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村探求】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前南峪村通过植树造林实现生态绿化,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展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典范。
【前南峪村探求】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河北邢台有个前南峪村。前南峪村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所在地。从1963年起,山场绿化工程成为前南峪村不变的规划。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昔日的8300亩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目前,全村10条大沟全部建成了高标准的生态经济沟,栽种各种果树23.84棵,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每年果品收入36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2700多元。
在全国劳模郭成志的带领下,前南峪山林绿了,钱袋子鼓了,村庄更漂亮了。村里投资150万元建起了文化广场,投资120万元建成了文化大院,购置了100多种文体器材和3000多册图书,组建了村秧歌队、武术队、鼓乐队,投资500多万元实现了道路硬化、街道净化、村庄绿化。露天厕所改成了冲水厕所,家庭垃圾实行袋装化管理,定点存放,定时清理。如今的前南峪村民主制度健全,村务管理规范,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风正、民风淳,多年来全村没有一例刑事案件,无一人上访告状。
1995年,前南峪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生态学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并成为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百家农村生态旅游示范园”。
看了这个介绍,对这个前南峪村顿生好感。之所以顿生好感,首先是因为它的“绿”,它不仅有自然生态的“绿”,社会生态环境也“绿”得可爱。再就是它的“富”,它的“富”好像与南街村、华西村以工致富的路子有些不同,与一些地方卖地致富更不一样;它走的“绿色”致富的路,或许对解决三农问题国有现实意义。有了这样的好感,便产生了探求它发展过程的想法。于是在网上搜索,一个标题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怎么来的?》的文章被最先打开,转贴如下: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怎么来的?(2009-06-12 21:22: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688b70100dw4r.html)
最早知道邢台,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邢台大地震。五十年弹指一挥间,邢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邢台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如开元寺,如汉植牡丹等,我们也造访了幽静美丽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的英谈古村落,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的前南峪村。
说起前南峪村,不能不说是太行山区的一个奇迹。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最高指示的号令下,全国“农业学大寨”之风愈刮愈猛。前南峪村与山西接壤,大寨开山造田的炮声隐约可闻。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前南峪人,也曾虔诚地汇入去大寨取经求宝的滚滚潮流,回来后在山坡上放炮崩山造梯田。但全村男女老少忙了一个冬春造出的十几亩梯田,其产量低得仅够来年的种籽。最可怕的是,1963夏天的一场七天七夜的大雨,引发的特大山洪,不仅冲毁了前南峪村几百亩河滩薄地,冲毁了山间辛苦建造的小块梯田,连山坡上祖先留下的几千棵有百岁树龄的板栗树也有半数被连根拔起。睹此惨状,前南峪人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惊世骇俗的决定,坚决不再炸山石造梯田了,换言之,不学大寨了!他们要植树造林!
前南峪人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铁下心来植树造林。一支在村里流传的歌谣唱道:“不管东西南北风,绿化山头不放松。老的头白山不绿,治山路上有后生!”有的干部因与上头顶着干,被撤了职,村里人自然而然地把他一家养起来。新的干部上任了,他还要造林!前南峪村就是靠着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进行了一场悲壮的绿化山区改造家园也重塑自身命运的“战争”。
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十三年过去,1996年,一场特大暴雨再次袭来时,漫山遍野的果树尽情地吸吮着充沛的雨水,山沟里奔泻的不再是黄水浊浪,而是潺潺绿水。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历经三十多年的植物造林,共栽植各类果树二十多万株,森林覆盖率高达九成。前南峪人,用自己的远见卓识,用勤劳的双手,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太行山区最璀璨的明珠。今天,当我们来到这儿,看到满目苍翠,满山遍野的栗子树正逢花期,粉白的穗花扑入眼帘,一如轻雾弥漫,清芬扑鼻。秋天再来,这儿肯定是果实累累,果香四溢!
原以为看了这个帖子,就能够了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怎么来的”了。但是看过之后,还多出一些疑惑。按文章的意思,前南峪村的“绿”是与“农业学大寨”斗出来的,是像小岗村那样“与上头顶着干”干出来的。但是文章中时间有些不对头。文中说前南峪村是在“1963夏天的一场七天七夜的大雨”后“痛定思痛,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惊世骇俗的决定------不学大寨了,要植树造林!” 可是那时候“农业学大寨”还没有“出生”啊!
这个作者难道不知道,1963年夏天袭击前南峪村的这场狂下了7天7夜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也袭击了大寨。虎头山的7条山沟浊浪滔滔,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洪水摧垮道路和堤坝,马上就可收割的作物一片片地倒下了。当时统计的数据是,全村近800多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亩也几近于绝收;全村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80户人家,78户无家可归。随后重建过程中,大寨村对全体社员宣布:大灾之年,不要救济物资、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还要做到粮食亩产不少、群众口粮不少、上交国家公粮不少,当时称为“三不要”和“三不少”。陈永贵同志鼓励村民,“有我们一把镢头两只手,一根扁担俩箩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战胜穷山恶水,一定能战胜自然灾害。”
那一年,大寨人正是因为兑现了“三不要”和“三不少”,创造了奇迹,才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毛主席才在1964年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前南峪村怎么可能在1963年就“痛定思痛,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惊世骇俗的决定------不学大寨了”呢? 还有,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小岗村开始分田单干,一场涉及亿万农民的分田分山分集体运动轰轰烈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前南峪村的集体资源又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
有了这些疑惑,所以更有了对前南峪村进行探求的兴趣。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也许隐藏着中国农业的希望。
河北邢台有个前南峪村。前南峪村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所在地。从1963年起,山场绿化工程成为前南峪村不变的规划。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昔日的8300亩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目前,全村10条大沟全部建成了高标准的生态经济沟,栽种各种果树23.84棵,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每年果品收入36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2700多元。
在全国劳模郭成志的带领下,前南峪山林绿了,钱袋子鼓了,村庄更漂亮了。村里投资150万元建起了文化广场,投资120万元建成了文化大院,购置了100多种文体器材和3000多册图书,组建了村秧歌队、武术队、鼓乐队,投资500多万元实现了道路硬化、街道净化、村庄绿化。露天厕所改成了冲水厕所,家庭垃圾实行袋装化管理,定点存放,定时清理。如今的前南峪村民主制度健全,村务管理规范,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风正、民风淳,多年来全村没有一例刑事案件,无一人上访告状。
1995年,前南峪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生态学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并成为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百家农村生态旅游示范园”。
看了这个介绍,对这个前南峪村顿生好感。之所以顿生好感,首先是因为它的“绿”,它不仅有自然生态的“绿”,社会生态环境也“绿”得可爱。再就是它的“富”,它的“富”好像与南街村、华西村以工致富的路子有些不同,与一些地方卖地致富更不一样;它走的“绿色”致富的路,或许对解决三农问题国有现实意义。有了这样的好感,便产生了探求它发展过程的想法。于是在网上搜索,一个标题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怎么来的?》的文章被最先打开,转贴如下: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怎么来的?(2009-06-12 21:22: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688b70100dw4r.html)
最早知道邢台,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邢台大地震。五十年弹指一挥间,邢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邢台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如开元寺,如汉植牡丹等,我们也造访了幽静美丽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的英谈古村落,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的前南峪村。
说起前南峪村,不能不说是太行山区的一个奇迹。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最高指示的号令下,全国“农业学大寨”之风愈刮愈猛。前南峪村与山西接壤,大寨开山造田的炮声隐约可闻。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前南峪人,也曾虔诚地汇入去大寨取经求宝的滚滚潮流,回来后在山坡上放炮崩山造梯田。但全村男女老少忙了一个冬春造出的十几亩梯田,其产量低得仅够来年的种籽。最可怕的是,1963夏天的一场七天七夜的大雨,引发的特大山洪,不仅冲毁了前南峪村几百亩河滩薄地,冲毁了山间辛苦建造的小块梯田,连山坡上祖先留下的几千棵有百岁树龄的板栗树也有半数被连根拔起。睹此惨状,前南峪人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惊世骇俗的决定,坚决不再炸山石造梯田了,换言之,不学大寨了!他们要植树造林!
前南峪人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铁下心来植树造林。一支在村里流传的歌谣唱道:“不管东西南北风,绿化山头不放松。老的头白山不绿,治山路上有后生!”有的干部因与上头顶着干,被撤了职,村里人自然而然地把他一家养起来。新的干部上任了,他还要造林!前南峪村就是靠着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进行了一场悲壮的绿化山区改造家园也重塑自身命运的“战争”。
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十三年过去,1996年,一场特大暴雨再次袭来时,漫山遍野的果树尽情地吸吮着充沛的雨水,山沟里奔泻的不再是黄水浊浪,而是潺潺绿水。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历经三十多年的植物造林,共栽植各类果树二十多万株,森林覆盖率高达九成。前南峪人,用自己的远见卓识,用勤劳的双手,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太行山区最璀璨的明珠。今天,当我们来到这儿,看到满目苍翠,满山遍野的栗子树正逢花期,粉白的穗花扑入眼帘,一如轻雾弥漫,清芬扑鼻。秋天再来,这儿肯定是果实累累,果香四溢!
原以为看了这个帖子,就能够了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怎么来的”了。但是看过之后,还多出一些疑惑。按文章的意思,前南峪村的“绿”是与“农业学大寨”斗出来的,是像小岗村那样“与上头顶着干”干出来的。但是文章中时间有些不对头。文中说前南峪村是在“1963夏天的一场七天七夜的大雨”后“痛定思痛,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惊世骇俗的决定------不学大寨了,要植树造林!” 可是那时候“农业学大寨”还没有“出生”啊!
这个作者难道不知道,1963年夏天袭击前南峪村的这场狂下了7天7夜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也袭击了大寨。虎头山的7条山沟浊浪滔滔,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洪水摧垮道路和堤坝,马上就可收割的作物一片片地倒下了。当时统计的数据是,全村近800多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亩也几近于绝收;全村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80户人家,78户无家可归。随后重建过程中,大寨村对全体社员宣布:大灾之年,不要救济物资、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还要做到粮食亩产不少、群众口粮不少、上交国家公粮不少,当时称为“三不要”和“三不少”。陈永贵同志鼓励村民,“有我们一把镢头两只手,一根扁担俩箩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战胜穷山恶水,一定能战胜自然灾害。”
那一年,大寨人正是因为兑现了“三不要”和“三不少”,创造了奇迹,才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毛主席才在1964年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前南峪村怎么可能在1963年就“痛定思痛,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惊世骇俗的决定------不学大寨了”呢? 还有,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小岗村开始分田单干,一场涉及亿万农民的分田分山分集体运动轰轰烈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前南峪村的集体资源又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
有了这些疑惑,所以更有了对前南峪村进行探求的兴趣。在那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也许隐藏着中国农业的希望。
很赞哦! (1029)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