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方红》与上海海关大钟
上海海关大钟曾以威斯敏斯特和声报时,后改为《东方红》,2003年恢复《东方红》报时,展现外滩历史与文化变迁,引发关于钟声与城市记忆的讨论。
| ||
|
去年这个时候我去了北方城市青岛。青岛与上海一样,是近代列强在沿海的殖民地城市,一位青岛司机说:青岛的历史也悲惨啊,德国人后面是日本人,日本人走了美国人来了。 走在青岛的沿海城区,尤其是八大关,到处是德国风格的别墅洋房,整个城区在太平山和信号山的德国大炮的俯视下。在这个据点之下是核心的教堂区和总督府。 一天早上六点不到从四方区坐公共汽车去了八大峡,然后徒步走到李鸿章题词的栈桥回澜阁,这里正好看到海关的大钟,钟声在整8点响了起来,3-1-2-5 5-2-3-1 就是我从小熟悉的“威斯敏斯特和声”。 回上海后,我一天周日又去了外滩,才发觉钟声已经是《东方红》了,回去查了资料,发现大钟钟声的来历是这样 鸣钟按照伦敦大笨钟的尺寸减去一半铸造,基音为C大调第三音“Mi”,也跟泰晤士河边上的威斯敏斯特宫敲出的钟声一样。这套钟安装好以后,于1928年1月1日第一次启用。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旅居上海的英国侨民曾经为之感动得流泪,他们找到了像在英伦故土的感觉,因为可以枕着同样的钟声入眠。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都纷纷谈论这个问题,以至于泰勒铸钟厂还收到了额外一份订单———为美国耶鲁大学校园的钟楼铸钟。现在泰勒铸钟厂留在世界上的三套著名大钟,一套在伦敦,一套在上海,一套在纽黑文的耶鲁大学。 后来海关大钟奏鸣的一直是威斯敏斯特和声,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发生了改变,奏东方红了,但是东方红乐曲这套铜钟是奏不出来的,只能用电喇叭放出来。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她到上海的时候,海关大钟又改回威斯敏斯特和声了。后来有人说这威斯敏斯特和声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海关方面索性就不奏了。有一段时间,外滩大钟就不响了。 直到2003年,才重新响起钟声。 上海外滩大钟重唱《东方红》 2003-5-4 (请注意这个年份) 今年5月1日,上海外滩的海关大钟重新敲响《东方红》报时音乐,每隔一刻种,大钟就敲出“东方红,太阳升……”紧接着“咣、咣……”的钟声,深沉悠远。 庞然大钟4层楼高 在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海关大楼以其中西折衷式的建造风格和巍峨气派的钟楼装饰卓尔超凡。海关大楼最高处为钟楼。这座足有4层楼高的 庞然大钟,为亚洲第一大钟。 1928年元旦,海关大钟敲响了它的第一声,从此,悠扬的钟声每天在黄浦江上空回荡。每隔一刻钟,这些钟锤就好像弹钢琴般起起落落,敲在不同的钟铃上,奏响英国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 在38年的悠悠岁月里,海关大钟一直以这首英国乐曲来报刻。“文革”中,曾以《东方红》的乐曲代替报刻。1987年英国女皇访问上海,海关钟楼和钟声恢复原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从当年6月30日零时起,停奏海关大钟报时乐曲。 在上海整体置换和恢复外滩历史风貌时,是否要让“威斯敏斯特和声”重新敲响,成了人们的一个心结。 钟楼音乐体现外滩文化 究竟要不要恢复报时音乐?如果恢复,采用什么乐曲?有关人士对此议论纷纷:有的说音乐无国界,应该恢复原来的报时音乐;有的说还是重新编曲,才能体现新时代精神。 70多年来,已有4代护钟人守着它度过了一生。现在,第5代护钟人魏云寺又接了班。魏云寺总是每隔一天就独自爬上那座只能容一人上下的螺旋式楼梯,爬上177级的钟楼台阶,为大钟校对时间,收紧螺丝,整理发条、加油,辨认是否有杂音或者漏油,等等。他笑称自己是听着《东方红》长大、又在“威斯敏斯特和声”音乐中恋爱成家的。 采访中,很多人都觉得原先的音乐很好听,和外滩整体环境十分协调。黄浦区政府新闻办主任孙中耀则认为:钟楼音乐,其实也是外滩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一个提案重响钟声 今年3月,上海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谢荣兴提交了题为《让外滩海关钟声响起来》的提案。谢荣兴指出,钟楼的钟声是建筑物的延伸,是城市历史的传承,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上海正在向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迈进,外滩有万国博览建筑群的美称。因此,谢荣兴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尽早地让海关钟声能响亮地回荡在外滩。 有关方面根据市领导的要求,积极与上海海关协调。中国钟厂派人,抓紧维修,并解决了有关技术难题,外滩海关的大钟终于再次奏响《东方红》。 |
很赞哦! (102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