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题断想

火烧 2011-06-16 00:00:00 网友时评 1035
2011年高考作文题汇总,涵盖全国多地题目,包括拒绝平庸、期待长大、诚信、中国崛起特点等,适合考生参考与备考,内容丰富,解析全面。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题断想  

 6月7日 上午,2011年高考正式拉开序幕,考生们首先要过的,大概就是作文这一关。这也是每年高考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从最新消息来看,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已开始接二连三的亮相。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以拒绝平庸为题,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不少于800字;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1作文题:期待长大;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2作文题:诚信;  

新课标卷作文(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材料作文,中国崛起的特点;  

201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季羡林等文化名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以及他们的成就在消失不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请以“我的时间”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  

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  

2011天津高考作文题:镜子;  

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三个学生看法不一,请选择—个角度自拟题目写篇文章;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题:拥抱;  

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  

2011年四川高考作文题:陌生;  

2011年湖南卷作文题:某歌手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以此为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2011年陕西高考作文题:中国的发展;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2011年重庆高考作文题:坚守梦想 情有独钟;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作文题:旧书;  

2011年高考安徽作文题: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1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问题不限;2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1年福建卷作文题:与袁隆平相关材料作文;  

    好多省份的高考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而且,如果你写的作文字数不足,要想高考作文得高分可能性很少。由此联想到上两天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报道,说的是毛泽东的一篇中学作文在现在能得几分,看着看着,我想,我们的高考是否能够真的挖掘出人才呢?文中写道:毛泽东求学时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可谓俊彩星驰,人才辈出。央视曾经热播过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联语作了非常完美的诠释。剧中多次展现了杨昌济、袁吉六等老师高度赞赏毛泽东作文的场景。可惜那些作文早已都湮没在遥远的历史烟尘中了,人们已无法目睹它们的庐山真容。但我们却能从毛泽东考入一师前写的一篇作文中,管窥到他当年的才气。1912年,湖南省立一中(今长沙市一中)始建,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在普通(科)一班读了一个学期。在就读的这个学期里,他写了一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文稿。原件现藏于中央档案馆内。   

毛泽东的这篇短文,受到了当时的国文教员柳潜(湘阴人,前清秀才)的极力赞誉,柳的同事看了此文,也一致认为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 柳并作了如下评语:“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点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这位前清秀才无疑具有爱国爱民思想,对少年毛泽东肯定具有一定的影响。  

 柳潜 先生的预言,竟然非常灵验,可见老师自己也是“目光如炬”,极具远见卓识。毛泽东文中的“三叹”乃有感而发。法令本来是为人民谋求幸福的。老百姓惟恐不颁布好法令或虽颁布而不实行、不生效。他们自然会竭尽全力维护这样的法令,岂有不信之理?如果法令本身不好,不但不能使人民得到幸福,还会使人民担心其产生的危害,老百姓自然也会竭力阻止这样的法令施行,你要他们相信也是绝不可能的事。这本是国家、百姓、法令三者之间的正常关系。而商鞅却不得不先演出“徙木立信”的一幕,这说明当时这三者关系是不正常的,怎不令人感叹?  

然而,就是这么一篇被 柳潜 先生极力赞誉的文章,如果当作是一篇今天的高考作文,能得多少分呢?一位多年任高三课程的语 文 老师,他说,假如满分是70分,这篇作文只能得30分,理由是通常高考作文要求满800字,而这篇作文只有500字。他还说,现在看作文,首先要用电脑扫描。发现字数严重不足,那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及格。   

也 许这位 老师所说的话太绝对了,说不定有阅卷老师能突破一般规定,破例给这样的作文打高分,但多数阅卷老师会判这篇作文不及格,这大约是无疑的。北京大学语言教育研究所所长 温儒敏 先生说,批阅高考作文很辛苦,工作量相当于数学的两倍,又必须在7天之内判完。阅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时间只有一到两分钟,甚至只有几十秒。可以想像,几十秒钟看一篇作文,只能浮光掠影。字数不足,这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文章的妙处未必能看出来。即使看出来了,是不是能打高分也难说。因为要给字数严重不足的作文打高分,就要花时间说服别人;打了高分,就可能引起争议。为了保险起见,为了节约时间,多数阅卷老师不仅不敢像柳潜那样给文章打满分,恐怕连及格以上的分数也不敢打。谈到高考作文评分时, 温 先生指出,现在的作文评分方法,一是在相当程度上让高考失去了选拔功能,二是对考生不公平。确实如此。假如一个人能写出《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样的文章,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一流的文笔,却因为字数不足,获得不及格的分数,并因此名落孙山,那对考生而言,是不公平;对高校而言,则失去了一名好学生;对国家而言,则是埋没了一个旷世奇才。  

那么,既然现有的评分方法,可能会导致好作文被判为不及格,对考生不公平,又不利于高校(特别是文科)选拔人才,为什么不能改革一下呢。比如,对作文字数的要求,是不是可以更灵活一些?古今中外,精妙的短文章很多呀。为什么好文章一定要达到800字呢?如果削足适履,一定要考虑文章写多少字,这文章能写好吗?再比如,为什么必须在7天之内判完呢?为什么不仔细地把文章的妙处看出来而埋没了人才呢。  

原作:《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  

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