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中国为何少出理论大师

火烧 2011-10-01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分析中国少出理论大师的原因,指出教育体制偏向发散思维,缺乏辩证逻辑训练,影响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与理论创新。强调基础教育对思维能力的塑造作用。

中国为何少出理论大师

 

 

人类思维方式分两大类:1、散发思维;2、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中又分形式逻辑;辨证逻辑。经济学是概念思维,必须要用辩正思维。

但是,我认为中国的70后多数人,受改革开放后的考试教育的影响,多数人缺乏辨证逻辑思维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改革开放后,以考试为中心,一切围着考试转。我很惊讶地发现,现在竟然从小学一年级就强调要写日记,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强调写作文。本来,汉字就是一个强调散发性思维的系统。一个汉字、词,要求人们从多方面去理解,强调想象的作用。

作文,更是强调想象,联想。从小学就开始的强化的作文训练,使中国人的散发思维得到了强化。从历史至今,千多年来都是用考试利益诱导,己经就固化了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上的这种定势。至今仍是以考试导向,考试选拔,更使得具有散发思维特质的人更易考上大学,这就使得中国人本来就弱的逻辑思维能力,经过这种教育的选择作用而严重退化。

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经济学领域,是需要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没有辨证思维能力,不要说理论创新,既使是对经济理论深入的理解上,也会有困难。

我经常看到一些网友,散发思维能力的确不错,我一说到东、他马上就产生了联想到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网友在网上的辩论,一个说东一个说西。例如,当某人说,“中国经济增长比美国好”,另一个马上就反驳说,“美国经济比中国强大多了,美国的高科技、美国金融业。。。”。像这二个人的对话就不在一个概念的平台上,我们通常说后者缺乏相关性,偷换概念,没有逻辑。但此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上却是正常的,而且往往被提倡。

散发性思维在具体的事务领域,如工程师、企业管理领域都是很能发挥作用的。但是,经济学是不能用散发思维的。经济学是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在使用概念思维的时候,要遵守同一律。同一套理论,都必然有作者定义的概念系统,概念有它严格的内含与外延,个人不能对这个概念另加想象,加入别的理解。也就是指同一个概念,使用者也必须要准确把握这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思想才能获得交流。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辨证关系。因此也必须要有严密的辨正逻辑思维。具有散发性思维特质的人,这个时候往往会形成思维的障碍。

 

我国关于基础理论为何没有大师的题目己经讨论过无数次,教育界也找了很多原因,就是没有从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上找原因。改革开放后30年,已经使中国新一代人失去产生基础理论方面大师的最基础的条件。如此继续下去,不要说出产出理论大师,今后的中国人甚至连深入理解经济学都将会有困难。可以产生很多能工巧匠、工程师、艺术家等,基础理论大师绝对会越来越鲜见。

例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它是由一组经过严密定义概念构成的理论,是绝对不能从字面理解、望文生义的。但是,我看过几篇批判劳动价值论的文章,批判者竟能不知道他所用来批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由,马克思早在创立劳动价值论时,就己经解释与驳斥过了的。产生这种情况,其中就反映了人们抽象思辨能力的巨大差距。有些人在进行概念思维的时候,无任如何都不能摆脱形象的、具体的思维的影子。

再例如,我的“印钱消费”理论,它是一种内涵很深的,不是一二句话所能说得明白的理论的代名词。“印钱消费”是个新造的词组,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概念。此概念刚一发表,有些人并不去究竟它的定义、含义,而是仅凭文字就望而生义,就联想到具体的“印钞”行为,并且以“印钞票”为对象而大开批判,口殊笔伐。再比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也是一种不是一二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理论的代名词;也是绝对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的东西。但是大多数人都会首先从字面去理解,并与具体的事物挂勾产生联想。这都是形象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强,而抽象的思辨能力弱的体现。

这里插一句话。我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发行后,对其中的“印钱消费”理论,有学者就劝我说,用“印钱消费”这个词来概括,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我说,在理论选定用“印钱消费”这个新造词的时候,我也很踌躇,担心一些缺乏思辨能力者被误导,最后还是觉得只有用这个词才能稍有些形象比喻。象“货币放大”、“双轮经济”等都是代表一种以前没有过的理论,既然没有,就需要新造词组。对于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新生词组,仅从字面理解是绝对不行的。

中国教条主义何其多,其根本原因也在这里。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教条主义者也就是因为缺乏对辨证逻辑思维能力,学东西很快,只记得结论,不懂得事物的相互作用与运行规律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