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向往80年代的人是loser吗?

火烧 2022-09-22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怀念80年代是否代表loser,分析80年代社会现状,对比不同群体观点,如奥卡姆剃刀与科罗抄夫,指出80年代并非全黑,需分阶段看待。

  微博上有人怀念80年代。云:80年代虽不富足,但人们活得淳朴快乐,笑容都很天真烂漫。该怀念者是个大V,网名某某章北海。不是粉红,好象是爱国的民族主义者。

  有很多人转载了该微博。终于惹怒了另一个我长期关注的科普大V“奥卡姆剃刀”老师。奥老师拍案而起,奋笔疾书了一篇小作文“我不想回到80年代”。小作文历数了种种80年代穷、苦、难、恶、饥寒交迫的种种例子。描述的大量现象与事实我也经历过,自然也有部分同感。奥老师的小作文引起了另一部分人的共鸣,阅读量很高。赞同者纷纷点头,其中有位“科罗抄夫”大V说“想回到80年代的都是loser”,另一些则说“都是坏种”。

  无须隐瞒,与奥老师一样,我也不想回到80年代。但理由不是80年代一团漆黑。而是因为我回不去,因为我不喜欢重复历史,因为我现在过得比80年代舒畅。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媒体上,老公知群体(事实上也包括道听途说的年轻公知)非常怀念80年代。我呢?2003年以前偏右,2003以后一直偏左。中国的公知群体是2004年以后大行其道的。自公知群体诞生,我就特烦公知群体。

  问题来了:公知群体怀念80年代,那么,公知群体是loser吗?恰恰相反,它们经常说别人是loser。那么,“科罗抄夫”是爱国的民族主义者吗?也不是,他爱乌克兰。奥老师是小粉红吗?显然不是,奥老师向来讲科学,“奥老师我就是实事求是”。

  暂时不论不同社会群体的倾向和矛盾,回到原始问题上来:80究竟好不好呢?人们是否淳朴呢?80年代真的一团漆黑一无是处吗?当时真实的社会现状是怎么个样子?

  我以为,80年代不能一概而论。80年代要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并且,80年代本身也不是一个整体,要分阶段讨论各自的得与失、美和丑、真与假、善与恶。

  首先须明确,80年代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是一团漆黑。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1978年,如果80年代一团漆黑,只有苦难回忆,意思不等于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完全失败了?“农民富裕起来了”岂不成了一句鬼话?难道“您好”的口号是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论年纪,我比奥卡姆剃刀老师小一点点,但同样清晰完整地经历了整个80年代。我的记忆与奥老师有很大差异。在我看来,80年代至少要分两个阶段来判断。1978(1980)至1984年的农村改革阶段,1985-1990年的城市改革阶段。

  第一个阶段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在当时看来的确很美好。到处是《甜蜜的事业》和《月亮湾的笑声》,有《敌营十八年》的新手法,《少林寺》的激情澎湃,纪录片《特异功能》让我们可以耳朵听字的神奇,《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科幻和梦幻,《加里森敢死队》让我们知道了“坏人其实也很酷”,邓丽君的歌唱的人骨软筋麻,张帝、龙飘飘、凤飞飞,完全没必要总是“苦大仇深”国字脸。人们不仅可以吃饱,还可以吃撑住。鸡鸭鱼肉蔬菜的消费水平挺多的,这些都是农产品嘛。今天的饮食水平虽然很好,但过去更便宜啊。另外还有喇叭裤扫地、男生长发飘飘地叛逆、时髦青年拎着录音机外放开得十倍于地铁上的手机外放。全新的生活方式,朝气蓬勃。“富起来了”或许有点夸张,但“您好”又是发自内心的感谢。

  80年代前半阶段,刚经历过“浩劫”的中国已经将重点从“政治”转向了“经济”。由于“自留的多了”、“上交的少了”、“战争危险解除,战备粮也很少吃了”、“杂交水稻1973年研制成功开始大规模推广了”、“1970年投产的大批化肥厂开始增产了”、“包产到户后农民积极性真的提高了”,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农业的确好转了。吃的和穿的提升很大。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浩劫”期间被打倒的干部重新安排了工作,他们要竭尽全力证明自己有能力,要竭尽全力证明自己被错误批判了。他们当时的确以高度的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方设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他们做到了,“您好”就是真实恰当的评价。

  《读者》宣扬着世界各国的美好人性,纪伯伦的诗真美,泰戈尔“天空没有留下我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科学画报》、《无线电》、美国的航天飞机让我激动万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成为什么什么家,实现四个现代化”。

  虽然,那个阶段也有不少问题。比如包产到户大牲口和大设备都分了、拆了,以至于协同耕作都组织不起来,只能靠小农经济的积极性硬拉。农村基层组织彻底瘫痪,村支书变过街老鼠。干部子女开始作威作福利用特权吃喝享乐。小流氓变多了,男初中生走路时经常会撩骚拍女生屁股,赤裸裸挑逗那种。社会上打群架的多了。我就打过,还主打过。当时深受霍元甲和金庸武侠影响,哪个男生不会鲤鱼打挺、旋风腿、二踢脚是要被鄙视的。

  尽管有不足,总的来说,80年代前半期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社会风气的相对淳朴和物质水平的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当时对社会相当满意,并且充满希望。《在希望的田野上》,憧憬着《牧马人》当中的美国大别墅。幻想着练成金庸的“飞檐走壁”和“隔山打牛”。

  如果说怀念,我对80年代前半段的确挺怀念的,心情舒畅的时代值得怀念。这也是我不赞成奥老师“全是苦难描述”的原因。不过,在另一方面,奥老师的描述也能引起我的大量“同感”。80年代特别是后期同样有大量或者说更多令人不堪回首之处。

  只是,这些“不堪回首”不是单纯的脏、乱、差、穷、冷,而是激烈的社会矛盾、目标变质和异化、贪腐贪婪、美好愿望的幻灭。这些一切与“城市改革非常失败”直接相关。

  第一阶段的农村改革比较成功,于是,这些“成功经验”要向城市改革推广。农村可以小农经济,而城市本身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总不能把工厂拆分了吧?你拿一个零件回家有什么用呢?所以,这种“经验推广”先天上就存在缺陷。

  城市改革的路子最初是多劳多得和计件工资,最初貌似很好,搞了一段时间搞不下去了。原因可能是“卖不出去”了,结果就像农村到了1985年左右粮食卖不出去了一样。

  计件工资走不通,转而走租赁承包的路子,租赁承包,解决不了“卖不出去”的问题,但却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租赁承包者“负责”,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工人的压榨,一方面可以增加对设备的压榨。反正“我租赁承包的是两年”,可劲儿造,设备坏不坏关我什么事,两年后工厂设备就不是我的了,我先赚足了“第一桶金”再说。

  与此同时,“价格改革”开始了。为“节约成本”,假劣伪冒大批出现。“星期鞋”只能穿一星期,买的时候是“皮的”或“人造皮的”,穿的时候发现内部是牛皮纸的,一下水就完蛋了。买一盒糕点,盒子做得很大很花哨,打开盒子,里面的糕点一点点。去排挡吃饭,看着菜量很大。其实碗底是内增高的。当时的情况的确是能骗一次是一次,能骗一个是一个。

  假劣伪冒还好说,最可怕的是通货膨胀。“价格改革”原本说能上能下,结果是“只涨不跌”,当时中国人没有个人财富积累。没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没有股票。工人基本上只有工资收入,农民只有粮食。物价涨,粮食也涨,但农药和化肥都在涨。你城市工人面临的只有日益窘迫的消费。80年代后期,社会非常不安定。没法安定。你的工资不涨,通货膨胀给人的感觉就像是“1949年金圆券”。不买吧,没法生活。买吧,宰得就象被打劫一样。

  与通货膨胀相伴的是“皮包公司”、“倒爷”、“走私”,这是一般人有权力做的事情吗?某大炮说当年他们用军车走私,绝对是真事儿。政府和事业部门都出来创收!

  城市工人怎么办呢?有关系的找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找关系就要面临“吃拿卡要”,就会被“潜规则”。最边缘的人群就去“黄赌”了。农村或城市的狠角色去当“车匪路霸”。长途公交或火车一停,上来一帮人,拿着刀从头打劫到尾。公有制工厂里的工人偷工厂,酒厂的往家里灌酒精,钢铁厂偷钢筋,毛巾厂偷毛巾,直到把企业偷到破产边缘

  后半阶段的农村粮食过剩,而金钱短缺。由于“分了”,公共设施比如水利灌溉设备基本上废了。各家各户“自行解决”。农民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加之计划生育要罚款拆房子强行结扎。基层组织又开始“复兴”,这一次的“复兴”靠的不是村支书,而是地痞无赖黑社会,黑社会把控村组织,他们有狠劲儿。能掘地三尺收到税、费、罚款。

  普通农民怎么办?有粮食,但没钱。不安分者于是“去偷电线”。记得有一年看电视,看到一半儿没电了。第二天听说“从某处到某处几公里的电线昨天晚上被偷了”。老实巴交得农民怎么办?开始盲流,也就是几个人结成小集体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找活干。有些能赚到钱,有些干一年最后拿不到工资。管虎拍的《春天里》有生动的情节。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80年代后半段的确令人愤怒。那段时间我是坚决不愿回去的。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状况,还是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豺狼(抢)和狐狸(欺诈)关系,我都不想再看到。那段时间先是(1985年左右)出现了严厉批判“浩劫”的各种思潮,后是(1988年)左右有出现了红歌热。归根到底的原因是1978-1984农村改革比较成功,导致社会倾向于否定历史。而1985-1990的后半段城市改革很失败,人们又怀念历史。后来社会终于在社会矛盾的对决下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好在“您好”把握住了局势。中国没有成为前苏联。

  那么,80年代的后半期一无是处吗?也不是。那段时间我读了《走向未来丛书》。知道了系统论、相对论、《上帝掷骰子吗?》、《西方文官系统》、《审丑的艺术》,阅读了《西方科技思想史》、读了一些天文学科普和《百科知识》之类。了解到西方近现代的一些思想。这些或科技或思想史的东西,为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大规模借鉴”发出了“先声”。

  今天看来,这些启蒙是比较幼稚的,是比较全盘西化和自我否定的。如果现在让我信服其立论,我是不接受的。但是,在当时,历史地看,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必备一环。缺少也不行。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确需要一次大的借鉴和融合。无论科技上、文化上、管理方式上,都要有这么一次。毕竟,你儒家文化虽然优秀过,不也在清末被打得满地找牙吗?

  遍访名山,拜各路大师,融合百家之长,最后结合自身条件和历史文明特点,形成新的世界标准,这才是目标。总的来说,我怀念80年代的前半期,而排斥后半期。但后半期也可以看成“蝉蜕”的时期,尽管有太多的“不堪回首”,也是成长的过程。

  有人说“苦难是财富”,有人说“胡扯,苦难就是苦难。没有任何价值,赞赏苦难是无耻的”。没人喜欢一直苦难。但苦难有没有好处呢?有好处,你塑身练肌肉块儿,的确是艰苦的过程。打倒自己,或被别人打倒。也是苦难的。但是,如果你们借此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好处,特别是你因此找到了新的套路,可以重新崛起独领风骚,不也非常好吗?

  80年代要分段,各段有各段的优劣,好也罢坏也罢,哪怕是炼狱也必须经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就是太上老君炼丹炉炼出来的嘛。九九八十一难成正果。国家乃至文明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历史上的王朝更迭是小炼丹炉,千年之大变局,是全球历史的大洪炉。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曾经似乎是鸿篇巨制,主旨却是错位的。本质上不是文明冲突,而是究竟用资本主义的竞争解决问题,还是靠道德宗教解决问题。两者都是二极管思维,两者都不能解决问题。倒是既讲究道德,又讲究生产力,并且以劳动创造作为手段的方式更代表未来方向,经过再造和洗礼的中华文明非常贴合这种方式。

  由是观之,80年代究竟是苦难?还是幸福?不重要。80年代前期,正确的成分多一些。80年代的后期,失误、挫折、方向错误多一些。重要的是不断校正方向,找到正确的路。就道路的正确性而言,90年代中期也有一段非常糟糕的时期,人民成为“杀出血路”的代价。再后一段时间则是参半的,经济发展快,但不能普惠人民。

  直到最近十年,政治上又比较正确了,又比较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了。如果坚持下去,同时适当加快经济发展,那么,中国登顶世界第一强国将指日可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