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谣言辟谣,如同“抱薪救火”
文章揭示温州高利贷事件中谣言传播引发舆论误读,数据被误用导致公众误解,强调以谣言辟谣的危害,如同抱薪救火,适得其反。
温州一些企业老板借了民间高利贷,有的到期还不起,有的没到期但发现还不起,于是跑掉了。此事不但引发大范围网民议论,还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据报道,国务院要求防止高利贷影响当地金融稳定,而温州市政府将出台救助相关企业的措施。
这里就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借钱的企业是比较容易查的,那么,放高利贷的这些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首先是9月27日在微博上传出一则消息“浙江永嘉一对夫妻诈骗13亿潜逃被抓,八成债主为当地公务员”。两天后,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的调查指出:《浙江永嘉一对夫妻集资13亿潜逃》是事实,而“八成债主是当地公务员”却并不是事实。
然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这则半真半假的消息很快变成了“温州高利贷债主80%是当地公务员”,导致很多网民据此抨击经济温州市政府救助相关企业的措施是“救公务员自己”。
然后,《华商报》就出现了《温州近9成家庭被指卷入高利贷》的报道。报道引述了下面的数据:“央行温州支行今年7月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规模高达1100亿元。”
一周之后,北京某报记者在《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参与民间借贷》里连上述的数据来源也没提,直接说:“有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此报道末尾特别提到了“9月29日,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多项解决中小企业债务危机问题的措施”和“温总理要求政府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加强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监管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
无论这些报道的动机是不是为出台这些救助措施制造舆论和进行辩护,从客观效果来看,导致的“潜台词”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参与民间借贷的温州家庭比例高达89%,并不是“80%都是公务员”,所以温州市政府采取的救助相关企业的措施并不是“救公务员”,而是救温州多数家庭。
那么,“温州有89%的家庭或个人参与民间借贷市场”是不是事实呢?“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规模高达1100亿元”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在温州网今天的报道《温州回应9成家庭参与民间借贷说法》里,发布此数据的央行温州支行给出了解释:“昨天,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周松山表示,这组数据是一组严重被扭曲的数据,前面有多个定语被去掉了,抽查的仅300份样本,这些家庭是特定监测户。
。。。
“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民间借贷利率进行监测,目前我们有民间借贷特定的监测户,大概有300户,2010年4月份左右,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货 币信贷处通知要求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对当年的民间借贷等情况进行调查,想了解这些纳入监测范围的家庭,其资金是自有资金,还是从其他渠道周转 过来的。”周松山说,该行工作人员向300个有从事民间借贷的监测户发出了300份调查问卷,最后只收回了266份有效问卷,其中显示有89%的家庭是资金出资方。
“这300个家庭本身全部都有民间借贷,事先我们都是掌握的,都是我们民间借贷利率监测调查的家庭,是有特定统计范围的,根本不是针对全市的调查。”周松山说,今年有媒体采访时,工作人员介绍了去年的这次问卷调查,没想到后来一些媒体引用这组数据时,忽略了统计范围和统计对象,不负责任地将其扩 大至全市范围,以至于这数据被放大而且迅速蔓延出去。”
很显然,这个调查的目的是统计“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并不是统计“参与民间借贷的家庭比例”。
由此可见,“浙江永嘉一对夫妻诈骗13亿潜逃被抓,八成债主为当地公务员”这则半真半假的新闻在网上“演化”成了“温州高利贷债主80%是当地公务员”,导致网民们抨击温州政府救助小企业的措施是“救公务员;然后,一些地方报纸对温州银行发布的民间借贷利率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进行了错误的理解;最后,北京某报可能出于替这些措施辩护的动机把这些统计数直接变成了“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参与民间借贷”。
以谣言来辟谣,正如“抱薪救火”,只能适得其反。
这里就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借钱的企业是比较容易查的,那么,放高利贷的这些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首先是9月27日在微博上传出一则消息“浙江永嘉一对夫妻诈骗13亿潜逃被抓,八成债主为当地公务员”。两天后,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的调查指出:《浙江永嘉一对夫妻集资13亿潜逃》是事实,而“八成债主是当地公务员”却并不是事实。
然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这则半真半假的消息很快变成了“温州高利贷债主80%是当地公务员”,导致很多网民据此抨击经济温州市政府救助相关企业的措施是“救公务员自己”。
然后,《华商报》就出现了《温州近9成家庭被指卷入高利贷》的报道。报道引述了下面的数据:“央行温州支行今年7月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规模高达1100亿元。”
一周之后,北京某报记者在《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参与民间借贷》里连上述的数据来源也没提,直接说:“有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此报道末尾特别提到了“9月29日,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多项解决中小企业债务危机问题的措施”和“温总理要求政府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加强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监管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
无论这些报道的动机是不是为出台这些救助措施制造舆论和进行辩护,从客观效果来看,导致的“潜台词”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参与民间借贷的温州家庭比例高达89%,并不是“80%都是公务员”,所以温州市政府采取的救助相关企业的措施并不是“救公务员”,而是救温州多数家庭。
那么,“温州有89%的家庭或个人参与民间借贷市场”是不是事实呢?“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规模高达1100亿元”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在温州网今天的报道《温州回应9成家庭参与民间借贷说法》里,发布此数据的央行温州支行给出了解释:“昨天,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周松山表示,这组数据是一组严重被扭曲的数据,前面有多个定语被去掉了,抽查的仅300份样本,这些家庭是特定监测户。
。。。
“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民间借贷利率进行监测,目前我们有民间借贷特定的监测户,大概有300户,2010年4月份左右,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货 币信贷处通知要求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对当年的民间借贷等情况进行调查,想了解这些纳入监测范围的家庭,其资金是自有资金,还是从其他渠道周转 过来的。”周松山说,该行工作人员向300个有从事民间借贷的监测户发出了300份调查问卷,最后只收回了266份有效问卷,其中显示有89%的家庭是资金出资方。
“这300个家庭本身全部都有民间借贷,事先我们都是掌握的,都是我们民间借贷利率监测调查的家庭,是有特定统计范围的,根本不是针对全市的调查。”周松山说,今年有媒体采访时,工作人员介绍了去年的这次问卷调查,没想到后来一些媒体引用这组数据时,忽略了统计范围和统计对象,不负责任地将其扩 大至全市范围,以至于这数据被放大而且迅速蔓延出去。”
很显然,这个调查的目的是统计“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并不是统计“参与民间借贷的家庭比例”。
由此可见,“浙江永嘉一对夫妻诈骗13亿潜逃被抓,八成债主为当地公务员”这则半真半假的新闻在网上“演化”成了“温州高利贷债主80%是当地公务员”,导致网民们抨击温州政府救助小企业的措施是“救公务员;然后,一些地方报纸对温州银行发布的民间借贷利率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进行了错误的理解;最后,北京某报可能出于替这些措施辩护的动机把这些统计数直接变成了“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参与民间借贷”。
以谣言来辟谣,正如“抱薪救火”,只能适得其反。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