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住了农民工,却忘了工人!
曾经让无数人魂牵梦萦的红色品牌——工人,现在仿佛成了中国改革阵痛的承担者。现在三农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给予几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以致富政策,帮助他们致富,不无战略眼光,毕竟中国还是农业人口比例大。有了农民这块稳定的基石,国家的稳固就有了一个牢固基础。可是,在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出台的同时,不应该忘记那些拿着微薄工资,过着饿不死,富不了,在生产一线辛劳的工人,工人是国家基础的另一个基础,只有工人农民这两个庞大的社会基础牢固了,国家的的从基础才会真正的牢固。
我们国家从80年代左右。在重视文凭,不重视能力的影响下,人人努力学习要文凭取得文凭就不当工人,当管理者。坐办公室,工资高待遇好,工作即轻松又舒服,社会地位也高。逐渐人人不愿当工人,更没人愿意学技术当工人。工作三、四十年工人的工资,还不如工作三年研究生基本工资高。连退休后的待遇也差距那么大。工人退休金只相当于干部的三分之二。制定政策的都是政府领导,政策往自己这里倾斜。做技术工人收入低、地位低,很多技术工人拿到的工资还不够养活一家人,还有工伤的危险,在私企更惨,连社保、医保都没的。
现在不说只在在私人企业,就是在国家控股的企业,曾经有主人翁之称的工人的话语权已经所剩无几。企业的一次次的改革,其实成了一次次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企业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正常收入,光明正大的收入已经是工人的几倍、几十倍,这还不包括那些灰色收入、隐形收入和黑色收入。目前的企业,干部享有绝对的人事权和财权,所以,他们就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将生产全部压给工人,让工人只有干活的权利和受处罚的权利,而无其他权利,现在在生产现场几乎看不到所谓的“官员”,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因个人的喜好,因人设岗而不是因岗设人,所以,许多企业办公楼越建越大,还是不够用。而生产一线的工人却是越来越少,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企业的改革是干部越改越多,管理人员数量无限膨胀,而这些干部这些管理人员要享受相应的报酬,于是,在一线累着的工人们成为他们盘剥的对象,因为,一线的工人只有干活的权利而无任何话语权利。
现在工人比农民困难,农民尚且有土地至少可以维持生计,而工人什么也没有,成了完完全全的无产阶级。
每年年底,农民工不论挣钱多少,都高高兴兴的回家过他的衣食无忧的春节,城市的一切和他们是没有关系的,只是他劳务的一个工厂,工厂不景气,他可以换一个。城市户口的工人呢?他们就生存在这里,好坏都要与之共生存,到了年底还要盘算如何还明年的住房贷款。一般一还就是几十年。刚退休,刚好还完贷款。房子住了三代人,也就70年了,70年后呢?房子还是不是自己的都很难说。
一个国家,要有健康向上的发展,那么就一定得有坚强夯实的基础。基础不稳,多漂亮的建筑都会崩塌。一个国家的基础是什么?工业和农业!主导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谁?是工人和农民!没有忘记农民让农民富起来、雄起来,这是好事,但是,就像一个下岗工人写的帖子里说的那样:电视新闻里常常提到农
产业工人,他们是否被遗忘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