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主义政党成立的国际国内条件
中共建党,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件大事。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学界曾经掀起过一轮中共建党史的研究热潮。近年,因日人石川祯浩所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文版的问世,中国学界又重燃了对中共建党史的关注,先后有李丹阳、刘建一、吴二华、占善钦、曾成贵、 散木、田子渝、杨奎松、陈永发、任武雄等学者写了相关书评,石川先生也介绍了写作该书的相关背景。
遗憾的是,改革开放后对于中共建党史的研究完全是书斋里的探讨,而本文试图从中国社会改造的角度总结中共成立史,以对当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以启发。我们认为,必须把党史研究从故纸堆中解放出来,锻造成人们观察现实和改造社会的利器。戚本禹1965年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在现在仍不失其价值。
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界的状况
讲中共成立,必须从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界的迷茫开始。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就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这种心态的表征。
辛亥革命后的几年内,活跃在中国思想舞台上的主要是封建复古主义者和新权威主义者。前者以康有为为代表,俨然以当代孔圣人自居,对辛亥革命后废除尊孔读经深感不满,为此康有为还成立了孔教会;后者以杨度为代表,主张拥袁称帝,以专制促进中国的宪政和现代化。
无疑,这两种思潮都不能推动中国向前走,相反,只能把中国往后拉。人民需要一种新的思潮与力量引领前进。转折发生在1915年。
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泛左翼联盟的形成
1915年,《新青年》创刊,标志着中国泛左翼联盟的初步形成。在反封建、反专制大旗下集合起来的泛左翼知识分子,以大学为讲台,以杂志为战场,对封建礼教展开了一轮轮的进攻。
泛左翼的旗手毫无疑问是当时的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陈独秀,安徽才子,横空出世,创办《新青年》,传播新文化,影响了一代新人。毛泽东后来称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三,五四运动为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在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左翼青年知识分子为后来中共建党准备了干部基础。
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需要靠革命的知识分子灌输给工人,才能形成工人阶级意识。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工人需要知识分子的指导,知识分子需要依靠工农,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学生运动是时代的先声,学生运动的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如果不是五四大潮的洗礼,中共成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四,组党是当时的风潮
1920年前后,中国各种小党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12年,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和进步党相继成立,1919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23年,中国青年党诞生于法国。中共只是当时成立的若干个政治党派之一。而且因为帝国主义以华制华的方略以及中国国内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使得当时组党并不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
1921年前后在中国成立的共产党组织不只一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其源头自然在1921年的上海。但是,与正统的中共成立同时,中国还诞生了许多“共产党”。比如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姚作宾的大同党。后来以陈独秀为首组织的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共产国际的支持和首肯。共产国际的支持对建党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五,中共成立是在国内外阶级敌人的严密监控下进行的
共产党宗奉马列,主张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任何一个政府眼中,这都是危险的“过激派”。同时,共产党提倡国际主义,活动是世界性的,与之相适应的是,监视和迫害共产党人的活动也是世界性的。
比如,旅日小组的施存统被日本警视厅长期监视,到1921年底被正式逮捕。
又如,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京小组在酝酿阶段就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密监视下,甚至有个叫关谦的密探混入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向上级汇报了大量内部情况,包括北京小组中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争论。
1921年7月30日 ,一大会场被搜查,很可能就源自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被盯梢。而马林是活跃于亚欧两洲的国际主义者,被当时各国反动政府所监视。
六,泛左翼联盟的分裂
在1919至1921年,中共筹备阶段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先后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口头革命者,投机者决裂。
《新青年》编辑部的改组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者与胡适等改良主义者的决裂;北京和广州的黄凌霜、区声白等人的退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决裂;上海发起组与张东荪、戴季陶等人的摊派标志着革命马克思主义者与叶公好龙式的社会主义者的决裂。
中共成立后,也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参加中共的13名代表,4人牺牲,1人病逝,3人脱党,5人活到了建国后。周佛海之类参加中共是为了“做中国的列宁,托洛茨基”的投机者很快显出了原形,1924年被开除出党,最后做了汉奸。
七,中共成立的几点历史经验
第一,大知识分子领导一大批小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学者,他们的鲜明的左倾色彩,影响了一大批知识青年。
第二,6个国内发起组都依托大学、师范学校和编译局等学术文化机构,争得了一个半合法的身份,对活动开展起了一定的掩护作用。
第三,师生关系容易互相信任,使秘密建党有安全保证。一大的代表几乎都称陈独秀为老师或先生。
第四,共产国际代表的丰富经验使中共逃脱了灭顶之灾。马林是荷兰共产党党员,历史上曾经帮助印尼共产党建立,各种资料和与会者的回忆录证明,马林是暗探闯入会场后力主散会的人,这与他丰富的建党经验使分不开的。马林的丰富建党经验是中共一大胜利结束的重要原因。
中共成立于四分五裂的1920年代中国,诞生在上海洋人的租界中,自成立那一刻始,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导。以当代视野来看,组建中共,国内知识分子的鼓噪必不可少,真理化为行动,需要有一个制造舆论的过程;以师生、同乡和同学等关系建立的熟人网络也是建党初期成员间迅速建立信任的要件;国际的支持有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中共一大的国际条件有两个,一个是租界,是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共在国内成立提供了一个狭小的空间,第二,有共产国际代表在会场被搜查后关键性的指导。1928年白色恐怖的情况下,中共六大就直接到莫斯科去开了。
本文仅是一个提纲,权当抛砖引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