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与国际接轨”总觉得左右为难

火烧 2009-11-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探讨中国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如市场经济地位争议、工资政策差异、甲流死亡病例统计问题等,反思‘与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之间的冲突,强调需平衡两者以提升国际认可度。

孙金栋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加入世易组织,“与国际接轨”喊得就多起来了。但是,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仍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我不倾向于拍“洋马屁”,老说奥巴马怎么好。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反思:人家讲得有没有合理之处?笔者认为,我们“与国际接轨”,确实有点实用主义的偏轨。  

   

   有利的我们就“与国际接轨”,不利就说是“中国特色”。实例为证:国企老总,与国外老总比高薪,作为涨工资的依据。工人呢?说人家用工少,我们的国情是人口多,存在照顾性就业,工资总额占产品总成本并不低。油品涨价,国际原油油刚有涨的苗头,我国成品油比火箭还快,呼啦啦涨上去了。国际原油下降,我们说,现在销售的成品油是用高价库存原油加工的,降价比蜗牛还要慢。反正常有理。  

   

    这次,全球性甲流,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质疑我国甲流死亡病例个别地区有隐瞒现象。问题出在,卫生部刚开始以甲流死亡病例打用的统计方法,排除了那些“甲流”已经治愈但因基础病死亡的患者。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应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在一个连续的治疗过程(包括转院、转科,都视为一个连续的治疗过程)中死亡的均列入甲流死亡病例统计,因为人为操作而事实上隐瞒了甲流死亡病例。给国际社会中国医疗水平最高、国人身体素质最好的假象。  

   

    笔者为此想到,“与国际接轨”与“坚持中国特色”之间,如果发生了矛盾和碰撞,应该谁服从谁?如果,都沿着西方已成规矩的“轨道”前进,“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列车,还有多少“社会主义”成份?如果总是强调“中国特色”,总是与国际轨道偏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何时能得到国际承认?这就是一个有4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远虑和疑虑。  

   

新闻链接: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09/11/20/2949825.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