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和独立的人格
中庸和独立的人格
当中庸之道成为过去,所表达的现实是“中庸”已经被人为的故意所曲解了。
比如,有反封建者常将其视为封建思想,有崇尚西方文化者将其认作弱者的自欺,甚至有革命者把它当成禁锢的锁链。
很可惜,这都是曲解,都是对中庸的误读。
中庸是什么?
中庸是一种有所作为的立场,中庸是一种客观和包容的心态,中庸是一种悟的境界,中庸是一种求真求实的人生观。
最重要的,中庸是一种追求正确的手段,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
首先我们应当知道,中庸的“中”,是两端的中间,是中心,是过程,是理想面对现实的态度;中庸的“庸”通“用”,是事实,是实际,是为达到理想目的而采取的行为。
这是不是有点毛泽东所说“实事求是”的意思?的确如此。用中庸思想指导的实际行动,就是实事求是的意思。不但是实事求是,还有执两端找中间的一分为二,还有辩证法。
是否反对中庸,中庸是否被反对,不是最最主要的,而能不能理解中庸才是重点。因为无论是否反对中庸,经过几千年的传统的沉积,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中庸已经不可避免、无处不在于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而不理解中庸的中庸,反中庸的庸,或没有两端不看事实的被阉割过的庸,才是最不可堪的,将直接导致一个民族的自信心的丢掉,导致生存的条件丧失。
中庸是什么样子,而反中庸的中庸或被阉割过的中庸,又是什么样子?
举个例子说吧。
中国古代封建文人有一句话,叫做“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庸思想还是极端思想?是不中庸还是伪中庸?首先要找到这件事的两端,我们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是,作为拿着国家薪俸的官员,有其固定的职责,即文官的责任是谏,武将的责任是战。
这比较好理解,我们可以参照我们的人民警察,当枪战发生时不能往人群里钻或逃跑(当然外国警察更不允许),或参照人民子弟兵,不能只知道唱我也想家或者老是问为了谁啊为了谁(当然雇佣兵更不能);还可以参照某些公务人员,不应当做一点份内的事就只想着得到额外报酬。职责所在,没什么可说的。
第二层意思是责任所溯及的问题,对谁的责任?官员是对代表最高权力的君主负责,还是对现有国家制度下的法理负责?前者代表服从最高决策,死谏和死战从何说起?所以只有后者才有可能成为前提,即当最高决策与国家法理有冲突,才会出现文武官员死谏和死战的选择。换句话说,官员的责任是对国家的法理负责。
当然,据此推理,如果一个国家宪法规定官员是人民的公仆,那公仆就应当最终对人民负责。
第三层意思,认识是一回事,责任心是另一回事,在其位谋其政。“文死谏,武死战”表明了一种思想和人格不依附于权力的独立性。只有官员具备了这种独立性,才会有各官员在尽职前提下取得整个集团之间权力制衡的国家制度。
不用再多说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 “文死谏,武死战”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官员的职责,这件事情的两端是“文考虑该谏,不该谏”或“武考虑该战,不该战”,而这两种考虑,不管是出于明哲保身还是出卖或其他目的,都是不尽职的表现,都是极端的非中庸。
对责任的忠诚,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的一部分真义。遗憾的是,一千年以来,经过了不中庸和伪中庸们过手的中国历史,这句话的面目已经全非。
这两种非中庸的极端,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第一个极端是“反中庸的中庸”思想。自晋以来,肩负责任的官员们一度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成为什么也不干理由,终以清谈误国。至唐之后佛学盛行,于是宋的假儒们偷窃佛教的学说,将佛学的心性概念化,教人轻视事功。
且不说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化,以及给女人缠脚这样的混账事,只看从程朱理学,无益于社稷生民,无功于疆场的空谈心性而丧国开始,经过明前期反思后期又沦落的反复过程,到清代将君为臣纲等极端的纲常发挥成极致的封建,于是天理湮灭,法理不存。于是有了官大一级压死人,国家成为由多数唯唯诺诺的奴才管理的机器,不再有权力的制衡和官员的责任,政府成为对内压榨百姓对外苟且偷安的盗贼。早已不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单就治国思想来说,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大踏步后退。
另一个极端,是将这句话的中庸思想进行阉割,其伎俩也并不高明。微言大义的目的是大义,如果将“微言大义”的“大义”进行“微言”呢?奇特的一幕出现了:“文以文乱法,武以武犯禁”。
是制度一定有漏洞,但需要的是弥补完善,不是简单的否定。个别的行为能够以偏概全吗?责任呢?权力制衡呢?没有了文死谏和武死战,官员没有了责任的归属,只剩下夹杂私利的权谋和机巧,法理和大义只能沦为清谈的内容,成为一句没有着落的空话。
从秦桧到李鸿章,都这种经过阉割的伪中庸的思想应用到极致后出现的代表人物,林立排满了权贵卖国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宋元明清,逐渐成为半奴隶社会。多才多艺精忠报国的儒家,最终成了手无缚鸡之力、只求做人上人、明哲保身的腐儒和犬儒。
反封建是必须的,但反封建不是割裂历史。否定过去很简单,但没有了历史这面镜子,今天怎么办?永远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堂而皇之的东西中我们看不到责任感。因为封建一个词概括不了历史,历史是按照自然走来的,自然,本来的样子,客观规律。
没有人想搞封建复辟,但封建常常不就这样复辟了?一切都可以说成封建,因为人有未知,所作所为就不能完全正确,也因此有未知的科学也难免出错,虽然我们常把科学做为反封建的武器,但它还真是不能代替大义。
中庸不是封建,更不是迷信。事实上是中庸保持了中国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至少二千多年一枝独秀的文明。直到伪中庸和反中庸成为主流。
极端占据主流是我们这个产生过中庸思想的民族的悲哀。当然,无论哪个极端占据主流,真正的中庸思想也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这是我们今天还能够谈论中庸的原因。
比如产生于清代的我们耳熟能详的《红楼梦》:一方面,作者将热心功名者称为“禄蠹”和“国贼禄鬼”, 是一种不仕清的立场其背后的思想是民族主义,而不仅仅象陶渊明对政治现实不满;而同时,“无材补天”的亡国惭恨贯穿整个作品。这是对真正中庸之道追求而不果的矛盾,是一部表现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的追求思想的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区别。于是有了清人先禁其书,后于1744年,亦即明亡一百年开始对《石头记》进行“披阅增删”的故事,于是红楼才有了众多的版本,于是根据不同版本改编的影视剧有了八七版红楼的经典和至今的无数唾弃声中的垃圾版本的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奸和厚黑精英辈出,也是拜伪中庸和反中庸们所赐。君不见今天的中国,正是这些把持着权力的,恢复了官场现形记的官僚们又在表演;正是这些的,主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为虎作伥的厚黑学文人,把持着主流的意识形态。
这些没有独立人格的精英和官僚,不能称作中国传统的“儒”或现代所称的“知识分子”,正是他们的没有责任感,使得国家政权与民众对立,正是这种精英使精英成为完全的贬义词语。
从历史上看,在盛世的外表下从来都是暗流汹涌。当大多数人失去了发言权,当分配方式不停加大着贫富差距,当资本博弈的时代一个国家被外资控制,当文化竞争中抛弃了传统,内忧外患齐至也就不远了。
我们的希望在于将精英和官僚的伪中庸、不中庸置于大多数劳动者的中庸监督之下。
当然,还在于将西化的、抛弃传统的教育扶正,将中庸的、实事求是的、独立的人格给予我们的下一代。
(新浪,与子同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