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 “如来、唐僧、孙悟空”
乱弹 “如来、唐僧、孙悟空”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是指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创始人,法力无边。由于小矮猴王孙悟空屡犯“天律”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地把他压住”。五百年后,唐僧在观音菩萨点化下救出了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收其为徒,共赴西天取经。
书中的悟空投入唐僧门下,最早开始是象一笔交易。唐僧救出了他,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在他的心里,除了感激之外他根本就没有正视过他的这个师父。但是孙悟空头上套了一个观世音的“紧箍咒”,所以猴子想搞弯门邪道的时候,唐僧就有办法制服他了。后来唐僧、孙悟空历经磨难,到了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祖那里,取得了真经,终成正果,成了佛。
以上是家喻户晓的小说《西游记》的故事。
现假设唐僧带着孙悟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极乐世界的佛教被宇宙给“屏蔽”了。也就是说假设在唐僧、孙悟空这个身世中他们是走不到西天了,只有他们的后人接力继续来完成这个事业才能取得真经。
既然西天突然变得很遥远了,佛门也就相应的没有那么大、那么多的法力了。如来、观音等佛也就不能再现世了,那么相应的孙悟空头上的那根“紧箍咒”也失去法力,那么这个时候,也就是在去西天的路上,也就是突然宇宙“屏蔽”了西天的时候,手无搏鸡之力的唐僧是没有办法继续制约“齐天大圣”的孙徒弟了。接下来,可想而知,一路上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孙悟空说了算了。
按照小说《西游记》的思路和对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唐僧是会要带着徒弟们继续往西天走的,去西天取经的信念对唐僧来说,是不会改变的,尽管他的徒儿们是会各打小九九的。因为唐僧知道,去西天取经尽管是很遥远,很难,但这是一项使命。他走不完的路,后人们是会继续走下去的,是要靠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如果他不走这条路,后来人去取经的路会变得更长,更遥远。
孙悟空自然是“实事求是”派了,他知道,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什么人或东西可以制衡他了,他要成就“一番事业”,西天他是不会再走了,受如来曾经的打压的这笔账也肯定是要算的,否则他在世上是抬不起头来的。经过多年的磨练,回花果山当猴王现在已经不是他的追求了。
那么他现在要做的事就如下了:首先他肯定要改革“佛教”,其目的是不走西天取经的路子了。然后他还要对“佛祖”进行评价,“三七开”是够给他面子了,那是因为唐僧和二个师弟还在场,也总会有点顾忌的,不会那么放肆吧。五行山下被压了五百年,这口气慢慢出。
西天不去了,按猴子的本性,他是不可能去臣服“玉皇大帝”到天庭去做一个神仙,混个一官半职的,也不可能去溶入大唐江山做一个凡人。民间都说:猴子个小鬼心眼多。他就搞出一个自以为是的“天下”叫:“特色”天下。一个既不是在“天上”,又不是生长在“地上”的社会就这样“诞生”了。这个时候,孙猴子曾对其有恩的观世音菩萨承诺的“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以及他对放他出来时有如“再生父母”的师傅唐僧的诺言“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这些承诺是靠不住的,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在这个时候的孙猴子心里,这些诺言都是他当时的“讳心的话”了。
我们可以想象,孙猴子的这个既不是“天”也不是“地”的“特色”社会,会有发展空间吗?神仙们和凡人们如果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会有生存空间吗?因为这种既不着天也不着地,就是任凭孙猴子的一张胡言乱语的嘴几句话给说出来的。
当然在这里只是演义小说,是按照《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人物,事物,空间的再想象,再发展。在这里仅仅是假设小说的中间发生变故:西天的世界被“屏蔽”了,佛的法力变得很弱了。那么小说的后部就必须会改写的。这种故事情节的改写是完全安照小说中对人物特性的描写和人世间所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综合演变的。
我们还可以想象,在孙悟空的这个“社会”中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评价如来、唐僧、孙悟空的?如果事情到后来,也就是说“孙猴子”总有谢世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人们又会怎样评价如来、唐僧、孙悟空呢?但有一点绝对是肯定的,人心总是“相善”的,天下总有一天是要讲理的,评价是会有不同的!
2009.12.19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