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农村集体经济的新生

火烧 2009-11-29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成都三河街道探索集体经济新生形式,通过产权重组与集体化经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增收。文章分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集体经济的创新路径与现实意义。

    成都三河街道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找到了集体经济的新生形式:其一是把集体产权重新还原为“完全所有权”,从而使集体经济重新成为农村独立存在的经济形式;其二是把农民的个人产权重新组合为集体产权,从而形成由“个人所有权”组成“共同所有权”的这种新型集体经济。

  自农村改革以来,特别是普遍实行“大包干”分户承包经营以后,农村集体经济在形式上尽管没有退出农业经营,但除了作为发包方权利存在的土地所有权之外,农村的财产形式和经济组织在实质上已经没有多少集体经济的份额。我们当然应当承认这种以小农为主的农村经济格局的历史进步性。然而,当历史进入21世纪,当小农格局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效用随之衰减后,一种很无奈的现象出现了:种田是大多数农民的主业,但在小农格局下单靠种田难以让农民普遍致富;让广大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期望落在了农业现代化上,但小农经济格局的土地“细碎化”无法与之衔接……而新都区三河街道通过积极创新,找到了集体经济的新生形式,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城市化进程

  要求集体经济新生

  四川大学经济学教授陈永正认为,在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压力下,土地规模经营将成为我国农村经营方式的主流,加速推进的新型城市化将促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形成。“人往哪里去?”尽管经济学上的“刘易斯模型”肯定工业的不断扩张可以吸纳无限供给的农村劳动力,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它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无限市场假定,即因吸收农村劳动力而不断扩张的工业规模所形成的产品供给总有与之匹配的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支撑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形成了“从内地到沿海”这种东、西部大范围、长时间涌动的“民工潮”。但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欧美市场萎缩,就显示了我国以外贸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也表明主要依靠沿海制造业支撑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自我吸收。事实上,在成都,农村富余劳动力有44%是在本乡镇和县内其他乡镇实现转移的,也有在本县内实现转移的,有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实现转移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区域自我吸收与简单向大城市转移的本质区别,是必然存在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停留在乡村,需要在乡镇范围安排转移就业。而此时,传统的“双层经营模式”实质上不过是集体作为所有权主体与农户作为经营权主体的复合结构,在市场经营意义上并不存在单独的集体经济。因此,在“双层经营模式”的更新和小农格局的替代意义上,集体经济作为独立的经济形式必然重新登上农村经济舞台,充当在乡镇范围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角色。这就要求必须创新集体经济的形式,从财产形式到经营形式使集体经济获得新生,使之成为能够提供出就业岗位并且形成稳定收入的经营性载体,从而使在乡镇范围转移就业的农民能够安居乐业。

  创新集体经济形式

  的“样本”

  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边缘的新都区三河街道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找到了集体经济的新生形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群众增收问题。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三河街道以市场为主导,积极抓好经济组织的建立和管理,不断完善资产经营管理制度,明确资产隶属关系和各项职责,引入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实施统一经营管理,确保集体和个人资产保值和增值;通过不断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分配原则和方式,保证集体和个人权益受到保护,增加财产性收入。通过市场化运作,组建了互助四方旺铺股份合作社、兴发股份合作社、民兴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经济组织,目前很好地实现了资产的增值保值,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的财产性收入,同时,也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有益的实践。

  □赋予“完全所有权”

  三河街道在创新集体经济形式上,有两个创新,其中之一便是把集体产权重新还原为“完全所有权”,从而使集体经济重新成为农村独立存在的经济形式。社区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其对集体财产权益的享有,主要是通过对该集体产权股份投资的收益分配来实现,而不需要通过承包形式。

  据三河街道党工委书记包世福介绍,这种把集体产权重新还原为“完全所有权”,创新集体经济形式的做法,在新都区,在三河街道已经成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型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比如,龙伏社区和长龙社区,一个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指标,一个出69.5亩土地,与成都厚诚物流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兴发股份合作社(即三河包装服务中心)的过程中,社区集体所提供的就是具有完整产权的投资品。也正是这样的创新形式,促成了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活,不但使2个社区前5年每年至少可获得6000元/亩、共41.7万元的收益,而且解决了当地500个农民的就业。还有如回龙社区,将社区活动中心中的1100平方米作为集体资产,通过统一招租的形式,设立放心商店、幼儿园、餐馆、美发店等,也是这样的赋予集体财产“完全所有权”的创新集体经济形势,等等。

  □组成“共同所有权”

  三河街道在创新集体经济形式上的另一个创新,就是把农民的个人产权重新组合为集体产权,从而形成由“个人所有权”组成“共同所有权”的这种新型集体经济。包世福介绍,三河街道处在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区域,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住进集中居住区之后,作为安置条件都配置有一定面积的铺面。但是,这些铺面是按面积分配给村民的,每家每户的面积都不一样,零零星星的铺面长期空置无人租用。怎么办?这么好的铺面搁在那儿,太可惜了!能不能让大伙把手里的面积都集中在一起,统一运作?于是,在三河街道办的推动下,引导居民自愿以商铺资产入股,新都区第一家以明晰产权入股组建的合作社——互助四方旺铺合作社在三河街道江陵路社区应运而生。

  这个由55户村民以铺面资产入股的形式成立的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和经营,变被动为主动,成立不到一周,3850平方米的铺子出租率就高达90%,而且商铺租金每月每平米增收3—5元,达到20元/平米/月。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民以确权后的商铺入股,不但盘活了村民的资产,增加了村民的就业和收入,而且打破了私有与公有的界限,创造出“共有制”的集体经济新形式。四方旺铺合作社的成功运作,让该社区的集中安置户以农民身份转化成了股东,告别了小农经济,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经商,开始拥有财产性收入。对于合作社目前的成效,负责管账的兰忠亮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我们每半年分一次红利,从去年夏天至今已经分了2次啦,分给股东们的钱,加起来有30多万元!”

  在三河街道,与互助四方旺铺合作社类似的还有:针对物流交通需要,将入股资产交由专业资产公司统一运作,进行轮胎专业市场运营的民兴股份合作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1+X”模式实行住房安置,即农民安置房在总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可修建数套,除一套自住外,集中集约运营出租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