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农民关注电视,电视是否关注农民?

火烧 2006-10-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农民对电视的高度关注,以及电视是否真正满足农民文化需求。通过多地调查数据显示,看电视是农民主要娱乐方式,但农村文化发展仍面临内容陈旧、投入不足等问题。

 农民关注电视,电视是否关注农民?
  
      卜贺 洪济龙
    
      光明观察:2006-10-16 

      由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文化报联合主办的“关注农民文化需求”调查显示,看电视是农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在各种文化娱乐形式中,约93.81%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看电视”。

      这是一个全国平均的数字,如果具体到陕西某些边远的农村,这个百分比可能更高。

      我们在紫阳县向阳镇贾坪村做了调查问卷,在发放的55份问卷中,在“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哪些”的选项中:有54人选择看电视,有41人选择看电影,有34人选择看影碟。在商洛市丹凤县保定村所发放的49份调查问卷显示:有48人选择看电视,有43人选择看电影,选择看影碟的也达19人之多;在延安市安塞县高桥乡刘坪村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发放的50份问卷中,有48人选择看电视,有6人选择看电影,有9人选择看影碟,而这其中25人——整整一半——每月用于文化的消费低于5元钱,这点钱说白了就是电视机的电费钱。

       “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前提:首先要弄清他们都有哪些文化需求,然后才能做到量体裁衣。因此,了解当前农民的文化生活现状,掌握农民的审美趣味,把握农村文化发展的趋向是建设、乃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基本前提。否则,无论你是送戏下乡,送书下乡,还是电影下乡,很容易变成走过场。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电影管理站站长徐舞对我说,近年来安塞大力推行“2131” 工程(谓在21世纪,全国保证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安塞县有211个行政村,按一村一月一场算,一年下来,他们总共得放2532场。为了完成场次任务,他们几乎天天下乡,但就放映效果来看并不理想。

      在徐舞看来:一方面,16毫米的电影放映信号质量差,声音含混,图像模糊,还不如家里的电视机清晰,另一方面——从内容来说,也显陈旧。一些农民则挖苦道:怕是城里人看剩下的片子,拿到乡下来哄农民。

      据曾和徐舞一起下乡的文化局副局长谢妮娅说:那次在化子坪镇洞湾村放映《疑案忠魂》,电影放了一小半,人就走了一大半;另一次在建华镇窑湾村放《红伶奇缘》,放到最后,场子里剩下三个人,一个支部书记,一个中年妇女怀抱一个熟睡的孩子。

      农民们为什么会拒绝政府的一番好意,说白了,是因为那些电影同农民的生活拉开了太大的距离。按照村里人的习惯,平常在家看电视的时候,这个频道的节目不好,他们便换成另一个频道;而电影不好却换不成,他们便只好一走了之。

      这些年,电视机和VCD将农民们的胃口吊高了,他们变得挑剔了,连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也不例外。比如我所去过的陕南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贾坪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700元,但该村家家房顶上都架着“铁锅”,电视接收到的频道达48个。

      事实上,诚如《中国文化报》的调查结果:影视——特别是电视,已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民主要的文化生活。

      特别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文化生活除了电视以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安塞县这次被选定为数字化电视的试点县,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佳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年来,电视方面没有多少优秀作品适合农民。

      在安塞县高桥乡刘坪村接受调查的50个人中,有28人喜欢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贾坪村所作的调查问卷中,喜欢城市题材影视作品人数最终统计结果竟然是0% ;在商洛市丹凤县商镇保定村接受调查的49个人中,有48人喜欢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

      现实中,即便是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也未必能合农民的心意。比如紫阳的一个村干部便对我说:前段时间播放了电视连续剧《刘老根》,讲的是一个农民带头致富的故事。老张,你去的地方多,你给我说说,现实当中,究竟有多少农民过上了电视剧里所描绘的幸福生活。

      陕西电视台的《村里村外》在这里非常受欢迎。一个老农对我说,这个栏目实现了它的宗旨:“‘服务生产,把脉市场,关注民生,聚焦三农’,真是农民的贴心人。”他说他们老哥几个还喜欢看《秦之声》。年轻人喜欢看《都市碎戏》,说是这个节目讲的“故事”离他们的生活不远。有相当一批人——特别是在农村中有见识有威望的一批中轻年,喜欢看《今日点击》——据他们说,这个节目主持正义,“过瘾”、“解气”。但他们抱怨说:“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不好,不是影响他们做饭,便是影响他们的睡觉。” 另外他们还喜欢看陕台的电影频道,但就目前所放的电影来说,没有多少反映农民的现实生活。

      从电视播放的节目总的说来,让农民们喜闻乐见的节目还是凤毛麟角,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好让城里人认为的时尚“牵着鼻子走”。对于农村的那些未成年人,这种“牵引”常常让他们晕头转向。

      丹凤县商镇保定村的周丹红是大峪中学初一的学生,放了学就泡在电视机前。他说他崇拜张惠妹、刘德华、喜欢李宇春、周笔畅、雪村……更喜欢周润发、周星施,还有成龙,对于这些影视歌星的最新动向,丹红可说是了如指掌。但当我问他学习成绩时,小丹红一脸通红,不言不语。

      “不咋相!”娃他爸喜欢直来直去。

      丹红家里有台影碟机,经常会有一帮小伙伴们围在他家看影碟。丹红存了100多张影碟,电影方面全是港台片,恐怖片如:《凶屋幽灵》、《鬼话成真》、《人鬼双响炮》、《关人鬼话》;武打片如《斗神》、《黑猫》、《天作怪》、《警察故事》。唯一的一部国产片是《大腕》。歌曲方面有:“老鼠爱大米”、“东北人不是黑社会”、“吻别”、“机器猫”等。

      在一些人看来,影视的都市化是大势所趋。而正是“都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消解,造成了农村文化的萎缩现象”——安康市群艺馆馆长吕农对此曾作如是观。

      到2003年底,在我国共开办的1800多套广播节目、2200多套电视节目中,电视开办专业对农频道仅有山东、吉林两家,广播只有陕西、山东两家。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15、6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仅为4%。

      在我们走过的许多地方,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莫过于要求看到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的影视作品。

      在紫阳县文化旅游局局长胡培德看来:给农民提供的影视作品不应该脱离农村农民生活的实际。目前大众媒体忽视了这样一个市场。农村农民的生活与现代都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日常能看到的电影电视与其生活格格不入(比如“超女”,比如某些愈演愈邪乎的综艺节目)。要多反映一些符合农村生活、迎合农民的口味的文化文艺作品。

      我们的影视人不能永远让农民扮演旁观者,应该积极描述他们的情感、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将这个问题上升到“尊重农民们的文化权益”这个高度上来认识。特别作为当前农民提供“主食”的电视人,既要尊重农民们选择的权力,更要给他们提供选择的余地——多创作出一些让他们喜欢的农村题材的电视作品,从而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农民如此“关注电视”,电视能否“关注农民”?

      至少,这在目前还是一个问题。

      卜贺(张新生)陕西省艺术研究所  研究员

      洪济龙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   研究馆员

      2006/10/16

      说明:我们承担文化部“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的课题之后,前后三个月,足迹遍及三秦大地,先后发放调查问卷600余份,已写成20000余字的调查报告。此为这次调查的意外收获——一个副产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