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劳动主义的缘起

火烧 2009-12-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8
文章探讨劳动主义的起源,指出其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联,强调劳动所有者作为主体,推动社会变革与个体自由发展。

劳动主义的缘起

作者:胡 兵《社会科学论坛》 2009年第18期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劳动主义的起源,重新提出了劳动主义概念,用它来指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劳动主义强调了主义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并从主体角度出发,规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劳动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初级劳动公有制的建立,是劳动主义确立的三大标志。劳动主义作为劳动所有者争取整体解放和个体自由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总体劳动解放,个体自由发展。

  [作者简介] 胡 兵,法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在中国,“劳动主义”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1918年3月20日创办的、由吴稚晖任主编的《劳动月刊》的发刊词中,标题是“劳动者言”,在结语中有“提倡劳动主义”①的口号。顾昕在《民粹主义与五四激进思潮》一文中,据此把《劳动月刊》看作是对“劳动主义”的宣传。他认为:“《劳动》的撰稿人一方面宣传劳动主义,视劳动为人生最大义务和最大善行,另一方面,他们宣传社会主义,号召排除不劳而获者的社会革命。”而且,他认为:“《劳动》虽然只出了5期,但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所倡导的劳动主义和社会革命的观念,以及它从‘社会革命’的所谓‘新眼光’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观察,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激起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后来的共产主义者,如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等等,是这份刊物的热心读者和作者。”他总结说:“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劳动主义便在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心灵之中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这便是中国“劳动主义的兴起”②。
  杜亚泉在1918年8月出版的《东方杂志》(15卷8号)中,首次发表专门文章论证“劳动主义”,标题即为《劳动主义》。他认为:“我国社会之重视劳动主义也,由来旧矣。《论语》记丈人对子路之言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丈人盖实行劳动主义者也。孟子时之许行,捆屦织席,种粟而后食,亦实行此主义……近世俄国托尔斯泰氏,以宣传劳动主义闻于世界……阶级既除,特权自灭,较之过激之社会主义,以破坏特权要求要求平等者,难易安危,迥不同矣。吾人今日尚以拘于习惯,未能实行托氏之所教,然回忆幼时丈人许行之言行,不禁心焉慕之。”③可见,杜氏所谓“劳动主义”,实为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承认自己曾经“是一个近于托尔斯泰派的无政府主义者”④。朱谦之说,“许多烦闷青年”“力倡汛泛劳动主义”,并认为“劳动主义为不欲劳动的自觉”⑤。不过,朱谦之的这种观点却遭到了黄凌霜的批评:“朱君说劳动非人生归宿,因说道:‘劳动主义’之起因实由于重视财产之思想,其根本已不足取。”⑥黄凌霜认为:“据我的意思劳动主义之起因,实由生活的需要,古者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何莫非生活使之然?苟人类无生活之需要,则决无劳动主义,换言之,劳动主义乃因有需要而起,财产不过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并不是为劳动的目的,朱君乃说劳动主义之起因,实由于重视财产,误矣!”⑦而“劳动主义昌明之时,即罢工运动极盛之时”⑧。1919年晨曦翻译了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一文,并发表在《解放与改造》杂志1卷4号上。由此,“泛劳动主义”在中国一度兴起。托尔斯泰提倡人人劳动,放弃私有财产,并身体力行。不过学术界一般认为,“泛劳动主义”具有无政府主义的空想成分。
  陈独秀在1920年所写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中也提到过“劳动主义”概念,他说:“在今日正提倡劳动主义的时间,原与吾人有研究的价值……”⑨不过,他在序言中承认:“我这几十篇文章,不但不是文学的作品,而且没有什么有系统的论证,不过直述我的种种直觉罢了;但都是我的直觉,把我自己心里要说的话痛痛快快的说将出来,不曾抄袭人家的说话,也没有无病而呻的说话,在这一点,或者有出版的价值。”⑩虽然陈独秀对“劳动主义”概念并没有做出系统的论证,但他的以劳动为本位的立场和观点,却是十分明确的。
  邓中夏在1920年11月为《劳动音》所写的《发刊词》中,深情地说:“我们相信‘劳动’是人类生存在世界上第一个要件……劳动就是进化的原动力,劳动就是世界文明的根源,劳动就是增进人生的幸福,故我们出版这个《劳动音》,来提倡那神圣的‘劳动主义’,以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增进人生的幸福。”{11}
  周恩来在1921年所写的《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一文中,也提到了“劳动主义”概念,他说:“勤工的危机到了,在现制度下的劳动主义要破产了,人人都不想做工,主张做工坚决的人们岂能看着?”{12}
  作家蒋光慈在1926年所写的短篇小说《鸭绿江上》中,用文学的笔触表达了这一概念:“与我同寝室的是三个人——一个波斯人,一个高丽人,还有一位中国人C君。我们寝室内没有当差的,如扫地和烧炉子等等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做,实是实行劳动主义呢。”{13}
  侦探小说家和翻译家程小青在他的侦探小说《轮下血》中,也借文中人物顾自由的话说:“我的妻子尤爱权,也是主张劳动主义的人,对于劳力的农夫们,自然也格外的敬重。”{14}
  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在天安门前发表演讲时指出:“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15}他说:“我所说的劳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我们要自己认识的价值。劳工神圣!”{16}
  以上这些劳动所有者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字里行间对劳动所有者流露出的同情,使几千年来鄙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风气受到冲决。社会中推崇劳动风气的形成,与他们的前期铺垫有极大关系。他们在近代率先提出了“劳动主义”和“劳工神圣”的口号,对于近代中国劳动解放运动的启蒙做出了积极贡献。
  笔者认为,劳动主义是对劳动所有者的意识和利益的概括,是对现实社会矛盾的规定和论证,是对运动和制度变革的经验总结,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它指称的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即劳动所有者的主义。对于劳动所有者来说,“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7}。通过劳动所有者的思想家、革命家和劳动结社组织对人类劳动解放运动的启蒙、发动与引领,也就是说,通过积极夺取和控制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导权,来捍卫劳动所有者的个人权利和利益,来保障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劳动主义的本质。
  劳动所有者的主体,在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产业工人,在落后国家是农民。在资本关系和资本私有制形成以后,产业资本雇佣劳动所有者即产业工人阶级,在其思想代表马克思等人的导引下,首先明确了自己的劳动力所有权,并意识到自己不但是劳动的主体,即劳动成果和人类文明的创造者,而且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体,即劳动成果和人类文明的所有者,由此,产业工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义——“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广泛的联合,为争取社会主体地位与自由发展而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概括劳动所有者的意识和利益,系统论证劳动解放的劳动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劳动解放,不仅在于解决劳动所有者基本生活资料问题,更在于劳动所有者如何成为自主、自立、自由的社会主体,并具有相应的经济和政治权利,而首要的或根本的权利,就是劳动力所有权和对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劳动主义运动,就是联合起来的劳动所有者以劳动解放为旨归的斗争运动。各国劳动所有者的工会组织、团体和政党的形成、发展与壮大,既是劳动所有者联合斗争、争取权利的结晶,又是他们继续联合斗争、维护权利的手段。劳动主义运动,在它形成和发展的一百多年中,汇聚成了人类进步的巨大潮流,特别是20世纪,由苏共、中共等劳动所有者政党武装夺取政权后所建立的初级劳动公有制,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壮丽的事业。

建立劳动公有制,目的是解除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把资本的剩余价值还原为社会的公共价值,进而打破和逐步克服人对人的控制,建立自由劳动所有者的平等交换关系,确立并保证劳动所有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和对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以及由所有权所派生的民主权,进而提高劳动所有者的素质技能,实现其社会主体地位和自由发展。劳动公有制和资本私有制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有剩余劳动,而在于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由谁占有和收益:在劳动公有制条件下,是由联合起来的劳动所有者占有和收益,成为社会的公共价值;而在资本私有制条件下,则是由联合起来的资本所有者占有和收益,成为资本的剩余价值。尽管劳动公有制有很多缺陷,但它是人类社会的真正革命,是自由联合的劳动所有者平等交换关系的制度化,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8},进而结束“人类社会史前时期”的创造性尝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劳动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初级劳动公有制的建立,是劳动主义确立的三大标志。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统治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全球化”。同时,资本统治方式、劳动所有者的素质技能和劳动方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捍卫和发展马克思的一般原则和精神,这就是在劳动解放和人性升华的大前提下,代表劳动所有者的利益,对劳动所有者意识的概括。2007年,刘永佶在《劳动社会主义》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劳动主义”概念,他把劳动主义作为“劳动社会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19}。他的这种观点和理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缜密的系统性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关注。
  总之,劳动主义不是理论的设计,而是现实社会矛盾演化的要求。马克思指出:“虚伪制度内的一切进步和不一贯全都是最大的倒退和始终一贯的卑鄙。”{20}正是资本雇佣劳动制和集权官僚制等“虚伪制度”的统治,使广大劳动所有者意识到了自己应有的地位、权利和自由,并为此而联合,而奋争,而构建。劳动主义作为劳动所有者自由联合的主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总体劳动解放,个体自由发展。
  
  注释:
  ①《〈劳动月刊〉发刊词》,见《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第8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
  ②顾 昕:《民粹主义与五四激进思潮》,载《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第339-340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③杜亚泉:《劳动主义》,载《杜亚泉文存》第216-21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瞿秋白:《多余的话》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⑤⑥⑦⑧高军等主编:《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第353、333、333、33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⑨陈独秀:《独秀文存》第318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⑩陈独秀:《独秀文存》(自序),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邓中夏:《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载《邓中夏文集》第1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周恩来:《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载《五四前后周恩来同志诗文选》第295-29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3}蒋广慈:《鸭绿江上》,载《中国短篇小说选》第384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程小青:《轮下血》,载《程小青文集》(一)第3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版。
  {15}{16}蔡元培:《劳工神圣》,载《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论著选辑》第946、946-94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7}{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60、169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3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9}刘永佶:《劳动社会主义》第2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