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周易》和毛泽东对相反相成的认识

火烧 2009-11-24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周比》与毛泽东对相反相成的认识,分析其哲学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强调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与转化,体现辩证法思想。

   

《周易》和毛泽东对相反相成的认识  

附:毛泽东对“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解释与运用  

   

相反相成一词见于《汉书.艺文志.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反也相生也。”  

《系辞上传》注释《周易》时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的道理与道路都是由一阴一阳这两种相反的东西相互作用而生成,他们之间是相反的,则又是相成的。  

《彖传》在注释《周易》艮卦中的卦辞时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时,其道光明。”这又是说,止和行,动和静,这本是相反的行为,但只要两者不失时机的配合好,光明大道便由此而生。  

再以泰卦为例,泰卦的卦象是地在上天在下,这正好是和天在上地在下的实际情况相反,然而正是这天地的相反行为才生出了天下的安泰。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因为一切事情,都是相反相成的。  

泰卦在九三爻辞中又进而论述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这里说清了三层含意:其一,相反相成的道理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没有平地就没有高坡,没有往就没有复一样。其二,相反的东西达到相成的目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实现这些条件,就须艰苦奋斗,坚持正(贞)道,这才是正确的行为。其三,只要能做到以上两点,就不必忧虑其他人信任不信任,都会得到丰衣足食,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即获得成功。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易》对相反相成这一道理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也说明相反相成这一词虽出于汉书,但对相反相成道理的发现与运用,则是出于《周易》。  

《周易》中的相反相成的道理,对后人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如对老子的影响就很大,在他的《道德经》中就多处用这道理来说明他要说明的问题。下举三例:1,在《道德经》的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在三十六章中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与夺之,必固与之。”3,在五十六章中还说到:“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等等,这一切都是对相反相成道理的肯定、发掘和使用的表现。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则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两个方面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注1)  

经毛泽东这样一概括,就从一般的认识提高到对立统一的哲理高度,从而也就使这一古老的思想重新焕发出了新的青春。关于这一点,从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具体运用中就可以看的更清楚。下举几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毛泽东用相反相成的观点提出:“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注2)  

这就是说,它们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两者是不可偏废的。  

(二)在教育上,毛泽东用相反相成的观点又指出:“发布各种适当的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同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注3)  

在这里,毛泽东把强制的行政命令和说服教育当成既是相反的,则起着相辅而达到相成两个方面的内容来看待。  

(三)在军事方面,毛泽东用相反相成的观点又指出:“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有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注4)  

再比如,毛泽东说:“怎样解释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呢?岂非与‘保存自己’相矛盾?”接着毛泽东又自己回答说:“不矛盾,是相反相成的。”(注5)  

(四)在创业方面,毛泽东用相反相成的观点提出:“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注6)    ·  

这也是在讲,理想是甜蜜的,实现理想则是很艰苦的,两者是相反的,则又是相成的。  

(五)在怎样驾驭这相反相成规律的问题上,毛泽东又说:“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注7) 这就是说,驾驭的办法,就是通过努力,创造一定的条件,使相反相成的规律朝着向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正因如此,所以在毛泽东思想中,就特别强调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问题。  

通过以上所谈,可以看到,相反相成这个概念,早在《周易》中已经出现,历代不少学者名人也不断加以发展充实,而到毛泽东手里,不仅从理论上得到进一步充实,而且在实践中也普遍地进行了运用。从而使这一思想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青春活力。  

   

附:毛泽东对“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解释与运用  

毛泽东说:“《易经》有这样的话:‘无平不陂,无往不夏。’物极必反。现在就是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注8)  

从这段话来看,毛泽东是将“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当成物极必反的内容来加以解释和运用的。  

按照《周易》本意,平和陂本是相反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地的表面,说明地的表面也是由相反相成的东西所构成;往和复也是相反的,但正是这种相反的行为又构成了各种事物的运动过程,就像白日与黑夜的循环往复一样,虽是无止境的,却也是相反相成的。照此说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本是讲相反相成的道理,那为什么毛泽东又当作物极必反的内容来加以运用呢?其实物极必反和相反相成从哲理上讲,都是在谈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相反,这是讲矛盾的对立性,相成,这是讲矛盾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相成,总是在矛盾对立到极点,走向自己反面的过程中来实现。毛泽东在这里不选用“相反相成”一词,而选用了“物极必反”一词,说明毛泽东这样用词,不但包含了相反相成的含意,同时又强调了质变的内容,即强调了用革命的精神来解决或来认识当时他所谈的问题。  

注:  

(1)《毛浸东选集》第一卷,第32 1页,人民出版杜出版,1 9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6 8页,人民出版杜出版,1977年4月第一版。  

(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6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4月第一版。  、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5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72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8月北京第二版。  

(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4月第一版。  

(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97页,人民出版杜出版,1977年4月第一版。  

(8)郭思敏:《我眼中的毛泽东》,第187一188页,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1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