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子罕》篇中,讲到孔子的修养,已经断绝了四种偏激的举动。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不意气用事(“学问深时意气平”)。
“毋必”:不作必然的推论。
“毋固”:不固执己见。
“毋我”:不显耀自我。
我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有一天,我在读《六韬》的时候,读到《龙韬》的《立将》篇: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于是,姜太公便为周武王开示了一篇“立将之道”。其中,就特别提到身为大将应具的修养: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这一下,触动了我对“子绝四”的理解: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这不是“毋意”吗?不要意气用事,既不要有轻敌的骄气,也不要有死敌的傲气。
“勿以身贵而贱人”,这不是“毋我”吗?不要突出自我、显示自我,不要“我慢”,不要粗暴待人,要待人以礼。
“勿以独见而违众”,这不是“毋固”吗?不要刚愎自用,不要有偏见,要“兼听则明”,要“集思广益”,要“博采众长”。
“勿以辩说为必然”,这不是“毋必”吗?不要把辩论当成事实,不要把理论当成实践,不要把纸上谈兵当成现实作战,不要在事前作必然的推论。
治军如此,治国亦如此。将军的修养应如此,领导的修养应如此,成大事者的修养无不如此。
附:《六韬·龙韬》原文:
立 将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将既受命,乃命太史钻灵龟,卜吉日。斋三日,至太庙,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