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破谎言--私有制发展快吗?
中国的改革经历了几个过程:第一步将社会主义集体化农村变为个体化农村,个别农户采取雇佣制进行生产。国内经济形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第二步是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特征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三步是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经济成分是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为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步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正式将公有制为主体变更为公有制为基础,私有制迅速占国民经济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私有制名正言顺成为了主体。公有制基本上是自然资源,以及经济运行中起重要作用的部分金融.部分通讯信息.部分交通运输.部分文化教育.部分医疗.部分社会保障和部分重工业。而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有许多是私有制。不足百分之三十的公有制部分,有许多是在私有制方式下运行,加上贪污猖獗,公有制实体成了个人敛财工具。某些领域公有化不及西方。面对这种经济形势,摆在中国人民特别是普通老百姓面前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吗?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根本性质。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利用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形成雇佣关系。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非雇佣关系,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按照这个理论来衡量,中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就有点牵强附会了,那么,中国政府为什么还依然说成是特色社会主义呢?答案只有一个:资本主义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是维护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利益的社会,是腐朽没落而且是很不光彩的社会。特色只不过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而已。社会发展到了无法掩盖的时候,中国会成为什么样子呢,不难想象,改革的第五步是当人们逐渐适应了私有制,逐渐适应了改革,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公开地承认我国是私有制社会。那么,为什么改革派不断地革公有制的命,极力走私有化呢,难道私有制真的比公有制发展快吗?
中国不能走私有制道路。这是因为,私有制有个发展规律,那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穷地方越来越穷,富地方越来越富;穷国家越来越穷,富国家越来越富。村子里的有钱人进了城,城市的有钱人到了发达地区,中国的有钱人到了国外。私有制并不好,美国并不好,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私有制国家非常贫穷落后!美国只不过是变相吸引和掠夺别国的资金和人才,按照发达国家越来越发达的发展规律而变得强大起来。穷人越来越穷那是因为受到了剥削。发达国家越来越发达那是因为,一方面他吸引了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人才,一方面利用高科技产品来赚取更多利润!村子里的富人为什么要进城?是因为城里的房子能使钱升值,呆在村里的结果是,储点钱作废了,盖了房子变得一文不值了(没人买),本来收入不多的农民永远穷!同样的道理,城里人走向发达地区是因为不动产在发达地区更能升值,加上条件好,更利于发展。别有用心得人把美国吹成民主自由的富有而完美的国家,中国富豪贪官蜂拥而至走进西方,中国的大量资金因此而流失。照此推论中国的私有化必然走向衰败。譬如,山西为什么穷,某些地方,在国家工作平均工资仅有一千几百元,是发达地区的几分之一,是北京等地区的十几分之一,可算得上是穷了。山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2006年合法开采的私营煤矿(不包括其他矿种)有3700多家,再加上无照开采的,数量甚多。据官方报道有几年达到了五千七百多家。然而,资源是流动的,资金是流动的。山西的资源源源不断流出去了,矿主包养的二奶三奶豪居上海北京,孩子们荣华于国外,矿主把赚来的巨额利润也带出了山西。中国如同山西一样,把资源、高耗能产品、初级产品运出国门,又使交换来的资金流出国门。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富起来,正好为出国创造了台阶。中国能不穷吗?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仅仅向沿海地区投资倾斜了几个百分点,之后,东部地区迅速将中西部地区抛在后面。之后,国家企图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引资以维护社会稳定,结果怎么样,差距是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一台近日报道,香港楼价每平方米七十多万港元,大部分是内地富豪所购。北京的楼价平均每平米高达一万五千元,因为落后地区的县级领导将贪污所得购买了北京的房子,富裕的局级领导的目标盯在省城。这些社会现象都深刻反映了私有制下穷地方越来越穷的发展规律。
最重要的问题是一部分人认为,你说私有制不好,那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强了,而且是改革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跳跃式的变化?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改革起初,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二,实行粮食进口,减少农副产品出口(至1984年农产品进出口持平)。三,从国外借贷来搞活经济。四,停止农田基本建设,放弃水利建设,工作强度大大降低。五,种子和化肥继续保持逐年增加。日子较过去好了。但这个日子较过去好了是建立在刚刚形成的风调雨顺条件上的。没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基础,就不会有这个好日子。
风调雨顺气候是如何形成得?毛泽东时代与天斗与地斗,对沙漠对自然灾害进行艰苦的治理,垦荒造田,植树造林,大兴水利,三十年后,风调雨顺时期基本形成。
在我小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们这里风特别大,村里社员就地挖壕子,把我们小孩子放到下边,然后大人们也跳到壕子里,以防大风把人们刮跑了,天昏地暗的可怕大风是我儿时最早记忆,这是我大脑里第一次记得风。后来,记忆中的风(那时不晓得叫沙尘暴)常常刮得必须在家里点亮灯。当我上小学的时候(70年代),这种风几乎不见了。90年代末又出现了沙尘暴天气,之后,沙尘暴又少见了。你也许会认为这和大自然循环周期有关。但我不这样认为,这个现象恰恰与社会发展相吻合。
从沙尘暴 到沙尘暴消失,正是毛泽东时代战天斗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的结果。毛泽东时期植得树长大了,气候湿润了,风沙也就不见了。
八十年代,年年植树年年不见树活(由于人心相悖。我参加了植树,是我亲眼所见),同时大量砍伐树木,加上停止水利建设和荒废了水利设施,再加上乱战耕地,造成气候干燥而不利形成降雨天气,水位下降,干旱恶性循环。90年代末又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九十年代,改变了植树方法,采用了生命力极强的松树。不管你植树认真不认真,只要你植下树它就活。这样绿化面积加大了,另一方面私有制水库增多,近几年国家在许多省份静止放牧,沙尘暴天气减少。静止放牧,保护了植被,但气候干燥没有根本改变。
用气候变化来分析三十多年个体化农业生产。我们从粮食产量方面来考虑,提高产量主要是依靠化肥和种子。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劳动力主要是老人。单干后已经不能组织农田水利建设,集体化的水利设施闲置。虽然近几年国家扩大水利投入,由于地方挪用、贪污资金,加上水浇灌溉费用太高,经济效益不大,农民放弃水浇。单干划分成小块农田使机械化发展受到制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大搞开发区建设,使许多良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少,灌溉面积减少,难以形成湿润的降雨条件,连年干旱,导致水位下降,风调雨顺时代就这样过去了,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什么产量还比较高?答案只有一个:化肥和种子。如果化肥、种子数量退回到改革前的集体化时期,全国粮食产量将远远低于集体化时期的产量。恰恰种子化肥是毛泽东时代努力发展和研制的。
私有化发展有许多弊端,上面我只谈了两个方面的看法。其他方面,我看到有许多文章进行了论述。但有许多文章,没有进行产量方面比照,这是致命弱点。年轻一代由于教学原因不懂的公有制、私有制,老一代有许多人还认识的不够彻底。必须加大这方面的论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