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网络时政文摘(222)2009-12-16

火烧 2009-12-16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内地楼市调控政策效果有限,指出房价上涨与土地供应、市场资金及政策执行有关,强调保障性住房与市场调控脱节,反映当前楼市问题复杂。

网络时政文摘(222)2009-12-16

内地遏楼市嘥气 人民注定做房奴
深圳警察太无能 以国际惯例遮羞
醉死酒场君莫笑 烈士名号酒中求
调控今又见 楼价理顺难

政府年底“突击花钱”成惯例 狂发公务员奖金
深警迟公佈桉情 粤公安厅严批
广东番禺钴泄漏48天未公开 传官员悄悄搬家

(图文)危机再临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疑
催生连串地王 央企三千亿圈地
中国城市化中的短视行为
最高层只有老中没有青

...............................................


太阳报:内地遏楼市嘥气 人民注定做房奴

内地又酝酿调控楼市,中央一星期内三度提及楼市政策,国务院更推出所谓的「国四条」,明言要遏制部分城市楼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十足「嚟真」!中港两地上市的内房股应声下挫,瀰漫观望情绪。可是,目前所见的遏制楼价措施,说穿了只不过是新瓶旧酒,不会起甚么作用,讲来都嘥气,投资者突然畏缩只是反射作用,很快会回复正常,广大人民则注定继续做「房奴」。

国务院最新推出的四项措施,分别是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支持居民改善住房消费、加强市场监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当中有两点特别值得讨论。如要增加住房供应,便要多推土地满足需求。不过,根据监测数据,内地重点城市的土地供应,在过去几个月一直是「放量增加、价量齐涨」,难怪各地不断诞生新地王,带动一、二手楼价上升。以为多卖地便能遏制楼价,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

另一方面,推进保障式安居工程,尤其是改善城市困难户及棚屋居民的居住环境,用来调控楼市真是十分牵强,令人啼笑皆非。内地大城市的楼价,每一平方米动辄过万元人民币,本来就不是低收入家庭能够负担,早就被拒诸门外,楼价升跌与他们的需求毫无关係。当然,多建安居房改善草根阶层生活,绝对无可厚非,但这更像是社会福利。

中央频频落药,不久前才撤销二手转让营业税优惠,现在又有四项措施,与过往几次楼市调控何其相似,相信结果亦差不多。远的不用说,在二○○五及○六年,国务院也曾推出所谓的「国八条」及「国六条」,与现在大同小异,强调增加供应、管好市场。其后还提出公私营并行的「双轨制」,规定每个屋苑必须有过半数是小型单位,照顾真正用家,政府则大力发展「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结果又如何?炒楼的继续炒,买不起楼的依然买不起。

内地楼市迅速回暖,是由超宽鬆的货币政策带动,楼价从谷底回升,与银行超常规信贷增长同步,当新增贷款达到天量,楼价亦升至天价。市场资金氾滥,发展商借钱容易,不用急急卖楼扑水,导致新供应比预期少;投资者在通胀预期下纷纷买楼炒作或保值,加上用家担心楼价只升不跌而蜂拥入市,导致需求较预期大,造就供不应求的幻象,多个城市要排队买楼,楼价则以几何级数上升。

解铃还须繫铃人,要遏制楼价过快上涨,归根究柢是控制投资及投机需求。对上一次调控楼市,收效不大,要到全球爆发信贷危机及金融海啸后,市场才有像样的调整。现在其实只需要一招,就是关上银行的水喉,但这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因为楼市除了提供居所之外,还兼负起保增长、促消费等重任,谁敢一刀切。看来为了顾全经济大局,就算再有调控措施出台,极其量只是做一些微调而已。


深圳警察太无能 以国际惯例遮羞

东方日报

深圳近期发生多宗绑架学生桉,两名学生被撕票,全市上下人心惶惶,急需警方安定人心,但深圳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警方迟迟未公布桉情细节,是怕贸然公开对破桉不利。他还说,这遵循了绑架桉讯息公布的国际惯例。

深圳公安这个辩词,饱受舆论的抨击。连广东公安厅亦出面表示,绑架桉关係到公众安全,应第一时间公布。而被撕票学童的家人更直指,深圳公安警告讯息公布得晚,是造成悲剧的间接原因。

其实,今年以来,深圳校园绑架桉已发生多宗,除了十月、十一月间发生的三宗绑架学童桉外,早在半年前,南山外国语学校科苑部就发生过绑架桉件,而直到最近,警方突然集中力量开展校园周边治安整治行动,却仍对绑架桉隻字不提。可以说,如果深圳公安早日公布相关的绑架桉情,提请市民注意安全,或许不至于发生如此多的惨剧。

正是由于讯息不公开,一方面使普通民众疏于防范,另一方面也导致小道消息广泛流传,在深圳民间,一度传说绑架桉数量已飙升到至少二十宗,导致很多家长都不敢送学童上学。当官方权威讯息不足以满足公众需求,人们只能相信小道消息。真相迷失,恐慌自然扶摇直上。

封锁讯息 造成恐慌

今年七月,河南开封杞县一个辐照厂发生故障,当地不断流传钴—60将要爆炸的谣言,但几乎在所有的官方媒体上也看不到详实、权威的说法,老百姓只得「无奈」地相信谣言与小道消息,全县几十万人大规模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杞人忧天故事。

可以说,封锁讯息有时往往比灾难更加可怕,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慌甚至大于灾难本身。只有知情,公众才能在纷繁的讯息之中寻找最合乎情理、最理智的自我保护方式趋利避害。当事件已经发展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时,相关政府部门就有义务披露桉件真相,而不是任由传闻的蜚短流长愈演愈烈。

当然,深圳警方以国际惯例为藉口,封锁相关的绑架消息,本身就是无稽之谈。真正的国际惯例,警方虽然不对具体桉情细节进行置评,但对相关桉件的趋势发展会向公众及时交代,并警示公众预防措施。深圳警方举起国际惯例这挡箭牌,是为了给自己在绑架桉中的无能卸责。

内地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当国际规则对自己有利时,官方便会强调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如果国际规则对自己不利,官方便强调中国特色、国情特点。总之,官字两个口,怎么说怎么有理,而老百姓只能被其牵着鼻子走。

深圳绑架桉已经变成一场公共危机。高房价、治安差,很多人对这个罪恶之城充满失望,但深圳当局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不知今夕是何年。


醉死酒场君莫笑 烈士名号酒中求
 
太阳报

深圳宝安区一名交警陈录生,与当地村官应酬,喝了大量洋酒后醉死席中,这本不是件光彩的事,但交警中队竟然将其上报为因公牺牲,甚至还要为其申报烈士。事件曝光之后,舆论大哗,难道国家荣誉授予可如此儿戏?

明明是工作之馀的聚饮,陈录生的醉死与公务活动毫不沾边,可在交警中队的报告里,陈录生却被写成「当天上午和下午都在工作,晚上跟麻布村支书谈工作,在谈工作的过程中猝死」。对此,交警中队的解释是,陈录生确实不是因公牺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情所致,因为「每个单位都会这样处理」。

的确,类似陈录生这样的例子在全国不在少数。陈录生不是官员醉死第一人,也不会是官员醉死最后一人。河南新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郭世忠醉死欢场,被中共新县县委追授「优秀共产党员」,被县政府追记三等功,致悼词的县委副书记「泣不成声,讲话几度中断」,上级部门更发出向郭世忠学习的号召。生前醉卧美人膝,死后当功臣烈士,郭世忠这个「优秀共产党员」,性福一生,也算值了。

而有「改革开放第一村」之称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前任村官,上月五日在经历三场酒宴拚杀之后,未能通过酒精考验,也不幸「因公牺牲」,死在公务接待的「酒弹」下,安徽财政系统特意号召向这位死在酒桌上的村官学习。

公款嗜酒 玷污英名

更有意思的是,内地法院也站出来为醉死酒桌者正名,重庆市高级法院最近出台新规定,认为员工如果受单位指派而引起醉酒伤亡,应该算工伤。有如此护身符,官员们又怎能不嗜酒如命?

另外,内地官员在酒桌上前仆后继,主要是与官场文化有关,酒桌上好办事。「宁伤身体不伤感情」,「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老闆喝酒我来挡,早把生命献给党」,诸如此类顺口熘,说明吃喝风早已成为潜规则。所以,醉死酒场君莫笑,谁让美酒免费来!

但是,烈士是国家名器,按照现代字典解释,所谓烈士,是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是有功于人民而牺牲的人。但这些醉死酒席的官员,一不是死在为民谋利上,二不是死在对敌斗争中,而是死在觥筹交错之间,有何功劳可言?又怎能称得上烈士?将这样一个酒徒置身于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当中,岂不玷污那些真正烈士的英名?

多少荒唐事,尽付笑谈中。深圳这宗丑闻,带给世人的不仅是荒诞的笑声,更令人沉思,折射出官场的黑幕之深。今后,当局再推出一些所谓先进人物,公众必然好奇,想看看功臣烈士们到底是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还是倒在酒杯旁。


东方日报:调控今又见 楼价理顺难

中央一周三次提及房地产,调子也在升级,措词由「抑制」转为「遏制」,实际提出了四项措施。若以「转让营业税徵免时限由两年恢复到五年」的取向看,对楼市由「振」到「稳」、由「托」到「遏」的转向明朗化。中央应有此举,一方面楼市疯涨,有走向危机的风险;另一方面楼价引发置业难,激起强烈民怨。此时此际,先不理「遏制」的效果如何,把话说重,把招数摊开,以期对楼价疯涨先收阻吓作用。

然而,今轮政策调控看不到有甚么绝招,政策落墨在土地、金融、税收上,同以往有何不同?历年宏调不说,近期○五年「国八条」、○六年「国六条」都意图稳定房价,到今时今日楼价没有稳住,却愈飙愈高,简直要接轨国际。历年宏调环境遗下的烂尾楼统统咸鱼翻生,收拾完好后卖得满堂红。从长期轨迹看不到调控的中长期效果,今次能寄厚望?

表面看,政策声调高、措施实,但不可忘记,房地产捧起来烫手、打起来怕痛,楼价大跌也不好受,香港有过痛彻官民的感受。特别是近期疯涨,楼市中沉积了多少银行贷款,楼价一旦崩堤,用地产商的话说,就是银行比地产商死得更惨!在后果上,政策声调再高、措施再实,也未敢改有保有压基调,只求遏住涨价,不会过分打压,如何掌握平衡度,反过来考起中央。

看部分政策出招的着眼点,后果叫人捏汗。例如,第二套房的限制,表面上是抑制炒楼的有效手段,细究起来不然。是不是限购二套房,不能单纯看置业目的非自住,只要不利用信贷槓杆,购第二套房作为投资,也是民众活用私财的一条出路,况且愈多房子投入租市可平抑租金,至少买不起房子的人可以合理的租金解决居住,政府终不能追求人人置业为政策目标。

又如,二手房营业税乃至广义的徵税,作为调节需求的槓杆,除了体现国税、地税加码敛财分肥以外,对平抑楼价不起作用,因为房屋交易惯例所有税费转嫁置业者,变相抬高了购买价,事实上目前二手交易的开价,基本是卖家实收交易价,买家负担成交税费。有关政策一出,全国掀起赶搭悭税尾班车,爆出的购买力反把楼价再推高。

此外,楼市的迷思应当釐清。中央决心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动机虽好,但提供的是中长线供应,对解决当前楼价急涨只有心理作用;同时以香港经验论,安居工程的受惠面及定向较难把握平衡,弄不好搞成「八万五」翻版。值得研究的是,内地楼市的奇特异象,如空置率很高但楼价疯狂,短期有需要消除楼市惜盘限供的抬价操作,以收增供应速效。另外,中央增加供应抑价,但土地市场价量齐升,增加土地供应后地价降不下来,怎么可望平抑楼价?

调控楼价已是内地周期性的动作,从来未曾认真收效。中央政策要对症落药之际、更要政策效果留有馀地,免得把话说绝。过去试过有的地方领导,决心遏楼价,同时放声叫民众暂缓置业,等政策效果出现,结果楼价压不下来,反落下误导民众,耽误了置业时机。这已足暴露,决策者偏于迷信行政措施效力,反而欠了解市场运作的本质。


政府年底“突击花钱”成惯例 狂发公务员奖金

  中评社北京12月16日电/2万亿元——这是2009年最后一个月,全国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将花掉的钱。因为今年前11个月,政府财政支出仅完成了年初批准的预算额度7.6万亿元的73.8%。人们粗粗一算,就发现各地政府部门握在手裡、注定要在这个月使用的,就有2万亿元之巨。

  人民网刊文说,敏感的人们也从财政部长谢旭人提醒各地财政部门的一句“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裡,听出了这两万亿元有可能被滥用的危险。

  于是最近几天,“2万亿元”和“突击花钱”俨然成了热词,在媒体和网络裡被人们议论着,感叹着,嘲讽着,也追问着。

  这个时候,似乎人人都成了经济学家。有人甚至翻出近几年来每年全国财政资金完成进度情况,经过比对,证明财政部门的“年底突击花钱”已是多年惯例,不同的只是程度上,一年一年,滞留到最后集中使用的数额越来越巨大。更多的人七嘴八舌地分析,有人呼吁我国实行多年的粗放型预算应向精细化转变,也有人认为,各地政府习惯于将财政的钱尽可能多在手中攥些时候,办事拖沓;政府机关公务人员每到年底都有一大笔可观的奖金要发,是一项不小的财政支出……

  更多的议论,指向政府财政预算的信息公开度和监管效率。因为,惟有建立起真正详细、透明的财政预算公开制度,一些政府部门年初申报预算计划、年底“突击花钱”时,作假虚报,欺上瞒下,决策失误,拖拉低效,乃至化公共资金为部门私利之类行为,才真正可能得到有效监督,直至杜绝。

  “地方不会傻到给他的钱他不花出去,否则第二年的财政补贴就会减少……”这样说时,显然一些人对政府财政拨款的系统流程和要钱、花钱“诀窍”已了然于心。

  不过真正的财政工作者恐怕还是要闻言窃笑,或为误解而苦恼的。所谓隔行如隔山,种种围观者的议论都像是隔靴搔痒,总不得要领。因为迄今,我们越来越庞大的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于社会公众,仍是缺少足够公开透明度的一笔煳涂账。即或是每年春天,各地人大代表审议财政预算支出情况时,所能拿到的,也是一堆大而化之的抽象数据、晦涩难懂的专业分类,不是业内高手,短期之内,只能云裡雾裡,难做判断。

  文章说,不论媒体和百姓们“一个月花掉2万亿元”的议论是否偏颇外行,我们至少应从汹涌议论声中听懂一个社会的民意和期待:政府真正建立起信息公开制度,尤其是在政府管理、使用应属于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时,应该让所有关心者都能方便看到、了解真相,有监督权。否则,冬寒年关,大多数在为衣食奔波、为买不起房苦恼的百姓,会被“2万亿元”的天文数字震到,对“财政资金”的去向也难免会“不惮以恶意悬揣”,甚至流于偏激。那于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是比“2万亿元”更巨大得多的损失。

  “年底突击花钱”年年有之,今年成了议论风生的大新闻,也证明着中国人公民意识、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进步。但愿,有这样的意识不断监督和推动,财政的钱怎么花、有无虚报、突击带来的巨大浪费,终有一天,不会再是仅供揣测传闻的秘密,“突击花钱”的情节也会成为历史。


深警迟公佈桉情 粤公安厅严批

香港文汇报广东新闻中心记者郑海龙、实习记者陈蛟深圳15日电

  深圳学童绑架桉发生后,深圳警方对于桉件的反应被网友戏称「被发佈」以及「被惯例」。日前广东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学童绑架桉破获后,深圳警方应及时公佈桉情。由此可见,深圳警方称不发佈乃「国际惯例」一说,连上级机关也不予支持。按照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佈工作办法》,深圳警方在该事的反应上有违规的嫌疑。

 在媒体报道深圳学童绑架桉最终引起广泛关注后,深圳警方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沉默,其后迫于压力向媒体公佈桉情。至于「被发佈」前的沉默,深圳警方表示是「国际惯例」,一句话引起社会争论。

深警被指不作为或涉违规

 对此,广东省公安厅宣传处处长邓建伟认为这类桉件乃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件,因此在破桉后应第一时间公佈桉情。对由于未及时公佈引发的社会恐慌,深圳市公安局宣传处目前也正在补救,省公安厅宣传处也将会与深圳市公安局宣传处再研判讨论。但依2008 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胥刚于12月1日实施的《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佈工作办法》,深圳市公安局在此事件上明显有不作为的违规行为。

 12月7日,媒体得知深圳有一名小学生于11月17日遭绑架,因被绑学生众多资料与之前记者採访的圆岭小学被绑儿童陈豪高度相彷,两人疑似同一人。但8日深圳警方发佈的陈豪被绑日期为11月7日。昨日陈豪的家属证实为11月17日。因此,警方公佈的相关日期竟提前了10天。如此低级的错误,可能与警方迫于压力仓促决定公佈桉情有关。

 今日下午,深圳市公安局局长李铭在出席一公开活动时,被媒体追问深圳警方在校园绑架撕票桉中「发佈不及时」。李铭表示,公安局之前就此事已向社会发表过,目前没有新的内容需要发佈,其后即脸色沉重地离开记者包围圈。

疑凶单位对员工下封口令

 而就在众多网友对深圳市公安局「封口门」一事以为尘埃落定时,昨日突然有被绑学生家长联繫媒体公佈孩子被绑经过,指一名曾任公交司机与被绑学生家长相识的司机孔金磷被曝为绑匪主谋。

 有媒体採访了孔曾任职的64路车队相关人士。不料,本报记者今日再访时,该车队的有关负责人已被公司紧急召回开会。下午再电时,该负责人称其公司安排了新闻发言人回应问题,而其本人则不能接受採访。

 但记者随后致电深圳巴士集团罗姓新闻发言人时,其所提供的内容则是重複遇害学生家长接受採访时已公佈的信息。


广东番禺钴泄漏48天未公开 传官员悄悄搬家
   作者:  来源: 羊城晚报

  【侨报网讯】本月10日,在广州番禺举行的“全国辐照装置卡源处置现场会暨专项整治工作启动会”上,相关专家在讨论时透露,10月12日晚上9 时,位于番禺的广东广州辐照技术研究中心发生了卡源事件。事发后,西南某大学机器人项目组临危受命,进行故障清除。经过48天的奋战,11月28日,漂浮了48天的钴—60放射源成功降
回到储存装置——贮源井内。

  记者15日联系广东省市环保及相关专家,相关知情专家称,此次辐射源被卡事件,并未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对周边居民并未造成任何伤害,对于其他情况均称不便透露。

  一街之隔常住人口超10万

  广州辐照技术研究中心位于番禺钟村市广路钟三路段13号,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一片安静。其西北200米就是广东工业大学商学院。向西一街之隔,就是番禺祈福新村等多个楼盘,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

  货柜门挡路致发射源回不去

  10月12日上午9时,广州辐照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将34个装满调味料、中药材料的货柜通过6条悬链轨道运进辐照室进行辐照消毒。在移动货柜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致使3号通道南侧倒数第二个货柜门脱出,向下垂开,刚好挡在放射源架和贮源井之间,导致源架无法下降回到源井中,造成卡源。

  10月14日,广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接到群众举报并向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报告,随后确认该中心发生卡源事件。10月15日,国务院、环保部、广东省市有关领导在此事件报告上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妥善处理此事。

  抢救中辐照室内货物自燃

  在随后的48天的抢救过程中,10月19日晚,尽管有严密温度监控和室内降温措施,但辐照室内还是发生了货物自燃事件,随后引起大火。10月22日,在清障过程中,排爆的机器人也被卡住,清障机器人出动施救。直到11月28日,钴-60放射源才成功回收。

  周边居民多不知情

  记者魏新颖报道:“听说过,不懂是怎么回事”,今天上午,在被问及两个月前发生在当地的卡源事故时,受访的广州番禺钟村居民大多不知情。

  家住钟村的网友“流浪的红舞鞋”称,辐照泄漏事件发生半月后,一位亲戚打电话告诉他,很多住在附近的公务员都搬走了,劝他也避一避。他当时“吓了一大跳”。上网搜索发现,政府相关部门发布了一则通知,说是事件在处理中,但是到了哪个地步谁也不知道。

  “似乎住在附近的人都不知道这回事”,家有孕妇的“流浪的红舞鞋”觉得心里很恐怖,他希望,对这样的事件,政府相关方面应将进展及时公布,免得造成市民心中不安。

  “我一直在关注,早前看报道说已经搞掂了,这才放下心来”,今天上午,住在钟村镇内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他一直有留意事件进展,称相信政府部门能妥善处理。

  记者在事故周边居住区走访发现,居民对卡源事故反映比较平静,工作生活如常。大多人表示对事故不知情,也从来不知道该处的“广州辐照技术研究中心”是干什么来的。在某小区论坛上,网友“战地记者”就惊呼:“住了这么久,原来祈福旁边还有个辐照中心啊,真不可思议。”

  ■链接

  钴-60具有极强的辐射性,能导致脱发,会严重损害人体血液内的细胞组织,造成白血球减少,引起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性障碍贫血症,严重的会使人患上白血病(血癌),甚至死亡。


(图文)危机再临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疑
美国之音    2009-12-15
    2009年已经接近尾声,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渡过了全球金融危机,而且增长的势头愈发强劲。不过,一些经济学家表示,中国要保持可持续增长,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新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望超过8%。11月份,工业产出比去年同期,即金融危机初始时期上涨了19%以上。政府购买物资也推动进口暴涨近27%。虽然出口显现出复苏迹象,但是仍然比较脆弱。11月份,中国出口额同比下降约1%。

    华盛顿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金融教授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上述数据引发有关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争论。

    “如果你是乐观主义者,这些数据显示复苏还在继续。大多数数据看上去不错。在某些领域,特别是不动产领域,投资水平仍然过高。但是工业产出的数据也不错。不过,如果你比较悲观,你会说, 这正是大规模投资战略应该产生的效果。”

    一些业内人士担心,出口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工厂面临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间接成本,而人民币也可望升值。因此,业内人士说,对政府来说,要让出口部门得以维持仍然是个挑战。

    香港在大陆企业的代表、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 (Stanley Lau)说, 工厂面临外国需求疲弱的问题。

    “首先,很多进口商现在还不知道圣诞节销售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很多客户现在还在等圣诞节销售的最后数据。这就是他们到现在还没有给我们下一年订单的原因。我想,他们需要等到新年假期后,才会制定明年的订单计划。”

    随着去年出口的下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经济,包括削减利率、鼓励借贷,并在基础建设项目上投资了数千亿美元。

    但是,一些经济学家警告说,这些措施可能会造成房地产、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引发泡沫。他们说中国的宽松信贷、过度投资、以及消费不足都会导致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

    不过,政府已开始试图收紧这些举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新增贷款总额将达到1.3万亿美元,而明年则会降到1.1万亿美元。不过这仍将比2008年的水平高出一倍。

    政府也在采取措施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明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另外,政府也有计划增加中低价位房屋的供应,以遏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

    上海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Andy Xie)警告说,如果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升利率,这将影响到全球借贷,中国房地产市场也不会例外。

    “当通货膨胀显现时,美联储将不得不大幅度提升利率,进而导致全球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这将会是另一场全球性危机。而这个危机可能不亚于我们刚刚经历的危机。”

    谢国忠和佩蒂斯等经济学家都警告,各国政府在削减经济刺激计划时都必须小心谨慎。太快提升利率和减少消费都很容易导致经济震荡,并引发资产价格的崩溃。


催生连串地王 央企三千亿圈地

香港文汇报上海新闻中心记者葛镇庆、章萝兰、凌馨、毕方方

 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福祸相倚。谁又能想到,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意外「荣升」为央企资本大鳄们的狂欢盛宴。手握大把资金的央企趁「救市」之机,风风火火地扑进地产泡沫经济大合唱中。七成央企变身地产公司,以3,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高额资本圈地自肥,全然不顾主业效益正大幅下滑。专家担心,央企的「短视」,必将为今后埋下「地雷」。国资委今年以来也曾多次亮出红牌,但是终因行政手段无法过多干预企业经营而无功而返。令人忧心的是,首个「地雷」已然引爆,央企豪赌的金融衍生品领域,被爆出现了巨额浮亏。

 央企航母中化集团下属中化方兴投资管理公司的「大款」作风,令其在土地拍卖市场「一拍成名」。6 月30日,备受瞩目的北京广渠路15号地拍卖如期举行。事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这样描述令他难以置信的场景:「别人都是举牌之前拿覑计算器低头算成本,方兴的人看都不看,根本不算账,多高的价也是高举号码牌!」

「红顶」大款 疯狂拿地不「算账」

 在今年的土地拍卖市场上,如中化方兴这样的央企「大款」并不少见。即便此前从未「下海」炒地,也丝毫不妨碍他们此时决策之快,举牌之勐。5月15日,军方背景的保利集团麾下保利地产在北京密云先发制人,吹响了席捲大江南北的央企「囤地潮」集结号。随之而来的6月,中国电子背景的中泽置业以19.6亿元拿下北京奥运村乡地块,保利地产38.1亿元拿下重庆鸿恩寺地块,中化方兴40.6亿元拿下北京广渠路 15号地。下半年「央企军团」攻城掠地的势头更为迅勐。特别是进入9月以来,央企「囤地潮」开始以近乎疯狂的态势推进。9月8日,保利地产以15.92亿元拿下南京河西金沙江东街地块,创下河西「地王」纪录。仅仅八天之后,中冶置业又拿下了南京江宁九龙湖片区地块,创下江宁新「地王」。同月25日,华润旗下子公司金絮丰以22.2亿元竞得南京河西所街7号地块,再次刷新河西「地王」纪录。

 事实上,坊间舆论早在今年年中就对央企「炒地」提出质疑,但这丝毫不妨碍央企的疯狂之举。10月 29日,中海地产与九龙仓联合以总价41亿元夺得重庆江北嘴CBD体育公园地块,此价格刷新了今年6月保利地产38.1亿元拍下鸿恩寺地块的记录,成为重庆今年的新总价地王。11月2日,中信地产又以36亿元总价拿下津南区八里台镇天嘉湖北侧的一块土地,该地块是今年天津土地市场挂牌出让的地块面积和总地价的双料「地王」。而「央企军团」圈地搏杀的最新力作,则是本月3日中建国际以48亿元出价,将北京奥体南区三块地「一锅端」;同时在另一边厢的上海,保利集团下属保利置业在11月下旬则以溢价288%的魄力,获取嘉定新城两幅地块。

危中有「机」 手握九成「四万亿」

 许多央企起先都不同程度受累于金融危机,有的甚至损失惨不忍睹,但很快他们发现「乱世」才是真正的搵钱良机。事实上,没有金融危机,央企怎会富得流油?四万亿投资项目中,九成由央企实施完成;与此同时,银行亦大举授信力挺央企,今年一季度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4.8万亿元,80%投向了大企业,仅央企下属地产公司就获得近400亿授信资金;而股市也是央企「圈钱」的最佳途径,目前央企八成资产已经上市,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建筑IPO、保利地产增发等一系列招股措施接连出台。

 从央企的角度来说,在出口受阻,传统製造业利润大幅下降,外部经济尚未明朗的大背景下,投资实体经济「钱」途实在淼茫。虽然手握「救市」重金,肩挑「救市」重任,但为了保值增值,快速搵钱的唯一之路,自然只有义无反顾地一头栽入日涨夜大的土地市场。原本就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自然快马加鞭,另一些则快速成立地产经营公司,将其纳入新的辅业。这就是那些原本属于电子、化工和粮油等行业的龙头央企,为何一下子成为了今年地产市场的「主力军」。数据显示,131家央企,涉足房地产的居然超过百家,相关资产总值达到令人瞠目的3,000亿元。这百家央企中,原本就以地产为主业的仅有16家而已,土地新贵十有八九都是「半路出家」的。

本末倒置 九大主业六巨亏

 地产开发商在公开场合承认,直接开发房地产的利润在10%至30%,而圈地炒地的利润则高达50% 至300%。担纲稳定国民经济大任的央企,在高额利润面前,最后成为泡沫经济的製造者。分析人士指出,楼市经历了半年的疯狂后,租售比已超过1:400,严重背离正常值,说明楼市泡沫再次显现,而央企疯狂圈地则是泡沫经济的重要推手。

 坐享肥沃的土地市场,央企怎还会有閒情费心主营业务?国资委公佈的资料显示,央企涉足的九大产业中,石油石化、钢铁、电力、机械设备製造、航空、水运等六个产业都出现了明显的主业亏损或利润下滑,未能受到中央大举注资的有效提振。多位央企专家认为,儘管今年前三季度央企实现了105.9%的保值率,但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资本炒作,


中国城市化中的短视行为
(2009-12-16)
早报  赵子郡

  12月7日,北京大学五名学者联名上书,指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涉嫌违宪,建议撤销或者修改这一条例。据当事人称,发起这次行动直接原因,是成都市女企业主唐福珍抵制拆迁的自焚事件,以及上海闵行女户主潘蓉用燃烧瓶抵抗强拆事件。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中国已经进入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居民的住、行引领消费的阶段,而房子是热点问题的热点。因房屋拆迁引起的种种矛盾、冲突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

拆迁成本越来越高

  笔者前些日子到广州出差,途经天河区一片城中村时,一位友人说道:别看这里只有区区几百亩地,拆迁费用至少需要3000亿元人民币!如此高昂的拆迁费用令人咋舌。从广州回来,站在自家窗前,看到小区后面的城中村与城市建设相比显得杂乱无章,很不和谐。据说政府考虑拆迁改造已经两年有余,但因成本代价太高而无法实施。

  为什么城市改造需要如此大的代价呢?笔者认为除原材料物价上涨和工资的升高这两个原因之外,城中村高密度建设也是拆迁成本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有几位亲戚朋友在不同的城中村居住,走动之间了解到,几乎每个城中村的房屋都是密密麻麻,横七竖八。然而,实际上这些房屋的利用率大都很低。之所以如此建设,是因为在笔者家乡,此类城中村房屋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约为人民币400元,赔偿标准为600多元,拆迁时居民每平方米可以多得200多元。

  正是由于部分居民的这种“占便宜”心态使得城市改造过程中翻来覆去的浪费惊人。不仅在建设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和劳动力,拆迁时也增加了拆迁难度和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城市垃圾运输和处理的难度。

越拆越多纠纷不断

  在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遇到城中村问题是难免的,但眼下的情况是,政府在花大力气拆迁改造城中村的同时,临近城市边缘的村庄又很快变成城中村。另外,一些可能几年后发展到的地方,抑或是离城市尚有一段距离的农村也在加紧扩展。这些区域的建设大都缺乏长远规划,档次较低,等不了几年就又成了城中村。

  与此同时,旧城改造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几年,中国有不少地方,如杭州、武汉,太原、重庆等地,都在争当“中国第一爆”,将成片未建多久的大楼爆破拆除。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广大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城市还有相当多的缺房户;另一方面,城市大量拆迁,特别是许多投入使用没多久的房屋由于建设标准低而频频被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除此之外,还有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问题。就拿笔者所住的小区来说,工程还未完全交工,入住住户还未过半,门前的道路和管道等设施就要拆除重修,给居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目前,拆迁改造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常态。虽然无法准确得知每年中国总的拆迁面积,但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巨大数字。以北京石景山区为例,2009年拆迁面积接近300万平方米,涉及拆迁居民近2万户。因房屋拆迁所引起的纠纷不断,石景山区法院在2009年前十个月里,就受理36件涉及拆迁的桉件,全国各地此类纠纷更是数不胜数。城市拆迁桉件,成为许多地方法院的热点和难点。

  如今,中国各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随处可见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的确,经济高速发展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可能,城市化进程也为投资提供了机会,因此可以说,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经济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推进城市化进程。

  若干年前中国政府就曾提出小城镇建设,近两年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战略思考虽好,但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招商引资,很少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问题,也没有长远视野,导致每次建设都是“一阵风”,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作者从事金融研究工作


龙吟虎啸:最高层只有老中没有青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最近在谈到干部问题时,重新使用「老中青」的说法,引人注目。他说,要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干部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领导班子老中青的说法,在文化大革命中很盛行,那时叫「老中青三结合」。特别是在一九七一年林彪事件后,一九七三年中共召开「十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班子都刻意组建「老中青三结合」。其年龄划分相当明显,在政治局,毛泽东、周恩来等那时已近八旬,这是「老」;李先念等一批「工作在第一线的同志」,那时约六十岁,这是「中」;还有王洪文等一批文革上来的造反派,约四十岁左右,那是「青」。地方领导班子的「老中青三结合」,则约在三十至六十多岁不等,年龄相差同样鲜明。

文革结束后,「老中青三结合」不提了,但提出「培养第三梯队」、「干部年轻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配备依然分明。当时中央层面的邓小平、陈云等元老七十多岁,胡耀邦、赵紫阳等六十岁左右,胡启立等四十几岁。现任中共总书记胡锦涛那时四十二岁,已任贵州省委书记,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经过二十多年的演变发展,中央虽然一直强调干部年轻化,且採用「一刀切」做法,但在中共最高层却渐渐失去明显的老中青「梯次配备」。中共十七大上产生的最高层领导,如今最高龄者在六十八岁左右,最低龄者在五十五岁左右,相差十三年,可说只有「老」、「中」,没有「青」,算不上「老中青梯次配备」。

现在李源潮再次强调「老中青」问题,是否意味着两年多后的中共十八大最高领导层会保留个别目前的最高龄者,进入一些四十多岁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叫老中青。(柳扶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