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名牌中学搞排名,对北大招生推荐制度的一点看法
北大授予国内几十所中学特殊权力,该中学校长有推荐优秀学生降低录取线进入北大学习的权力。对这项举措,北大和教育部都没有认真思考,失之草率。
这项制度初衷据说是发现特长生,推荐杰出人才苗子,如果以这种形式,特长生、杰出苗子很难被吸收。能上这些中学的学生素质本身就很高,这些学校又是师资条件优秀,尖子中拔尖子,而且还经过高考,很难实现这个目标,没有多大意义。
我认为,北大这项举措的目标是潜藏的,是树立北大在国内教育界龙头老大的地位。
比如,十年前,北大图书馆面对国内繁多的杂志,全订阅也不可能。自己搞了一个杂志目录,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核心期刊目录”。结果,这以后就成了国内杂志的权威标准。进入该目录的杂志都在封面标出“核心期刊”字样,杂志身价立刻暴涨。评职称、研究生取得学位,必须在这些杂志上发表论文。免不了的“文钱交易”,搞得这几年来学术界乌烟瘴气。
这次,北大赋予中学校长推荐权,也同样如此,这是以推荐权为明,实际效果是给国内名牌中学搞排名。当北大公布这几十所中学名单后,立刻引起没有上榜各中学的不满,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北京四所中学,可推荐名单是3-5名,而江苏有十所中学上榜,每校只有一名,这分明是搞校际权衡。
这项制度推出后,会生出三种担忧,其一是考生家长贿赂学校。不过这种危害影响不大,因为,毕竟都是尖子学校、尖子学生,想上好大学比较容易。其二是国内各名牌大学纷纷仿效,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其三是各地中学争排名,行贿北大,被选上后,其择校费自然水涨船高,这才是最有可能,也是最糟糕的。这和各地不断出现的申请“世界遗产”现象异曲同工。
高考制度改革确有必要,我认为,自主推荐不应该采用这种方式。自主推荐本应是高考制度的补充。也就是另辟蹊径发掘伯乐和千里马,伯乐未必就是校长,千里马未必就在好学校。通过现有考试制度选拔出的苗子,根本谈不上对高考制度的补充。
值得推荐的方式是:由国内公认的优秀教师,德高望众的人士负责发现苗子,直接保送到北大,经过必要的审查后录取。这样才是既公平又合理还服众的方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要发现,伯乐更要有机会表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