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略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使命

火烧 2010-11-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其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作用,指出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激发研究者承担起匡俗救弊的时代责任。

略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使命  

   

hedongjun

   

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人经常会面对这样的质疑:“搞这些有什么用?”因为在有些人看来,古代文学是过去的、已死的东西,对于生活在现在的人们来说,了解它,生活是这样;不了解它,生活依然是这样。所以,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最多从考虑文化传承的角度,也只能是局限在一定学术范围内有少数专家学者研究的东西而已。这种负面的声音听得多了,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不禁怀疑和困惑起来:难道我们倾身心所从事的工作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就只是为了把这份遗产机械地传承下去吗?难道作为中华文化最美之花的古代文学只能是盛开在历史花园中的一份记忆吗?  

难道不是吗?放眼当今社会现实,种种现象似乎都在反复印证着这样的疑问。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追求功利和实用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或生计,四处奔走,疲于奔命,哪有闲情逸致去吟咏古代的诗词歌赋。社会的主流文化奉行的是快乐和快速原则,讲求消费,追逐刺激和娱乐。这与产生于封建宗法社会和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古代文学在精神格调上已全然不同。因此,古代文学势必被商业时代的浪潮冲击到社会的边缘,它的寂寞或死亡是无可避免的。  

但是,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一个社会所缺乏的正是它所需要的。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人群分化,矛盾丛生,道德沦落以及社会主流文化的颓废和堕落,其实正彰显着古代文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理想追求,渗透着历代中国人的性格和情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过去的历史实践正昭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向。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凝结着中华精神和情感的古代文学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文学发展必然具有特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者应该满怀信心地承担起匡俗救弊、拨乱反正的时代使命,发挥古代文学在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日前 乐黛云 教授在北大鲁迅论坛上作《面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的重任》的报告。她说自己在北大中文系生活学习了整整62年,这其中有失误,有弯路,有后悔之处。但最终有一条,可以说“始终如一”,那就是:坚信文学不只是可有可无的个人消遣品,不只是逃避个人忧患的避难所,不只是驰骋个人想象的跑马场,更不只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再造人类精神文明,对塑造人类未来,负有重大历史使命的责任承担者,特别是对于那些选择了“文学”作为终身职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同是北大的 孔庆东 教授更大胆直言:“不关心文学的社会责任的人,不但不懂社会,也不懂文学,我就没看见一个这样的学者是真正有学问的。往往越是学问上狗屁不是的人,越拿所谓“纯学术”来自欺欺人。”  

善哉斯言,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位文学研究者深思吗?如果我们还承认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表现的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人的情感,那么,就不能否认文学的社会责任。而在目前的中国文坛上,刻意淡化文学的社会功能,单纯强调文学的纯洁性,已经成为一股潮流,于是文学成了某些人的生活装饰和消遣品,失去了描写生活和批判社会的能力,而这样的文学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古代文学虽生于古代,但若不与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对当今社会文化及文学的发展没有任何建树,则真的将成为死的东西。“建安风骨,晋宋莫传”,中国文学要变革,时代呼唤陈子昂,古代文学要勇于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  

对照当今中国社会现实,我认为古代文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当代文化与文学发展应具有示范与指导作用。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主旋律之一,千百年来,从屈原到刘琨再到杜甫、陆游、文天祥等,有无数的作家作品总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际奏响着时代的最强音,以他们激昂高亢的声音振奋着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奋发图强,为民族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就汇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爱国主义精神之歌的洪流。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和灵魂。但是,谁能料到,在当今中国,虽为和谐盛世,其实内忧外患,而仁人志士的高亢呼声却无法发出。因为主流的学术文化界认为爱国是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危险而有害的。于是在当代文学中,我们几乎听不到任何忧国忧民的声音,作家们在创作时刻意回避这样的题材和主题,学者们在研究和教学中也有意无意地淡化这样的思想主题。这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这对于我们这个有着优秀爱国主义传统的的国度真是极大的讽刺!正有鉴于此,在当今的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中,急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都要大胆而鲜明地高扬爱国主义的大旗,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不要去回避、躲闪和淡化这个问题,要让爱国主义的高尚精神融化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进而扭转当前这种不正常的社会文化氛围,振作当代文学的精神意气。  

第二,培育高尚的人文情怀。古代文学的创作者虽然多是封建统治阶层中的文人士大夫,多用文学来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思意趣,但仍然有许多文人秉持儒者忠义仁爱之心,对下层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倍加关注,予以深切的同情,为其遭遇而大声疾呼,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宽广的人文情怀,成为古代文学之社会良心的集中体现。现在中国社会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大多数底层百姓沦为弱势群体,受到官僚阶层和上层精英的压榨和歧视,而作为社会良心的当代文学对此却毫无反映,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命运采取一种漠视和冷淡的态度,放弃了自己应该担当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想想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想想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想白居易的《卖炭翁》,不知道当今以知识精英自命的文人官僚们可会羞愧?——大概是不会的,因为他们说杜甫等这些情感是假的。  

第三,以自然美塑造人的灵魂。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古代文学中山水田园题材的兴盛。文人们身处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用平和的心境欣赏和赞美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适意,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高妙境界。可以说,文人们发现了山水自然的美,而山水自然之美也陶冶和净化了文人的心灵,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良性影响的关系。而在现今社会,过度的商业开发已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益严重,而人心也日益浮躁,变得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人与环境之间成了恶性循环。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古代文学来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但通过对古代山水田园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唤醒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引导社会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同时,对于当今文学中同类题材的创作也是具有示范作用的。  

第四,重建民族的高雅的审美趣味。在当今中国社会,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大刮媚俗、庸俗、恶俗的三俗之风,这是市场经济下娱乐至上精神泛滥的结果。于是低级无聊的、浮华空虚的的文艺大行其道,几乎一切文艺都离不开性、武侠、搞笑这些元素。许多的文艺作品从头到脚散发着商业社会的气息,但就是没有文艺的气息。这样的文学怎么能给人以美的感悟和享受呢?难道中国人天生审美趣味就比较低下,只能欣赏这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吗?事实并非如此,在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古人们曾经创造了无限丰富的、趣味高雅的艺术美境界,无论是诗歌、散文、戏曲、小说,都曾散发出那样清新雅洁的艺术气息,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境界。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只有西方的才是高雅的。所以,要提升当今社会文化与文学的审美趣味,创造当代中国的高雅艺术,必须从优秀的古代文学传统中去汲取有益的营养。  

总而言之,文学不是单纯的娱乐消费品,它应该承认其一定的社会责任。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不仅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也要担负起弘扬优秀道德品质、传达中国人的情感和引导主流审美趣味的社会责任。一句话,在塑造当代中国人精神和灵魂的进程中,它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唯有如此,它才能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注释:①这段话引自 孔庆东 教授博客文章《鱼都熟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