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当前经济科学中的几个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矛盾问题

火烧 2009-11-19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围绕李扬副院长提出的中国经济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矛盾,重点探讨货币政策紧缩下M2超量增长的原因,以及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等现象背后的三高之谜。

社科院李扬副院长所提难题,《货币迷局》已作了全面解答  

   

   

  2009年11月1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未来10年中国经济走向”高峰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提出了当前经济科学中的几个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矛盾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前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下面转李扬副院长的第一段原话:  

   “这次救市,全世界的货币当局包括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都向市场上投放了大量的资金,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在我们前1-10月份,我们的M2增长了29%,我们的新增信贷将近9万亿,对于这样一个数据,有很多东西需要研究,那么这是不是中央银行造成的?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宏观调控的时候就假定当局是能调控的,但是情况不是这样。今年以来,我们货币政策操作事实上是非常紧的,第一,法定准备金率今年没变。第二,利率没变。第三,储备货币没有增长。第四,我们再看中央银行向市面上投出的货币,包括通过购买外汇、包括宏观市场操作吐出的货币,中央银行的货币,也没有比2007年和2008年多。也就是说,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是非常紧的,紧的操作产生了松的结果,为什么? ” 
  “我想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就是中国特色的东西,一个解释就是全世界现在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特色的东西就是高储蓄,高储蓄这样一个事情在中国已经至少二十年了,高储蓄下,我们必须高投资,我们必须高出口,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如果国内消费不能吸收掉这个储蓄,我们必须通过国内投资和出口来吸收,如果不能吸收,那就GDP增长容易下降,所以我们20多年来,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出口、高顺差、高外汇这些现象同时并存,大家对投资深恶痛绝,但是投资率越来越高,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投资率越来越高,这次应对危机,还不得不公开地说要鼓励投资,这就表明中国经济运行有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不能拿教科书去套,不能拿外国的理论去套。这就需要探讨,这是中国特色的东西。中国特色的东西,由于中国现在在世界上受世人瞩目,所以也成了世界性的课题,探讨中国三高之谜成了当代经济学的很重要的话题。”  

   

归纳上述讲话,李扬副院长这里提出二大矛盾问题:1、今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并不宽松,“我们货币政策操作事实上是非常紧的”,但是,M2却增长了29%。为什么?  

李扬副院长作了二点解释:一是中国高储蓄特色,高储蓄必须高投资,但是并没有回答为什么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并不算宽松的情况下,M2的超量增长;二是“全世界现在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这里没说。因此,认真读这二段话,李副院长其实并没有回答上面他自己所提出的为什么。却反而在后又提出了中国的“三高之謎”?  

其实,李副院长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包括伯南克“坐着直升机撒钱”,全世界都大增货币发行,实际经济通胀并没有发生。按照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以及现有的所有货币理论,都是无法解释的。此不仅困扰我国经济学界,也困绕着全世界经济学理论界。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确是无法解释,李副院长本意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释问题。  

但是,这些理论问题,这种货币之谜,都在蔡定创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都作出全面的,透彻的解释。  

   

《货币迷局》对货币作出了不同于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的全新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上,而且也只有在这个定义基础上,《货币迷局》揭示了货币的三大运行原理(发行价值原理、派生乘数原理、股市价值原理)。货币发行是有二个价值形态完全不同的窗口,有价值发行窗口与非价值发行窗口,不同窗口对货币币值会有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并不是上所有的货币发行增量都会产生通货膨胀。而且,货币本质是价值属性与交换媒介属性的对立统一体,银行派生货币只是货币交换媒介属性的扩展。因此,蔡定创在《货币迷局》中,以不可辩驳的理论逻辑论证了“银行派生的货币并不是货币”,M2的增长并不等同于贷币发行的增长。我们通常使用的“广义货币”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货币乘数实质是一种流通速度。  

由此,我们天天谈论的今年上半年的M2增长29%,并不是实质货币增长了这么多,只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了而已。认为M2增加了就会通货膨胀更是错得无边。  

   

《货币迷局》揭示,现实经济体对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有媒介货币的需求,更有对价值持有货币需求、股市运转对货币的需求。是有三大货币需求,而不是传统货币理论所描述的仅仅是对媒介货币的需求。《货币迷局》给出了前所未有的货币需求公式为:  

MCv=(GDP1ClBp)/k  

这个货币需求公式彻底打破了费雪所奠基的,由凱恩斯、弗里德曼所发展的货币需求理论体系。  

新的货币需求理论证明,经济体对货币的需求总量是M2(《货币迷局》对M2重新作了定义),由于商业银行的派生货币功能,使货币加快了流转速度,因而在正常情况下发行货币只需要=(GDP1ClBp)/k;从这里可以看出货币乘数k的作用,也就是商业银行的作用,但是,当商业银行因金融危机失去了派生货币的能力,货币乘数k就有可能等于1,如果k=1,那么发行货币就必须要等于MCv=(GDP1ClBp)=M2,由此,就从理论上揭秘了美国伯南克之所以需要坐着直升机撒钱的原因,不撒钱,美国经济就必然崩溃。但是发行货币等于M2,只不过是商业银行派生货币的功能由央行的超常发行直接替代,并不等于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量。是否会产生通货膨胀另有原因,与央行是否替代商业银行货币派生功能无关。  

而我国M2超常增长情况与美国完全不同性质。在我国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乘数k是正常值。在乘数k正常值的情况下为何会发生M2超常增长?  

从上面的货币需求公式我们可以看到,货币需求总量是:MCv  

M代表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Cv代表虚拟经济对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是有二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实体经济。  

《货币迷局》中揭示了股市的“货币放大”规律。股市不仅有价值创生功能,而且也有价值湮灭功能。2008年股市大幅的下跌,至股市1664点时,湮灭价值高达17万亿元。管理层救市使股市有向好的预期,当股市预期收益大于当期贷款利息时,就会产生增量的货币需求。今年来,股市恢复性行情需要巨大的M2货币来补充,加上今年的剌激经济政策也是需要一定的增量M2货币作支持。因此而言,今年的M2增长29%,用《货币迷局》理论来看,是一点也不奇怪、十分正常的现象。

   

  蔡定创在《货币迷局》中,详细分析与论证了货币的缩放原理、货币的客观需求与货币的主观需求原理、货币的外供给机制与货币的内供给机制,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供求机制与原理、银行体制对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控制,从而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国家如何通过数量性宏观调控达成快速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倍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