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臭老九”的来源
我所亲历的“臭老九”的来源
王良生
前几天有几位网友发表文章,试图探讨“臭老九”一词的来源。我也说说我所亲历的“臭老九”的来源。
我是1968年12月从清华大学毕业离开学校的(我是1963年暑期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刚入校时学制是六年,后来教育改革改为五年半学制。)。在离校前的几个月,我亲历了“臭老九”一词的来源。
1968年7月27日,党中央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首都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工宣队)进驻清华大学,领导学校的斗(斗争“走资派”)、批(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大概是1968年8月,姚xx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文章,其中心内容是论述工人阶级应该登上上层建筑舞台,其最后一个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那些独立王国的臣民们,现在应该是觉醒的时候了。”当时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同学对这句话有反感,于是就有人私下议论说:“我们也成反面教员了,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我们知识份子排行就算老九吧?!”这些话在部分同学中流传 ,就传到军、工宣队那儿去了。到了1968年10月份,又发生了一个故事。一天中午,我们在学校食堂排队买午饭,和我们一起排队的有军、工宣队的同志。由于排队买饭的人比较多,我和我认识的几个同学又排得比较靠后,因此就边排队、边聊天。当时学校食堂午餐主食有馒头、花卷、大米饭,副食有好几种炒菜、好几种咸菜,咸菜中就有北京的臭豆腐乳。有一个同学说:“光买炒菜,不吃咸菜,不下饭。”另一个同学把话接过去:“对,咸菜中还是臭豆腐乳下饭。”这时还有几个同学把话就聊开了。有的说:“臭豆腐乳太臭,不能买。”有的说:“不对,臭豆腐乳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还有人说:“对啊!知识分子也是臭豆腐乳,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啦!”这时逗得食堂里就餐的人轰堂大笑,有的人笑得把嘴里含的饭都吐出来了。军、工宣队和我们一起排队买饭的同志也乐了。这些笑话一传开,有些同学就把前面说的“老九”和刚才说的“知识份子也是臭豆腐乳”组合到一起,那就叫我们自己是“臭老九”吧。因此“臭老九”几乎就成了全校同学的口头禅。
在军、工宣队进驻清华以后,中央要求全国各大、专院校都要派驻军、工宣队。1969、1970两年全国很多省、市大、专院校都派人到清华来取经,清华军、工宣队一位负责人在向他们介绍经验时说:“我们刚进校时,一些人不理解,有抵触情绪,他们自己说他们是“臭老九”。这样“臭老九”一词就在全国传播开来了 。
1972年周总理代表国务院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了一个报告,建议给1966年—1970年五届大学毕业生(简称“老五届”)和中专毕业生转正定工资级别。其中66届毕业生67年底毕业分配,67、68两届毕业生于68年9月份毕业分配,我们五年半制68年底毕业分配,69、70两届都是70年毕业分配的。按照周总理在当时国家计委关于“老五届”毕业生分配方案的请示中批示,分配方向是:“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简称“四个面向”)我毕业后分配在当时水电部驻辽宁省的一个单位,我们单位共有6000多名职工,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就有1000多人。有些大学毕业生先分配在军垦农场劳动,一年多以后再分配到有关单位。我们毕业后都在单位基层班组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一般都劳动三年左右,然后根据本人特长提上来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1972年之前我们拿的都是见习工资,辽宁当时属6类地区,本科毕业每月见习工资46元。由于毕业以后好几年没有转正定级长工资,有些人已结婚成家,并且有的人已有了小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所以周总理给党中央、毛主席写报告,建议给我们转正定级长工资,大学本科毕业转正后按当时国家干部行政系列工资标准定为22级干部,全国各地平均每人每月能增加10多元钱。在当时物价稳定、人民币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每人每月增加10多元钱,也是不差的。毛主席接到周总理的报告后,很快作了批示。毛主席在批示中说:“人家都说老九臭,我说老九不能走。该给他们转正了,不能再为难这些穷秀才了。”周总理的报告和毛主席的批示,当时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到全国各地。我所在单位是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传达的。当时我们听了中央文件和毛主席批示的传达,很多人心里都是热乎乎的。大家心里想毛主席没有忘记我们,还很看得起我们。“老九”本是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句台词,“老九”指的是杨子荣,毛主席把我们都比作杨子荣了。
其实在中央这个文件和毛主席批示传达之前,我们在班组劳动当工人时期,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工人师傅,从来没有人说我们是“臭老九”的。相反,他们处处关心我们,他们知道我们缺乏劳动经验,总是教我们如何动手干,尤其是在安全生产方面处处给我们把关,深怕我们出现人身安全事故。工人师傅们当时对我们说:“毛主席和党中央让你们到班组劳动,是为了让你们更好地把在学校所学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你们以后都是当干部的,当领导的,以后你们可别忘了我们工人阶级。”工人师傅的话,我们很多人都是铭刻在心。至今每当我想起工人师傅的这些话,总是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我们当时分配到这个单位的很多人,后来根据国家需要或个人家庭原因,大多数人都调到新的工作单位去了,近几年也都陆续退休了。但是大家还经常三五成群或十几人一伙回原单位去看望自己的还健在的老师傅和当时的上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