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仁祥:学习钱学森“洋为中用”
学习钱学森“洋为中用”
钱学森同志离开我们转瞬己一周年了,但想到他,他的形容笑貌都还牢牢铭刻在我记忆之中。我是搞科技情报研究的,还曾担任过一年多“国际电信技术动态”编辑。在我的印象中,钱老是最关心和重视科技情报研究的科学家。他既给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提岀了大量研究课题,他又灵活应用科技情报开创了不少钱学森特色科技成果。钱老留洋,但不崇洋,这不是凭几句口号树造的,而是靠他的科技实践证明了的。在此,我不可能把这方面的事例都写出来,只能举几个例子能说明问题就行。
关于核潜艇导弹如何点火问题,他仅凭刊物上一张美国核潜艇发射导弹的照片就解决了问题。但如何安全做试验?就是标准的钱学森特色。因我不知是否解密,具体内容就不介绍了。
洲际导弹如何进行全射程试验?因为我国国境有限,不像美国在国外到处有殖民地;也不像苏联垮欧亚两洲。钱老提岀的方案也是标准的钱学森特色。
本人亲自参于由钱老下达的课题,也谈两个例子。
关于我国洲际导弹和载人飞船试验,要不要建造测控船?我和另一位同志接受的任务。我们发表了三篇力主建测控船的文章,也介绍了测控船必须解决的一些特殊技术问题。虽后来我不工作了,我基本估计到,我们的测控船不会照搬外国方案。
钱老在进口杂志上看到美国研制测地下目标雷达的报导,而给情报所下任务,并附了他看的报导文章,要情报所写篇文章上报。这个任务落在我头上。文章发表后,在后来钱老同我当面谈这件事时,他说,以往都认为地面、尤其水面,例如大海,都对电磁波是反射的,穿透不进去;而现在电磁波能穿透地面200多米探矿、穿透海面20多米探测核潜艇。他提岀:波是不是存在一个“窗口”?只要能找到这个“窗口”,就能穿透某物体,这件事你应进行研究。遗憾的是我后来不久就不工作了,但钱老提岀“窗口”的概念,由此及彼研究问题,无疑是钱学森特色。
再有是我在《沉痛悼念钱学森同志》一文介绍的。关于我国基本仿制国外的相控阵雷达,很大、很笨重,维修费用特高(三年的维修费就顶上生产一台新的),一年替换下来的仅移相器,就堆满三间屋。他听了我提岀的方案,兴趣极浓,他很快批下去,经专家论证:方案可行。这个方案,从概念上突破了国外的框框,理想的克服了国外相控阵大型预警雷达(可作跟踪)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有些国家,一度科技发展很快,一条重要原因就是重视科技情报,日本就属此例。但钱老重视洋为中用的突出点是不照搬照套,为我国不仅众所周知的火箭导弹、航天领域作岀了卓越贡献,而且在超导、缴光等…领域,都作岀了开创性贡献。
许多科技的发展,留下了钱学森同志洋为中用的丰碑。尤其是他的洋为中用,不是跟人洋人屁股后面爬,而是开创性的。我给了个名词叫:钱学森特色“洋为中用”。钱老留洋、不崇洋,他的洋为中用,值得发扬广大!
本人以此文,对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表示深切怀念!
恽仁祥
2010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