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毛泽东军事策划的三个主要来源

火烧 2010-07-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解析毛泽东军事策划的三大来源,包括战争实践、前人军事思想和唯物辩证法,探讨其在商战中的应用价值,为策划理论提供参考。
      在现今商战日益激烈状况下,策划日渐为人们所重视。“商场如战场”,道出商战与战争二者相通之处。就策划谋略而言,军事常道“兵不厌诈”,商战爱讲“无所不用其极”,策划日显其要,有关策划理论与务实操作书籍亦成“宠儿”,策划理论堂而皇之进入大学讲义。有人还将策划理论分为两派:一为“实战派”,二为“学院派”,其实,二者只是研究重点和方法不同而已,但是,都对策划理论起到了助推作用。策划学和其它科学理论一样,是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这是我们研究毛泽东军事策划的现实理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毛泽东军事谋略的书籍出版了不少,其中影响甚大者当为香港刘济昆先生所著《毛泽东兵法》。1984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李世俊、杨先举、覃家瑞三人合著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据我所知,大概是我国大陆较早将《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结合研究的专著。同时,许多企业家也纷纷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毛泽东军事谋略运用于商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国人谈起毛泽东军事生涯,往往津津乐道其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但是,真正精彩之处还在于策划。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论枪法实在不敢恭维,若论策划却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如果认真拜读毛泽东军事著作,研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军事战争史,就会发现毛泽东军事策划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根据,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并经过战争实践检验的军事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研究策划本源当与军事关系最为密切。毛泽东军事策划理论对指导今天的策划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理论价值。水有源,树有根。研究毛泽东策划理论就有必要寻根探源。依我所见,毛泽东军事策划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战争实践、前人的军事思想和唯物辩证法。

(一)主要来源之一:战争实践

       毛泽东原为一介书生,如何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呢?

       战争实践使然。其较早接触军事是在一九一三年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时,其中的“修身”课即由杨昌济先生任课,当时的课堂笔记就记有关于用兵之道的文字,既有孙子兵法之言,又有杨昌济先生论兵之道,这些可以说是用兵启蒙吧。

      后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著中就学习和掌握战争规律时说道:

    “一切带有原则性的军事规律,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学习它。这是一件事。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论证这些结论,吸取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

      他还说道:“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毛泽东不但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一九二七年,他组织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随后率军去攻打长沙,因形势不利,而且起义队伍又不稳定,遂又集中各路起义队伍于文家市,指出必须改变战略,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发展壮大自己。后移师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从秋收起义到三湾村,期间打了几仗,多为失利,这使得毛泽东不能不深思其中原因。其实,当时队伍中还存有打大中城市思想,而队伍内部人员成分又太复杂,还有各种思想存在,旧军队中的坏习惯还影响着官兵关系等等。

      针对这些情况,毛泽东及时进行总结,对队伍进行了整编。这就是史称的“三湾改编”。

      要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必须实现“党指挥枪”,于是才有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党指挥枪的组织形式,才有了官兵一致、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形成了军队组织管理模式的基本雏形。随即毛泽东又总结了攻打大中城市失利的原因:攻打大中城市,是以卵击石。因为城市是敌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敌人力量强大,红军力量弱小,还不足以与之抗衡。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恰恰可以被利用,使弱小的革命武装力量得以隐势藏形,养精蓄锐,逐步发展壮大。

      经过“三湾改编”,毛泽东将三个团的兵力整编为一个团,仅为一千余人,开上了井冈山。一九二八年春,与朱德率领的也是攻打城市不利,不得不到处转移的部分“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毛泽东打定主意要做“山大王”,而且是革命的“山大王”,明确提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经过十余年不断探索,毛泽东深知,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民的问题处于极重要地位,而其中关键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农民占当时人口的绝大多数,属社会底层,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主要政治力量,应开展土地革命以动员、发动农民积极参加、支持革命武装。

       于是,毛泽东就在井冈山真的做起了“山大王”,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得到土地的农民成立赤卫队。得到土地的农民自然不愿再失去土地,十分拥护自己的“山大王”进行革命战争。就这样,井冈山根据地的广大民众,在毛泽东指挥下,凭险据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O年三年时间,多次粉碎周边军阀的“进剿”、“会剿”。结果是:红军被军阀越“剿”越多,越“剿”大,到一九三O年十月,红军竟然壮大到两个军,约计四万人。其后,毛泽东再接再厉,走下井冈山,扩大地盘,建立了以江西省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蒋介石看到毛泽东的红军地盘日益扩大,如坐针毡,,必欲去之而后快,于是乎,挟蒋冯阎大战得胜之余威,对红军进行“围剿”。从一九三O年十月至一九三四年十月,在四年时间内,前后四次“围剿”根据地,动用了累计约一百一十万众之军队,规模一次大过一次。但是,没料到毛不是“吃素”的,他采取诱敌深入、机动灵活、相机歼敌的打法(毕业于日本军校的蒋先生未曾领教过,有的甚至是闻所未闻),在根据地广大民众支持下,总体动员,全民皆兵,粉碎了蒋的前四次“围剿”,红军歼敌三十二万,根据地扩大到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到三百万,红军人数则达到了三十万,真是战果累累。而蒋介石面对足智多谋的毛泽东这个对手,不得不叹曰:“剿匪之难,甚于大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蒋一开始就轻看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

       通过战争实践,毛泽东深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在抗日战争时挥笔提曰:“兵民乃胜利之本”。其后,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大打人民战争牌,“陷敌人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屡屡得手。解放中国大陆后,他在为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赋诗《八连颂》中豪气十足地慷慨而歌:“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泽东对打仗是很用心思的。因为战争是最现实、最残酷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非经战争实践不足以成为军事指挥家。

       现代商战中一提及策划,有的人就片面大喊“创意”,与人聊起来往往是“脑瓜一拍,计上心头”。其实,创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只能从实践中获得所谓“灵感”,真的别无捷径可言。实际就是要多做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否则,策划创意便会无策可划,无意可创。我认为,研究策划,读一读毛泽东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还是颇有启发意义的。

(二)主要来源之二:向前人学习,古为今用

       毛泽东不但重视实践,也很重视向前人学习,向古人学习,在军事策划谋略方面也可以说是“古为今用”的楷模。毛泽东爱读书天下尽知,他对古代兵法和战例也研读颇具心得,尤其是对《孙子兵法》研读更有见地,可以说是“师古有化”的顶级高手。

       《毛泽东兵法》作者刘济昆先生说道,毛泽东兵法是对军事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如果说《孙子兵法》讲的是“以强胜弱”,那么,毛泽东兵法讲的则是如何“以弱制强”。

     毛泽东在其军事著作中应用了许多前人的军事计谋和战例,既有以弱胜强,也有以强胜弱。他较为推崇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观点,并进而将之引申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强调对机会的把握,要求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知己知彼,以充分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争取胜利的目的。毛泽东在其所著军事著作中引用过诸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后发制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兵不厌诈”、“审时度势”、“以一当十”等用兵计谋,并列举古代典型战例,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吴魏赤壁之战、晋秦淝水之战等等。由此可见,毛泽东既重视研读前人军事理论,又重视研究古代战例,更强调结合实际进行总结,以探讨其中的规律性。

       比如“以一当十”,原意是之一个士兵可以抵做十个士兵,用以形容军队士兵士气高昂,作战勇猛。毛泽东对此做了进一步发挥:“以十当一”。当时,毛泽东所领导的红军还较为弱小,面对强大敌人,只要坚定信心,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作战要以一当十,发挥勇猛顽强,不被强大敌人所吓倒的作战精神;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十当一,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

      毛泽东以其军事实践证明,中国军事策划理论源远流长,先人们所留下的丰富策划遗产需要我们去研究总结和科学地继承,以丰富和发展现代策划学理论,但在这一过程中切忌“师古不化”,而应“师古有化”,已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三)主要来源之三:唯物辩证法

       毛泽东不仅善于“古为今用”,而且还善于“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

       唯物辩证法是从欧洲“进口”而来的“舶来品”,其发明人是卡尔·马克思,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认为它对认识客观世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很有用处,便毫不客气地实行“拿来主义”,并用“实事求是”这一成语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正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利剑,剖开战争表象,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军事理论。毛泽东说道:“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看似矛盾,实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矛盾又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不能或不会有效保存自己,就有被对手消灭之可能;保存自己是为了消灭敌人,只有尽可能消灭敌人,才能更有效地保存和发展自己。

       正是基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基本原则,毛泽东对各种战略战术及策划谋略做了不少的论述,如:战略与战术、运动战与游击战、进攻战与防御战、持久战与速决战、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兵力的分散与集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统一战线与独立自主等,再如:以一当十与以十当一、寸土必争与寸土不争、进攻与退让、诱敌深入与长驱直入、穷寇勿追与乘胜追击等等。正是在这一基本原则上,毛泽东在中国的军事大舞台上,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演绎出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的、令人叹为观止战争活剧!

       最能证明毛泽东军事策划成就的扛鼎之作当推《论持久战》,它可作为经典策划教科书和“策划书”的文案范例。这篇军事著作发表于一九三八年五月,当时正值抗战初期,毛泽东对抗战应是持久战作了详尽论述,对每个战略阶段应采取的战略战术进行了策划式论述。此后的八年抗战史及其结局充分验证了《论持久战》的英明与正确,里面闪耀着唯物辩证法智慧的光芒!抗战初期,毛泽东的老对手蒋介石了解到这篇著作的内容后,也不得不接受持久战的观点,并据此提出了“以时间换空间,集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战看法,并由其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将《论持久战》作为抗战必读之书。

        毛泽东运唯物辩证法来研究军事规律,指导战争实践,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是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不愧为是“拿来主义”的榜样和“洋为中用”以及“推陈出新”的身体力行者了。

        毛泽东军事策划之源表明,军事策划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应该善于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去把握其规律性,学习和掌握古今中外适合于自己特有情况的规律性的东西,从实际出发认识和解决问题。

http://h.uang339.blog.163.com/blog/static/378065852008112611157929/

 (注)此文发表于《中国策划》2001年第4—5期,题目略作修改。

                修改于2008.12.2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