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布局大米产业又在中国图谋什么?
外资布局大米产业又在中国图谋什么?
在掌控了中国大豆定价权之后,外资粮商又开始对中国的大米产业进行全链条的布控。据《法治周末》8月24日报道,“四大跨国粮商之一的新加坡益海粮油基于东北水稻产业的发展潜力,正斥巨资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布局大米深加工产业。目前,已在佳木斯政府的配合下,收购了富锦九粮库(即国储库),并在佳木斯建立水稻生产基地。益海粮油官方网站称,从2005年开始,益海集团就把这个一直素有中国粮仓的黑龙江作为发展粮食深加工的战略产业进行经营。眼下,益海粮油独控东北大米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除了益海粮油之外,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也都通过类似途径渗透到中国粮食生产、流通市场的绝大多数领域,从生产环节的种子、化肥、农药、除草剂到流通环节的运输通道、营销网点,它们无不在寻求着整个产业链的全盘布控。”
可以推演出来的是,一旦这些外资粮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举收购地方粮库,收购粮食,即使中储粮、中粮和华粮联手经营,也竞争不过这些跨国粮商。最终的结局就可能是它们对中国的粮食市场进行垄断经营,并通过定价权的操控而让中国的主粮安全如梗卡喉,岌岌可危。
有些人老是抱怨流通领域农产品的价格就像过山车那样,暴涨暴跌、飘忽不定。之所以这样,这幕后的操盘就是这些粮商的市场囤积与垄断经营。因为这些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都被这些市场巨头们只手操控起来。它们的价格到头来也就只好让其“随心而动”了。
还有些人抱怨温家宝政府一直都没能控制住中国的物价和通胀,说什么现在的物价已经不是国务院的总理当家说了算了,而是心动于这些大大小小的总经理了。
对于中国粮企的总经理而言,总理的调价令也还是要听的;但对于那些跨国经营的四大粮商而言,总理的这种要求就不见得好使了。它们的定价只听从于利润的最大化这一律令。中国的CPI数据之所以被上涨的农产品价格拉抬在一个极高的水平之上,其根源就在于此。
可以逻辑推演出来的是,如果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市场被这些跨国粮商操盘起来,中国的物价、通胀以及民生,也就只能仰人鼻息了。
生产什么吃,用什么生产,这须用中国知晓的知识产权来保障。用什么价格供应市场,这同样也须由中国自己的粮企进行操盘。只有这样,中国的主粮及其民生也才可能有一些最基本的保障。
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水稻除草剂的引进和推广,这都关乎到中国主粮生产的安全。对于这种利害难辨、隐忧重重的东西,大规模的扩种及其产业化的经营,显然都是一种极草率的行为。中国必须在这种主粮的生产与流通上慎之又慎;否则,整个种族的繁衍与持续,就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点突然地崩溃起来。
用什么种子生产中国的主粮,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绝不能把它拱手相让出去,而由那些跨国粮商掌控。中国必须研发更多绿色、安全的种子,并把它大规模地种植到自己的主粮生产区。主粮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条也必须让中国的粮企全盘掌控。对于那些旨在布控我们主粮整个产业链条的购并,中国必须用自己的反垄断法加以阻止。中国也还可以根据市场占有率的多少把一些地方性的粮企和国储库设定为非卖品,就像美国阻止中国用自己的外汇储备购并它们的优质企业那样。中国主粮生产的对外开放,只能是让它们投资入股、赚取红利,却不能让它们控股主导日常性的生产经营。只有这样,中国的主粮安全才不至于被外资卡喉,而惶恐度日。
2011年10月5日 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