划也只能是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的。  

国家设立计划统计部门,建立国民经济网络数据库,个人和集体创办劳动合作组织时,只须网上实名注册(取消工商登记),并按规定定期真实录入经营数据,包括投资、劳动人数、产品生产品种和数量、销售数量、库存数量等数据。数据库定期自动统计出国民经济报表,计划部门根据统计报表作出投资指南,并在网上公开。供融资者参考。   

7、   科技、文化产品的特殊规定  

科技、文化产品具有继承性、重复使用性、低成本复制性以及共享性。  

所谓继承性,就是任何科技、文化产品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改进和局部创新。所谓重复使用性,就是科技、文化产品除过效性外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重复使用性,而不会消失;低成本可复制性是指很容易被复制;共享性就是产品众人可以同时使用。科技、文化产品这些特性增加了产品定价的难度。因此,必须作一些特殊规定。比如:  

1) 必须扣除前人的劳动成果。仅仅计入创新的部分;  

2) 只收取一次性报酬,不搞一劳永逸。劳动者收取一次性  

报酬后,产品的使用价值规社会所有;  

3) 以劳动时间为主要计价依据。不宜以价值为依据计酬,  

比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产品的设计报酬,是否可以以其价值来确定劳动报酬呢。  

8、   土地、资源的特殊规定  

为了确保每人生下来就有生存之地,土地(林地、草原等)、江河湖泊、海洋等非人造物应为全民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个人和单位使用者向国家交纳租金。租金用于公用事业。农村用地用于非农、林、牧业生产时向集体交纳租金。集体租金用于集体公共事业开支,地上人造物品可由个人所有。严禁土地永久权买卖。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了以上述内容为主的经济体制,才能实现按劳分配。也只有实行了按劳分配的经济体制,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