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村探求】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八
【前南峪村探求】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八
因为对前南峪村“绿色”致富路的好感,产生了探求它发展过程的想法。经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大体上了解了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怎么来的。下面再来看看《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怎么来的?》中的那一段话——
说起前南峪村,不能不说是太行山区的一个奇迹。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最高指示的号令下,全国“农业学大寨”之风愈刮愈猛。前南峪村与山西接壤,大寨开山造田的炮声隐约可闻。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前南峪人,也曾虔诚地汇入去大寨取经求宝的滚滚潮流,回来后在山坡上放炮崩山造梯田。但全村男女老少忙了一个冬春造出的十几亩梯田,其产量低得仅够来年的种籽。最可怕的是,1963夏天的一场七天七夜的大雨,引发的特大山洪,不仅冲毁了前南峪村几百亩河滩薄地,冲毁了山间辛苦建造的小块梯田,连山坡上祖先留下的几千棵有百岁树龄的板栗树也有半数被连根拔起。睹此惨状,前南峪人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惊世骇俗的决定,坚决不再炸山石造梯田了,换言之,不学大寨了!他们要植树造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688b70100dw4r.html)
前面已经说了,“农业学大寨”是1964年才开始的,作者“四冠三戴”,让前南峪村1963年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惊世骇俗的决定——不学大寨了!”显得格外可笑。但是,其中最需要说清楚的还是文中对“大寨精神”的歪曲。按它的说法,好像“大寨精神”就是“炸山石造梯田”了。
什么是“大寨精神”?1964年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周总理和陈永贵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后,在他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慎重宣布:“我想举个典型例子,它是一个依靠自力更生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
大寨,是北方一个土石山区的穷山庄,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穷山恶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加工改造耕地为中心,综合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了农业生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艰巨的农田建设。把过去的4900块土地连成了2900块,并且都建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他们的粮食亩产量,1952年为237斤,1962年增加到774斤,1963年虽然遭到特大的洪水灾害,但仍然保持在700斤以上。
大寨大队进行了这么多的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发展这样快,完全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他们正确地处理了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他们只向国家借过一次钱,第二年就归还了。从1953年到1963年的十年中,这个大队在逐步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向国家总共交售了1758000斤粮食,每户每年平均交售2000斤。”
周总理还对大寨精神作了精辟的概括:“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把“大寨精神”歪曲为就是“炸山石造梯田”是非常无聊的,关于学大寨究竟学什么的问题,在中发[1970] 70号文件《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关于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报告》中已经讲得很清楚:
明确了学大寨学什么:就是要学习大寨大队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一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一句话,就是要象大寨党支部那样,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这是大寨经验中根本的东西,第一位的东西。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广大群众掌握了毛泽东思想,就有了方向,有了干劲,有了办法, 就可以人变、地变、产量变,就能够排山倒海。至于大寨在经营管理、生产技术方面的一些具体办法,那是第二位的东西,决不能不顾自己的条件,照抄照搬。
可见,前南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誓根治这穷山恶水,制定了20年的发展规划:5年绿化,6年造地,3年治水,7年高标准治理经济沟,进行长达30多年的治山会战。从1963年开始至1977年,共修滩造地420亩,8300亩荒山全部栽上了树,打机井35眼,还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使310亩“望天收”岗坡变成了水浇地。这些本身就是“大寨精神”的体现,实际上他们也是“农业学大寨”治山造林的典型。把前南峪村的奇迹归为“不学大寨”的产物,不仅亏理,而且亏心。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